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在美國某大學教中國研究的朋友告訴我,最近他和他的美國學生準備專門在課上研究“土豪”(他們直接譯成“tuhao”)這個新興熱詞。
朋友問我,怎么跟美國學生解釋這個詞在中國網(wǎng)絡突然間爆紅這個奇怪的現(xiàn)象呢?
我告訴他,我其實也挺奇怪的。照理說,這是如今至少60歲的中國老一輩人才熟悉的“建國”一代詞匯---打土豪、分田地,曾經(jīng)風光無限的地主老財被新干部們押著交出產(chǎn)業(yè)向人民低頭,這樣的畫面恐怕連中國新新人類的父母也只是在電影里看過。差著快兩輩人呢,他們怎么突然就想起來這個詞了呢?
再后來,一查,發(fā)現(xiàn)原來“土豪”在網(wǎng)絡游戲界早就是個熟詞了。肯大手筆花錢買網(wǎng)絡游戲的“有鈔票無腦”的MqTG3CgnSDo7fYqXdfKZxQ==玩家,就被其他網(wǎng)友稱為“土豪”。去年似乎還曾流行過一個以土豪為名的網(wǎng)絡活動,把這個詞炒得更加熱乎。當然,它一夜爆紅、進入公眾詞匯表,還是在蘋果新一代金色手機和某金色新聞機構(gòu)新樓被戲稱為“土豪金”之后。
我問朋友,如果意譯的話,“土豪”怎么翻?朋友想了想說,直譯的話差不多是Country Baron(來自鄉(xiāng)村的豪客)。其實這個詞西方人也并不陌生,暴發(fā)戶與富豪世家相輕的故事可謂遍布文學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從本質(zhì)上說不也是當年闖紐約的一個“土豪”嗎。在英國,更是一直有old money(世家)和new money(新富)之分,新富無論如何努力,只要沒有貴族血統(tǒng),總會被看不起。
只不過,在如今的中國,“土豪”更多對應的是所謂“屌絲”。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物質(zhì)財富的巨大增長后,有小部分人成了“土豪”,一擲千金,但更有很多困于蝸居的“屌絲”、蟻族。
說到這里,朋友說,這些比較應該足以向美國學生說清楚這個詞了---“土豪”的變化與流行,幾乎是一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變遷史。
當然,我私心里還有些不太愿意朋友與美國學生討論的,是“土豪”似乎也成為外部世界對不少中國人的一種印象---“錢多人傻”、出手闊綽、高聲談笑、沒有禮貌……甚至隨地吐痰。
一個美國作家朋友曾經(jīng)這樣描寫中國“土豪”:“(大多數(shù))真正有錢的中國人看上去仍然像是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家或土財主,與未發(fā)家時相差無幾……他們會帶著吵鬧的孩子去昂貴的餐廳和只有成人才能進入的場所;他們?nèi)ヂ牳鑴『鸵魳窌r會遲到;還有,他們喝紅酒的時候會摻入冰塊和水。”
從這個意義上說,“土豪”是中國人的一種集體自嘲---但愿,再過一些年,我們可以回頭再嘲笑說,當年原來我們是那個樣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