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應日本外務省和日中友好會館邀請,以中日友協(xié)副會長王秀云為團長的中國大學生代表團一行77人于3月4日至11日訪問東京、宮城、京都等地。成員由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和國際關系學院等7所高校學生組成。訪日期間,代表團訪問了多所日本著名高校,同日本大學生開展友好交流,赴東日本大地震災區(qū)了解受災及重建情況?;貒螅瑘F員們紛紛發(fā)來觀感文章,講述這次日本之行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這里選登其中兩篇以饗讀者。
櫻花未開——記中國大學生代表團訪日活動
曾廣明
溫柔婉轉(zhuǎn)、飄飄灑灑,這是日本的櫻花。萬朵簇擁,群起而降;是昭示春天的繁榮,也是一瞬之美的隕落。中日兩國,在邦交正?;缶S持著時好時壞的關系,自去年釣魚島事件愈演愈烈以來,兩國關系更是進入了猶如寒冬般的嚴峻形勢。春天的腳步正在慢慢臨近,我們期待著兩國關系解凍,迎來新時期的絢麗春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肩負著友好的使命,秉持著謙遜的態(tài)度,在中日友好協(xié)會的帶領下來到日本訪問。
一
日本,實在是一個讓中華民族又恨又愛又佩服、頗感“棘手”的國家。
有些人恨日本,會熱血沸騰,宣揚要與日本開展軍事較量。提到日本,再想到歷史,就避免不了和“細菌戰(zhàn)”、“大屠殺”等駭人聽聞的詞匯聯(lián)系在一起。日本這個國家,曾經(jīng)在上世紀給中華民族烙上了不可撫平的傷疤。直至今日,參拜侵華戰(zhàn)犯亡靈、爭奪釣魚島等行為,還在時刻刺痛著國人未愈合的傷口。
大多數(shù)人又愛日本。鐵臂阿童木、數(shù)碼寶貝、多啦A夢等動漫的名字耳熟能詳,在國產(chǎn)動漫發(fā)展動力不足的時期,陪伴著我們度過了美好的童年時光。壽司、生魚片、抹茶,日本的健康精致的美食讓全世界都贊不絕口。索尼、尼康、三菱、豐田,離開了日本的數(shù)碼電子產(chǎn)品和汽車等工業(yè)制造,生活會變得枯燥,世界的運轉(zhuǎn)也會放慢腳步。
我們又不得不佩服日本。“長壽之國”、“宜居國家”等等,日本所獲得的國際稱號不勝枚舉。同樣是人口稠密的世界都市,北京要學習東京發(fā)達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交通和排水系統(tǒng)。同樣演繹著書法和茶道的精彩,但是更為現(xiàn)代化的日本卻與發(fā)源于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結(jié)合得更緊密。同樣自稱是禮儀之邦,關于日本游客的文明程度的各項指標在國際旅游評定機構中的得分卻要普遍高于中國。
二
我的專業(yè)是日本語言文學,學習日語也已經(jīng)有一年半的時間了,與日本留學生有過交流,但是對于日本的了解,也僅僅停留在影視媒體、網(wǎng)絡、書本以及老師的教授中,并沒有真實體驗過日本社會方方面面。很慶幸自己能夠作為大學生代表的一員參加訪日活動,感受一個真實的日本。
空氣清新,環(huán)境優(yōu)美,高樓林立,街道干凈,基礎設施齊全,自動化程度高,這些都是我想給予日本的評價,但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日本人普遍的謙卑的態(tài)度和樂于助人的品質(zhì)。
“對不起”、“失禮了”、“謝謝”,恐怕是我這些天來聽到的最多的詞語。幾乎在所有的公共服務場所,都能看到服務人員真誠的笑容和熱情的服務態(tài)度。難怪會有人說,在日本,你真正能夠體會到“顧客是上帝”的感受。也許,日本人會覺得,是顧客給自己創(chuàng)造了獲取生活來源的途徑吧。此外,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迷路時日本人主動伸出援助之手的一瞬間的感動。那是在仙臺的一個晚上,因為找不到郵局,我頓下腳步在天橋上觀望了一下,正把地圖打開時,一個阿姨便走過來用英語問我要去哪里。我先是愣了一下,看了她一眼,她又接著用日語問我想找哪個地方。明明是素不相識,卻能夠迅速地做出反應幫助迷路的人,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國家人民高素質(zhì)的表現(xiàn)。正是這樣小小的舉動,卻足以讓人感受到整個社會的溫暖。
三
2011年3月11日,是日本國民永遠也不會忘記的一天。震級9度的東日本大地震,震毀了福島核電站;隨之而來的大海嘯,摧毀了城鎮(zhèn),吞噬了數(shù)以萬計的生命。在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人們可以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文明,但卻無法抗衡大自然災害爆發(fā)時產(chǎn)生的巨大破壞力。生命,遠比想象中脆弱。
此次訪日活動,畢竟不是旅游觀光,我們帶著虔誠的心去訪問地震災區(qū),慰問受傷的心靈?;顒悠陂g,我們聽取了宮城縣官員講座,了解地震基本情況和復興計劃;訪問了東北大學、早稻田大學等高校,看到了大學生們?yōu)閺团d做出的努力;觀看了仙臺放送提供的災難實錄,體會到了大難來臨時人們的恐懼和無助;參觀了防災中心,體驗了地震、強風等災害的巨大威力。在此之中,讓我心靈頗受震撼的還是在閖上地區(qū)的訪問。與災難發(fā)生前相比,這是一個孤獨的小鎮(zhèn)。由于瀕臨海洋,小鎮(zhèn)幾乎因為海嘯被夷為平地。而事實上,我感受到的就是一種繁華不在的破落、荒蕪和肅殺。甚至,我似乎能從瓦礫廢墟中聽到遇難者的嘶喊和哭泣,感受到他們的絕望和哀傷。災難,遠比想象中兇殘;遇難者的不幸,我們不能忘記。
跌倒了就要爬起來,與其哭泣,不如重新做起。災區(qū)的復興工作,正在井然有序地進行。在訪問過程中,我們了解到了災區(qū)重建工作規(guī)劃方案,其縝密的工作安排和對未來的美好設想讓人感動和著迷。也許基礎設施等恢復進展緩慢,正體現(xiàn)著日本人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即為了重建更具防災功能的新型城市體系,不圖快但求穩(wěn)。基礎設施等物質(zhì)建設固然重要,但是對于受災者的心理家園的重建也不容忽視。一方面,仙臺放送等媒體制作出紀錄片向全世界介紹災難及重建情況,另一方面,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加油、東北!”等橫幅,給人以精神上的振奮與鼓舞。我們期待著一個煥然新生的日本東北地區(qū)重現(xiàn)世人面前。
櫻花不像牡丹,象征著繁華富貴,它更像是一種群像的具現(xiàn),是日本人性格的象征。訪問活動結(jié)束后,我于3月11日回國;至回國之日,也沒有看到盛開的櫻花。而這一天,日本全國上下掀起了紀念活動。
寒冷的冬季已經(jīng)結(jié)束,接下來要迎來的,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光美景。我愿意把中日關系比作櫻花,把日本地震災區(qū)的復興比作櫻花。櫻花的盛開,需要細雨滋潤,需要微風輕撫,但是更重要的,還是需要其自身向上發(fā)展的決心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生命力。日本,應該為此付出努力。
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想我們能做的,除了祈福之外,就是投身中日友好事業(yè),貢獻出綿薄之力。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系學生
日本印象
蘇芳源
八天的日本之行,像是一個還沒清醒的美夢,我仍未醒來,可是卻到了終點。但在這個夢里,我們看見中日友好的未來。
——題記
3月4日,在前往日本的飛機上,一路思索著:日本究竟會是一個怎樣的國家,真的是像所說的那樣秩序井然,整潔干凈嗎?記得在行前會上,老師要我們通過自己的雙眼去觀察日本,用自己的雙手去觸摸日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日本,帶著我們真誠的心與日本大學生交流。是啊,我們是使者,傳遞友誼的使者。
中午到達機場,盡管有心理準備,可還是覺得很驚訝。那樣安靜的氛圍,一塵不染的地面,掛著美麗微笑的工作人員,這樣和諧的環(huán)境,留下了我對日本的第一印象。坐上大巴,親切的日本導游黑崎阿姨就給我們分發(fā)飲用水和面包,作了很多關于此次訪問團日程的介紹,那么親切,讓我們備感溫暖。晚上是一個簡單而又正式的歡迎儀式,從酒店的窗戶望出去就能見到流光溢彩的東京塔,金黃色的燈光一層一層地鑲嵌在塔檐上,令我贊嘆不已。晚餐時了解到團員中有一位同學對牛奶過敏,酒店工作人員每上一道菜都會為這位同學解釋原材料,飯后的甜點也特意將原來的冰激凌換成了水果。這樣的溫暖感覺,是我對日本的第二印象。拿到日方為我們準備的日程安排表,我再次瞪大了雙眼,一直都知道日本人的守時與他們的時間觀念之強,卻未想到每個活動的安排都是如此的精確,估算好了每一個時間,包括集合,上車,收集行李,一些瑣碎的小事也被一一考慮在內(nèi)了。我們不由地對日本人產(chǎn)生了崇敬之情。這樣的遵守時間,珍惜時間,是日本留給我的第三個印象。僅僅一天發(fā)生的事情,就令我們感受到日本的美麗,日本人民的美麗。
當然25p21fMo99RYeXMxMHnP7A==,本次訪問團的主要目的是訪問東日本大地震的受災地區(qū)和深入大學與日本大學生盡興交流。當我們見到所訪問的早稻田大學、東北大學、立命館大學的同學時,我們并不感到陌生,而是備感親切。原以為,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是獨生子女,與陌生人交流較難,更何況兩個人是來自不同的國度,就更無話可說了。但偏偏,我們有的是同樣黃種人的體貌,用的是相通的漢字,揚起的是同個角度的微笑,所以我們并無障礙。我們可以展示肢體語言,可以使用基本的英語會話。我們聊到我們的教育,我們的理想,我們的國家。我說中國的孩子很辛苦,她回答日本的孩子壓力也不小。我說以后要做一位老師,她告訴我她要當工程師,設計出精美的房子。我說歡迎你們也來中國,來到北京,她們興奮得很,期待得很。那一刻,我知道,中日兩國友誼的橋梁,一定會從我們這里建立起來。
此外,我們也訪問了在東日本大地震中受災嚴重的宮城縣陰上地區(qū)。在災后兩年的現(xiàn)在,雖然所有的災民都搬離了避難所,住上了政府提供的臨時住房,但是所有的幸存下來的當?shù)鼐用駞s面臨著兩難的選擇,是在自己生活多年,卻又給自己留下了深刻傷害的海邊上重建自己的家園,還是搬到距離海邊比較遠的地區(qū)重新開始生活。為我們解說災情情況的中年阿姨說:“我一輩子都是靠海活過來的,到了我這個年紀,實在是不想離開已經(jīng)習慣了的家鄉(xiāng)。馬上就要春天了,我們也要真正開始重建我們的家園了。也很感謝來自中國朋友們的援助?!彼f正是大家的支援,才使他們有了重建家園的信心。
我的相機記錄著這次旅行,我的心也一路緊緊貼著日本朋友們熱情的心,我們一直同行!盡管我們相聚時間不久,就要分離,但為了下一次的重逢,我們不用掉淚,我們應該微笑去迎接中日友好的明天!
我們是青年友好使者,是當代中國青年學生代表,但我們更是身為一個中國人,去到日本訪問,感受另一種文化和風土人情,學習日本的長處。通過我們青年學生的交流,增進兩國文化理解,進而推動國家關系發(fā)展。這個任務不僅僅對我們來說是艱巨的,對整個社會來說也是艱巨的。愿我們這次的交流活動,可以為中日兩國的友好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