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私人收藏風氣較之兩宋更為興盛,社會上參與書畫市場的群體面更廣。除了大長公主、柯九思、鮮于樞、趙孟頫等貴族、重臣這樣的收藏家外,在江南地區(qū)還涌現(xiàn)出了眾多的平民收藏家,留下了如周密的《志雅堂雜鈔》、湯允漠的《云煙過眼錄續(xù)集》之類著錄書畫古玩等藏品的著作。同時,元朝繼承了南宋與金內(nèi)府的大量藏品,宮廷書畫異常充足。文宗圖帖睦爾為元代最重視文藝的統(tǒng)治者之一,史載他本人就能作畫。他在位時收納了一批文人畫家,委以官職,給予優(yōu)厚待遇,讓他們能集中精力安心創(chuàng)作。不僅如此,元朝亦設(shè)立秘書監(jiān)來管理和收藏書畫古物,并建立了儲存與鑒賞古玩字畫的奎章閣,設(shè)鑒書博士等職專門負責書畫藏品的歸類鑒定。而柯九思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鑒書博士。
柯九思與奎章閣
柯九思(1290年~1343年)字敬仲,號丹丘、丹丘生、五云閣吏,臺州仙居人,江浙行省儒學提舉柯謙(1251年~1319年)之子,為奎章閣的首位鑒書博士。
奎章閣諸臣多為當時名儒,除了核心人物柯九思外,亦有書家兼畫家的授經(jīng)郎揭溪斯、虞集等。極有名望的虞集和柯氏常在奎章閣鑒賞歷代書畫名跡,并在上面書寫題跋。元代陶宗儀《輟耕錄》載:“文宗之御奎章日,學士虞集、博士柯九思常侍從,以討論法書名畫為事。時授經(jīng)郎揭溪斯也在列,比之集、九思則稍疏。”
從存世的相關(guān)書畫來看,經(jīng)柯九思鑒定的元內(nèi)府畫作計20余幅,而所鑒定的法書則多達60余件。從現(xiàn)存藏畫目來看,奎章閣收藏品中以天歷年間藏品居多。由此可知,奎章閣的書畫收藏活動與柯九思是分不開的。
奎章閣的書畫藏品十分豐富,但大都為唐、五代、北宋的名畫,南宋院體畫則在摒棄之列。這是因為元代以趙孟頫蘊藉古意的藝術(shù)旨趣為主流,尤其排斥被當時稱為的“近代畫體”,這成了奎章閣書畫收藏的指導原則。
那么,元代奎章閣的書畫到底有多少呢?
據(jù)王惲目識手記,得法書147件,名畫81件,總數(shù)228件。其中有閻立本、顧愷之、吳道子、王維、李思訓、黃筌、李公麟等歷代書畫名家的作品。流傳至今的法書有孫過庭《書譜》卷、懷素《自敘》卷、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列傳》卷等,名畫有顧愷之《洛神賦圖》、閻立本《歷代帝王圖》(現(xiàn)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等。
奎章閣時代的柯九思已開始注重魏晉法書的收藏,并且格調(diào)頗高。柯九思在元廷時,曾獲得元文宗御賜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此事在董其昌的《洛神賦十三行補》中提及:“如此真跡,入宋御府,有德壽題。元文宗復得之,以賜柯九思,有趙子昂跋云:見此如岳陽樓親聞呂祖吹笛,自此可以稱量古今之書矣??戮粗贇w之喬簀成,多元人贊詠?!焙罂率蠈ν豸酥摹短m亭序》情有獨鐘,賞鑒過各種藏本,如至順四年(1333年),柯九思曾題《五字損本蘭亭》:“世傳蘭亭石刻甚多,如月印千江在處,可愛葉世昌考之備矣。此卷五字镵(chán)損本,紙精墨妙,又有僧隆茂宗所畫《蕭翼賺蘭亭圖》于后,誠為佳玩。至順四年十月柯九思跋。”
事實上,柯九思收藏的很多法書都與奎章閣有著深厚的淵源。天歷元年二月,文宗命柯九思取其家藏之寶《曹娥碑》進呈內(nèi)府。兩個月以后賜還,并命時任奎章閣侍書學士的虞集題記,當時大學士忽都魯彌實和授經(jīng)郎揭溪斯等都在場。天歷三年(1330年)正月十二日文宗又命柯九思將《定武蘭亭五字損本》進呈,御覽之后甚為歡喜,并親識“天歷之寶”以賜還。而就在同一天,文宗還將王獻之《鴨頭丸帖》賜于柯九思以示信任。13天后,賞李成《寒林采芝圖》,并“特賜牙章”。故都穆《鐵網(wǎng)珊瑚》稱“柯博士九思在文宗朝最受知遇”。而多次賞賜書畫則是元代朝廷促進私家收藏的最好例證。
然而皇帝對柯九思的過于恩寵引起了蒙古貴族官僚的嫉妒,最后柯九思橫遭御史臺臣參劾。《元史本紀·文宗》卷載御史臺臣劾“奎章閣鑒書博士柯九思,性非純良,行極矯譎,挾其末技,趨附權(quán)門,請罷黜之”。都穆《題虞文靖公隸書》對其有詳細記載:“(至順三年)五月文宗將有上都避暑之行,九思乘間白曰:‘……愿乞補外以自效?!淖谖恐骸拊冢陱秃螒n?’翌日,納印請去……中書竟格詔不行,九思遂流寓吳東之胭脂橋。八月文宗卒于上都?!睆闹锌梢钥闯觯戮潘紴橹另樔晡逶氯ヂ?,退居吳下,流寓松江胭脂橋。至正三年(1343年)十月,柯氏暴卒于蘇州,年僅54歲。
柯氏對書畫的收藏與鑒定
柯九思出身于文人世家,年輕時就開始留意收藏書畫,曾得晉人的《黃庭內(nèi)景經(jīng)》真跡,于是命名其室為“玉文堂”。他的藏品除了皇帝賞賜之外,很多是購買得來。至順三年柯氏南還時,其好友甘立在送別詩中說他“好買扁舟載圖畫”,反映出了柯氏此時收藏的重點主要集中于名畫,而且數(shù)量也不小。因此,他有意把自己與米芾相提并論。在30歲時,就自稱“庋藏書畫以米家畫舫相比”。
柯九思與同道間亦不乏藏品交流。他曾從康里巎巎(náo)處換得董源《水石幽禽圖》。此外,也有別人贈送的藏品。為了酬謝,柯氏亦曾回贈以書畫。如至正二年他53歲時,曾畫過一幅竹圖,派人送寄給友人張德常,圖上題識“至正二年壬午九月,仆與高昌正臣游張公洞天,張德常期而不至,殊懷其人,不禁清興,故作墨竹以寄之。前奎章閣鑒書博士丹丘柯九思識”。而他的另一幅畫作《晚香高節(jié)圖》是為好友高昌正臣所作,畫作上有虞集的題跋。其實這種彼此相贈的交流方式在當時十分普遍。
到了后期,柯九思則更注重于名書畫的收藏。據(jù)文獻所記,柯氏的書法收藏“多蓄魏晉法書,至宋人書,殆百十函”。他收藏過除上面提到的《曹娥碑》、《定武蘭亭五字損本》等名帖外,還有晉人《黃庭內(nèi)景經(jīng)》、王獻之《鴨頭丸帖》、林藻《深慰帖》、蘇軾《天際烏云帖》、黃庭堅《動靜帖》、《荊州帖》和米芾《拜中岳命詩卷》等,蔚為大觀。
柯氏收藏的名畫更為可觀,大都為精品,如唐韋偃《雙騎圖》、隋鄭法士《讀碑圖》、唐張萱《明皇出騎圖》、宋人《溪山行旅圖》、米芾《春山瑞松圖》、揚無咎《四梅圖》、趙孟堅《歲寒三友圖》等。他藏畫不局限于唐宋名畫,同時代的元朝前輩畫人的作品也在他收藏之列,如趙孟頫《秀石疏林圖》《秋郊飲馬圖》、任仁發(fā)《二馬圖》、方從義《惠方舟行圖》、曹知白《遠山疏林圖》等都曾為其收藏。
作為鑒藏大家,柯氏的收藏用印頗多,主要有“柯九思”“柯氏敬仲”“丹丘柯九思章”“敬仲書印”“柯氏真賞”“柯氏秘笈”“訓忠之家”等朱文印,“柯氏私印”“丹丘生”“任齋”等白文印,“玉堂柯九思私印”葫蘆朱文印??v觀歷代書畫名跡可以發(fā)現(xiàn),凡鈐有柯氏印章的書畫作品多為真品、精品。
柯九思不僅富收藏,更精鑒賞。作為一名元朝得寵的臣子,他出入朝野,飽覽眾多公私收藏,許多文人甚至普通民眾都邀請他鑒定藏畫,由此也樹立起較高的威望。其收藏的《曹娥碑》令朝野驚嘆,虞集贊曰:“敬仲家無此書,何以鑒天下之書耶?”
柯氏精于鑒賞唐宋名畫,其題識唐宋名畫達四五十本之多。他本人作為書畫家,能從技法上揣摩作品的風格,評定真?zhèn)?。元四家之一的倪瓚對其鑒賞之才贊嘆萬分:“圖書寶玉薄鼎觶,文彩珊瑚光錯落。自許才名今獨步,身后遺名將誰托。蕭蕭煙雨一枝寒,呼爾同游應何如?”明代鑒藏大家董其昌對柯九思也十分佩服。
從存世畫目來看,經(jīng)柯氏鑒定進入元內(nèi)府的名畫中,赫赫有名的閻立本《步輦圖》、關(guān)仝《關(guān)山行旅圖》、李成《茂林遠岫圖》、趙佶《芙蓉錦雞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都在其列。
柯氏鑒定古畫根據(jù)對象的畫風與筆墨,并結(jié)合史料進行綜合判斷,有時也憑直覺作跋。
他博學多才,能借助文獻進行論證,盡量做到旁征博引,以確保鑒識基本無誤。
鑒藏家之間的交游與雅集
柯九思與同時代的詩人學者、書畫家、收藏家有著廣泛的交往,他們舉辦書畫雅集,飲酒作詩,這樣濃厚的學術(shù)空氣和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對其鑒賞水平的提高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自元統(tǒng)元年(1333年)柯氏流寓蘇州以后,便時常來往于無錫、昆山、宜興、杭州一帶,與當?shù)氐奈娜?、書畫家、鑒藏家交往頗深。他們經(jīng)常聚會,探討詩書畫藝,其中較有名的是玉山雅集。正如《元詩選》所記柯九思“及老歸松江,時往來玉峰吳間,與玉山諸君宴游”。特別是存后至元六年(1340年),柯氏時常在玉山與顧瑛、張翥、楊維楨、于立、黃公望、倪瓚等文人雅集,其間柯氏給漁莊作記,為書畫樓題詩,有《題從子倫寫生芍藥于玉山佳處》、《玉山書畫樓》等留傳至今。同時他還創(chuàng)作了《云松圖》等多幅畫作。
至正八年以后,玉山雅集進入繁榮期,參與的書畫家也越來越多,幾乎包括了當時吳中地區(qū)所有重要的書畫家。除柯九思外,尚有張雨、黃公望、楊維禎、倪瓚、王蒙、趙元、陳汝言、張渥、趙麟等。
柯氏與文人畫家個人的交往亦稱頻繁,如他與顧瑛一起在姚文灸家中飲酒、唱酬等,往來無間。《草堂雅集·題柯博士墨竹》云:“京洛緒塵染素衣,故園清夢苦相思。歸來無限江南意,寫作春風暮雨枝?!北磉_了柯九思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收藏書畫與組織雅集似乎有一種天然的親緣關(guān)系。玉山雅集的很多參與者或許是受到顧瑛等人的影響,也參與到了書畫收藏。如繆貞(仲素)家就有“述古堂”。對此,黃譜在《述古堂記》中有所描述:“吳郡繆仲素好古博雅之士也,平生所嗜唯古器物,卒然遇之,輒購以重貨并真一堂之上,其目若干所寶用者,有宋內(nèi)府故藏紹興丁卯邵愕所進述古圖?!?/p>
柯九思利用書畫家與鑒藏家的多重身份,廣泛交游,憑借豐富的人文脈絡(luò),從而在元代書畫鑒藏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也對元代中期書畫藝術(shù)的發(fā)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摘自《收藏》總第259期,有刪改)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