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長假結(jié)束,送父親回老家。從火車站回自家的路上,我突然想起七八年前,也是在火車站,那會兒剛被允許獨自出遠門到南方實習,懷揣著一種被父母承認自己是成年人的興奮和抖擻。24碼超笨重的箱子我都能拎著,歡快地朝站臺奔跑。而今天我卻日益感受到,做子女的重大責任。
生病了陪著去看病,房子舊了出錢出力幫著裝修,逢年過節(jié)一定要準備禮物……只要一接到父母問我們什么時候回老家的電話,我就心虛。孩子出生至今,我還沒有帶他回過老家。老人需要我們回去看望他們,這很正常,可我們經(jīng)常是下班之后就馬不停蹄地往家趕,買菜、做飯,爭取在寶寶入睡之前擠出更多的“親子時間”。照顧完孩子之后,我們又打開電腦將自己切換進第二輪工作時間,直至凌晨。
我的朋友也經(jīng)常跟我說起這個話題,他們有的跟父母走動很頻繁,只要周末就會提著大包小包的禮物去看望父母,但每次去都是一場車輪大戰(zhàn),催婚、催生孩子;有的父母受過高等的教育,自己是老校長,便希望子女是自己這輩子“最好的學生”;有的孩子非常獨立和能干,但是經(jīng)常在短信中收到父母“端正工作態(tài)度”的各種教導。一提到這些,各有各的無奈。大多數(shù)從社會退回家庭的父母都把關(guān)注的焦點鎖定在子女身上,衍生出一種控制性的愛,其實這種控制何嘗不是一種依賴——依賴兒女們的功成名就來維持他們生活的意義。
某一天我發(fā)現(xiàn),父母變得像個孩子,對于周遭的疾病、抑郁和不幸變得敏感。就像當年我們期待父母的愛并依賴父母一樣,父母顯得非常渴望得到我們的關(guān)心,更習慣把自己的生命與我們重新緊密地聯(lián)結(jié)起來。對于父母的愿望,我們拒絕或者不滿足會內(nèi)疚,妥協(xié)又會感到痛苦。父母的依賴是溫暖,也是壓力。
送走父親,我發(fā)現(xiàn)母親流淚了,低聲說道:你爸有高血壓,回去一個人怎么照顧得好自己。我默然了,深深愧疚,我自以為是地把母親留在身邊,我一直以為帶給她的是膝下環(huán)繞的天倫之樂,卻從未考慮過她內(nèi)心真實的需求和積極的愿望?,F(xiàn)在想來,不能讓他們進入自己喜歡的圈子,找到可以談心的人和發(fā)泄情緒的渠道,自然是無法理解這種“父母的依賴”。讓父母按照他們的愿望積極地去過他們的生活,幫助他們在逐漸老去的退休生活里找到成就感,是保證我們和父母都擁有健康生活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