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從生活中提煉素材,帶著語文回歸到生活中去,帶來的將是生機勃發(fā)、煥然一新的語文教學風貌。
一、 源頭活水來——來源生活
語文來源于生活,挖掘語文教學過程的生活素材,因地制宜地展現(xiàn)在課堂教學之中,就能讓書本上靜靜的文字變得有血有肉,豐滿充盈起來。
1.激活生活經驗
教師要通過有意識地引導,針對課文內容的特點,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趕海》一課時,考慮到大部分學生并沒有見過大海,僅僅借助文字難以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樂趣。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帶著照片來說一說他們都去過哪些好玩的地方,以此喚起了學生的愉悅體驗,為體會文中情感做好了鋪墊。
2.挖掘生活素材
來自生活中的教學素材,總是能格外激起學生的認知沖動,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興致盎然地投入到語文教學過程中。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北大荒的春天》一課時,因為地處農村,我就在課前帶領著學生到田野中去感受生活,尋求教學素材,從而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
二、音畫兩相宜——展現(xiàn)生活
兒童的思維是基于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的。根據(jù)生活場景的不同,挑選恰當?shù)穆曇?、畫面以及視頻等資料,再現(xiàn)生活中的情境,能讓學生在沉醉于優(yōu)美的音畫情境的同時,體會到語文與生活的自然契合。
1.音畫動情
教師通過截取富有代表性的畫面和聲音,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情緒的蕩漾中展開對文本的解讀,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識字一》時,我精心編輯了一段視頻,展現(xiàn)了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倒計時的場景。激昂的話音、歡快的樂曲,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的情感,課堂氣氛十分熱烈,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音畫激趣
對于學生比較陌生、難以想象和體會的教學內容,可以通過生動形象、富有情趣的畫面,伴以貼合氛圍的音樂渲染,給學生造成視覺或聽覺上的沖擊,從而拉動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求知欲。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荷花》一課時,我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荷塘景色的視頻,在輕柔緩慢的音樂聲中,我啟發(fā)學生觀察畫面,扣住“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中的“冒”字,指導學生辨析。
師:觀察視頻中的荷花,你能給“冒”換一個詞嗎?
生1:長出來。
生2:擠出來。
生3:露出來。
……
師:同學們想了這么多生動的詞兒,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課文中要用“冒出來”呢?
生4:說明荷花長出來是迫不及待的。
生5:我認為是使勁兒地長出來。
生6:說明荷花的生長是那么生機勃勃!
在音畫的渲染中,學生的思維活躍,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也得到了逐步提升。
三、 百川東到?!貧w生活
讓語文回歸到生活當中,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讓學生體驗到語文知識對于生活的推動作用,就能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持久興趣。
1.在生活中學
讓學生帶著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帶著一顆思考的心靈,到生活中去學語文,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可以盡情發(fā)揮他們的自主性,通過適合自己的方式,去選取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細細觀察、慢慢咀嚼,這時,他們的感受將尤為深刻。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走,我們去植樹》一課,在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之后,我啟發(fā)學生思考:植樹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好處?在學生淺顯地回答“凈化空氣”之后,我又引導學生在課后搜集有關資料,去解答“為什么一棵樹就是一座綠色工廠”這一問題,溝通了課內外的聯(lián)系,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2.在生活中用
指導學生在生活中靈活運用語文知識,解決以往他們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就能體會到語文的實用性,為后繼的語文學習提供動力。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練習八》時,我給學生布置了如下作業(yè)。
(1) “我是搜集家”:在隨同父母走親訪友的同時,搜集一些春聯(lián)。
(2) “我是小幫手”:和家人一起張貼春聯(lián),運用課上所學的貼春聯(lián)的要求;注意安全。
(3) “我是小問號”:自己獨立思考或者尋求家人幫助,弄懂一些春聯(lián)的意思。
將語文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拓展了語文學習的時空,拉近了語文與學生、文本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將生活的新鮮活水注入了課堂教學中,使得語文課堂這方世界分外精彩!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