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夏天,我跟隨蘇州市作協(xié)采風團走進印度這片古老而熱情的土地。
車窗外陌生的世界
一出機場,汽車窗外的景象告訴我,這是一個貧富極懸殊的社會。坑洼不平的街道被駛過的破爛汽車卷起的灰塵彌漫,占“主導”地位的三輪車和摩托車噴出一團團黑煙,行人穿著破舊,一些人甚至赤足而行。大部分印度男人的服裝與我們的款式差不太多,而幾乎所有女人都身著印度傳統(tǒng)服裝“紗麗”,即將長紗裹在身上。后來我問過一個印度女學生,她說穿現(xiàn)代服裝并無不可,不過穿“紗麗”已成了一種習慣。
沿途的建筑古老而陳舊,少有現(xiàn)代設計,只有首都新德里才有高聳入云的摩天大廈?;蚋呋虻?、或繁或簡的房子是印度自身的特色,還是大英帝國遺留的“特色”呢?我無從知曉。除路邊大幅的廣告標語幾乎全用印地語、英語兩種語言,其余的就只用英語了。我看到了倡導婦女爭取平等權(quán)利,或有關軍隊征兵、募捐之類的標語,還看到更多廣告是關于電訊、網(wǎng)絡、直銷等新興的行業(yè),這一切讓我覺得自己置身于印度的“硅谷”。
一路上吸引我的,還有印度南部充滿熱帶風情的花草樹木,它們是最動人的風景。正當與同伴談著什么是椰子樹、棕櫚樹、檳榔樹時,看到一輛行駛著的公共汽車門大開著,一個小伙子大半個身子懸在車外,四處張望。多危險??!同行的老師沒有像我們一樣大驚小怪,說:“他們只是覺得好玩而已?!?/p>
永遠的財富 心里的歌
到了有歷史、有故事的印度,宮殿也是絕不能錯過的。我們來到“宮殿之城”買索爾。一路上或近在咫尺,或若隱若現(xiàn)的宮殿和牛一樣常見,而建筑風格又各自不同。一些殿頂下圓上尖,且多采用對比強烈的鮮艷色彩,外形頗具阿拉伯風味,很像電影《阿拉丁》中公主的宮殿;另外一些是歐洲的哥特式建筑,遠遠看去有些科隆大教堂的味道。面對豪華的買索爾宮殿里王族曾經(jīng)有過的奢侈,我不由發(fā)出無盡的感嘆:金制馬車、象牙食器、檀木扶椅……這一切奢華,想必都是民脂民膏。而今天,它們卻作為國家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chǎn),吸引著世界各地游人的參觀、欣賞,成為世界的財富。
謎一般的宮殿引起了我的遐想,而身邊的人和物又把我拉回到了現(xiàn)實世界,回到了更多的人需要解決溫飽的世界。我們還去了貧困婦女收容所。除了幾名老師,那里的孩子和婦女都不會講英語,因此交流變得格外困難,只能通過老師的介紹了解一些簡單的情況:這里給家里貧困的孩子提供教育,收容孤兒以及暫時與家庭有矛盾的婦女,有政府撥款,也有社會各界的捐款。在教室里,我們將印地語、漢語、英語、德語和西班牙語的“你好”寫在黑板上,一群瘦小的孩子眼中放出驚喜的光芒,向我們興奮地喊著:“Namaste!”(印地語“你好”)“Hello”“你好!”……聲音在教室中、院子里回蕩。
這里有貧窮、有流浪,卻也澆不滅印度人對音樂、對歌舞的激情。他們似乎生來能歌善舞,靈活扭動的腰身舞出了對生活的熱情,如泣如訴的歌曲中也蘊含著希望。一位印度朋友說,音樂是他們傳統(tǒng)中的靈魂。在一家劇場欣賞全由當?shù)卮髮W生表演的歌舞時,我的確被這“靈魂”懾住了,看著青春和熱情洋溢在他們的臉上,似乎我的血液也在隨著韻律奔流。我真的感受到了這傳統(tǒng)的力量,我熱愛它的奔放!
同樣的微笑 同樣的熱情
印象最深的還是與印度人的交往,包括我初次見面的印度朋友,包括賓館的侍者、變魔術(shù)的藝人,也包括匆匆走過向我投以微笑的路人。
我不會忘記,我們第一次見面,連彼此名字都叫不清楚,卻能手拉著手走在街上,感覺是那么親切;我們說英語的口音迥然不同,但似乎大家都能領會對方的意思,在熱鬧的交談中不時有共鳴的笑聲流淌而出。
我也不會忘記,我被他們的熱情包圍,情不自禁地跟隨他們歡呼雀躍,充滿激情地為他們唱中文歌曲……
我更不會忘記,在印度的最后一天,離開前幾個小時我還獨自在街頭尋尋覓覓,想買一些明信片留作紀念。恰巧那天是星期日,郵局關門了,但每個路人聽了我的詢問后都耐心地幫我尋找、指路。
印度之行已成過往,而我的心卻滌蕩出不一樣的繁華。當我們敞開胸懷,向外張望,會看得更高、更遠;當我們敞開胸懷,用心聆聽,會聽到一種友善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世界因為這聲音而圓滿、洋溢希望……
(責編:孫達 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