(一)
最近,老友楊振喜寄給我一本他剛出版的散文集《櫪下集》,該書46萬字,雖還算不上皇皇巨著,但也頗具規(guī)模了。
他出版的著作已經(jīng)不少,并多次獲得河北省文藝振興獎、河北省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等各種大獎。1990和2008年,他的力作《孫犁評傳》(與人合著)和《孫犁論稿》先后問世,都贈書于我,無奈當時諸事繁雜,抽不出時間寫點什么。今天,我翻閱了他的《櫪下集》,偶有所感,便隨手記下。
(二)
作家孫犁說:“散文是老年人的文體?!睘槭裁催@樣說?讀了楊振喜的《櫪下集》,了有所悟。
該書除少數(shù)篇章外,基本上都是作者的人生回憶性文字,從孩提時代一直寫到現(xiàn)在。不過,該書并不是一部系統(tǒng)的自傳,而是選取作者人生旅途中的一些重要“節(jié)點”,一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以一個“親歷者”“過來人”的身份,進行回望、鉤沉和深思。其中,滲透著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對社會人生的洞察和理解。閱讀這樣的文字,我們會感受到一種參透世相、徹悟人生的警策力。
(三)
有人說:“創(chuàng)作需要才能。”還有人說:“作家是特殊材料制成的?!蹦敲矗瑮钫裣灿惺裁床拍苣??他這個作家又是用什么“特殊材料制成的”呢?這里先介紹一下《櫪下集》中《第二次“土改”》的主要內容,從中尋找答案之一二。
這篇小文寫的是1961年春天,作者作為省委工作組成員,在河北省固安縣楊屯村參加“整風整社”時,重新劃定該村階級成分的情況。文章寫到:這項任務“從3月4日開始,3月11日截止,七天時間,三榜定案?!睏钔痛骞?83戶,這次核定“地主12戶(51人,在外9人),富農(nóng)9戶(48人,在外7人),上中農(nóng)11戶,中農(nóng)41戶,下中農(nóng)43戶,貧農(nóng)67戶”。這些資料的歷史價值是毋容置疑的。這里我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些情況,這些數(shù)字,是在52年前,一個當時只有19歲的二年級大學生楊振喜記下的。期間楊振喜經(jīng)歷了多少次調動工作、搬家、顛沛流離以及娶妻、生子、家庭的變化?而這些被許多人看來“沒有用處”的原始資料,竟然還被他完整地保存著,難道這不是一個奇跡嗎?
敏銳,細心,堅持不懈,擁抱生活,歷史的眼光。也許是這些品格,這些“才能”,成就了楊振喜的作家夢。
(四)
作為一個學者型作家,他的《櫪下集》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知識密集,開卷有益。
該書的第一輯“域外走馬”和第二輯“文化行旅”,總計32篇文章,基本上都是游記散文。這些文章以“行旅”為線索,從睹物思人的角度,簡要記述了古今中外一大批著名作家、藝術家、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跡和杰出成就,知識含量非常高,可讀性也很強,是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統(tǒng)一的“美文”。
例如《暢游涅瓦河》,全文不足七千字,但所包含的知識點卻超過一百個。諸如涅瓦河的特點、水系、流向,涅瓦河的七百多座風格各異的橋梁,裝點在涅瓦河兩岸的流淌著俄羅斯文化血脈的大量雕塑,與涅瓦河相互輝映、美輪美奐的圣彼得堡古典建筑群,當然還有生活在涅瓦河畔那一大批政治家、革命家和詩人、作家、藝術家、科學家等文化名人,包括列寧、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車爾尼雪夫斯基等,文章用簡潔的筆觸,深情滿懷地記述了他們的事跡、成就和人格。閱讀這篇散文,給人以“遍地是黃金”的感覺。
(五)
楊振喜一生傾慕孫犁,研究孫犁,因而他的《櫪下集》的語言風格,明顯受到孫犁白描手法的影響——簡潔,平緩,淡定,老辣,深淼,韻味足,有嚼頭。
何謂白描?許多專家學者為之下過定義,我在課堂上也多次為學生講過這些定義,但今天看來,這些定義大多并沒有揭示出白描的本質特征。白描其實并不是一種單純的描寫手段,而是一種融人、事、景、情為一體的“立體化”的敘述方式。請看《櫪下集》中《人之初》開頭的一段:
一切都變得陌生,屋子空闊而高大。幾排木頭桌子異常擁擠。大家都不敢說話,屏息注視著講臺上的老師。老師莊嚴而從容,隨心所欲,自由生發(fā),眼睛并不看著學生,直直地望著對面的墻。
忽然,他轉過身來,在黑板上寫下兩個大字:人、手。接著,他并臂豎垂,放開喉嚨,大聲地說:
“同學們,跟我來讀。”他讀一遍,我們重復一遍:
人——一個人
手——左右手
一個人——有兩只手
一下子,老師是那么崇高,聲音是那么動聽,知識是那么奇妙而神秘……
這是一段典型的白描文字,寫的是農(nóng)村孩子第一次去學校上課的情景。作者徐徐敘來,將課堂上的情景、氣氛,將老師的“師道尊嚴”和學生對老師的敬畏心理,十分自然地融為一體,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來,言近而旨遠,文約而意豐。
如果從嚴要求,《櫪下集》也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校對明顯不夠精細,錯訛之處不少。有些篇章還比較粗糙,存在“快餐現(xiàn)象”。還是那句老話:“瑕不掩瑜”??傮w而言,該書是一部優(yōu)秀之作,是我國散文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收獲。
(作者系河北大學新聞學院首任院長、教授)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