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教學要求學生能以文字記事、抒情、說理。如果學生不明白為什么要寫作文,或者沒有什么想法要表達,沒有什么情感要抒發(fā),他們就不會認真地寫作文。
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產生寫作興趣,不斷提高作文能力并寫出好的作文呢?在作文教學中,我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教學。
一、 讓學生覺得寫作很有意思
我注重啟發(fā)學生把自己所知道的人或事告訴別人,讓別人也受到影響或感染。具體地講,在作文指導課上,我首先圍繞習作內容設計導言,通過導言提示文題,講清意義。如寫《春游》時,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小朋友們,春天來了,大家是不是都想到外面春游?春游之前,你們的心情怎樣?春游之后,你們的心情又是怎樣的?這次活動值不值得寫下來?為什么?”接著,我創(chuàng)設情境,選擇同類型的范文,或者寫下水文,或采用錄音、錄像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讓學生觸景生情,以情促文。
同時,我利用反饋作用強化學生的動機,促使學生產生寫好作文的愿望。譬如在學生寫完一篇文章后,我就讓他(她)即席朗誦,或者選擇較好的篇章進行表情朗讀。平時我還要求學生在家里朗誦作文給父母聽,并聽取他們的評價。每次上作文評講課,我都力求讓每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有收獲。
小學生作文欲望的增強和能力的提高有賴于課內外活動的開展。為此,我在班上定期開展現(xiàn)場小作文比賽、文藝演出等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二、 讓學生有東西可寫,有情可抒發(fā)
習作題目的確定,應以有可寫性為原則,以目前所遇到的事和人為前提。學生的習作題材應以他們所熟悉、所理解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為主,注意時間性、地方性、普遍性和趣味性。作文題目宜窄不宜寬,我鼓勵學生根據(jù)課本的大題目擬定自己想寫的小題目。我經常贊揚班上學生自擬的一些題目,如《快樂的星期天》、《除夕夜》、《老榕樹下》、《家里來了客人》、《新風在教室里蕩漾》、《一個紀念品》、《過生日》等。
每次確定了作文目標之后,我就指導學生明確這次作文要寫什么,讓學生感到有東西寫,從“要我寫”轉變?yōu)椤拔乙獙憽?,培養(yǎng)作文能力。
另一方面,在指導時我還經常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選取相關場景,確定能表現(xiàn)中心的重點材料;引導學生思考,用文字表達自己的觀點;訓練學生自己命題、選材、構思。例如,寫《我的同學》時,可寫的內容是豐富的,可是學生寫的內容空洞無物,好像寫品德評語一樣。為了寫好這類作文,在“自我介紹”主題班會上,我要求每個學生介紹自己的一個特點,并詳細說出最能表現(xiàn)這個特點的一兩件事。介紹會上,笑聲不斷,學生歡呼雀躍。主題會變成了選材、構思和表達的說話訓練,也給作文提供了許多生動事例。學生們題材豐富,感受深刻,一改過去作文千篇一律的狀況,寫出了各具特色的作文,作文教學效果很好。
三、觀察生活,寫好每件事
平時,我要求學生留心觀察發(fā)生在身邊的事,選講有趣的、新鮮的事,養(yǎng)成積極捕捉生活中的新穎題材的習慣,如捉小魚、養(yǎng)小蝌蚪、做糯米餅、摩擦生電、鹽的提純、做風輪玩具等。他們把事情的經過看清楚了,記住了,寫起來就容易多了。
為了使事情常寫常新,我還有意識地豐富學生的生活,如引導他們觀察小金魚、小烏龜、小蝌蚪、春蠶,種一些花草等。我還在班上成立了生物小組,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家飼養(yǎng)兔子。在家長的積極支持下,我還進行了一些有趣的試驗,如水的蒸發(fā)、燒不化的紙船等。我還組織了游園、劃船、聚餐、唱歌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在各種活動中,學生將觀察所得用先說話后寫作的方式表達了出來。
凡能當眾把一件事講得清清楚楚的,我就充分肯定他,請他談談自己的思路。有時某個學生講得結結巴巴的,經提示后仍講不下去,我就暫停講述,引導并鼓勵他想一想然后重講,使他體驗到講前認真思考的重要性。讓學生講見聞需事前準備,在講述之前的一兩天,我便布置了任務。到了三年級,班上的學生大多數(shù)均能比較順利地講完一件事。一件事,一般均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幾個要素,我著重指導學生講(寫)清楚一件事的重點,即誰在做什么事、怎樣做、結果怎樣等。例如,我讓學生觀察某小學生洗衣服的情景,重點說洗衣服的幾個步驟:浸濕、涂肥皂、搓洗、過水洗凈、擰干、晾好。課后我還讓每個學生都回去實踐,寫洗手帕、洗紅領巾、洗襪子等事情。課余,我還引導學生做自己喜歡的游戲,如捉迷藏、摸瞎瞎、丟手帕、打野鴨子等,然后讓他們講清楚游戲的過程。先做后講,先講后寫,為逐步提高他們的作文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幾年來,我通過以上途徑,多方面扎扎實實地訓練,學生的作文能力均有了較大的提高,作文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責編 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