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要有文體意識,這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但如何在教學中體現(xiàn)文體意識,以更好地達成語用目標卻是我們倍感困惑的。小學課標中雖然沒有出現(xiàn)“散文”這一概念,但教材中卻編選了大量的散文。因此,用散文的方式學習散文,就顯得尤為重要。
《孔子游春》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的一篇記敘性散文。文本描述了孔子帶領弟子們到泗水河畔賞春,巧借河水教育弟子的故事,表現(xiàn)了孔子的循循善誘及師生間真摯的情誼。
文本中的故事來源于《論語》、《荀子》、《孔子家語》等經(jīng)典著作,編者巧妙地融合提煉,加工成一篇獨立的文本,故事情節(jié)完整,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流暢通達,構(gòu)思精巧細致,用詞準確恰當,主題積極向上,表達方式豐富多樣,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好教材。
一、 厘清文本結(jié)構(gòu),把握作者思路——理其脈
閱讀記敘性散文,首先要厘清文章記敘的線索和順序。本文以“游春”為線索,先寫自然之春,風光迷人,再寫師生情濃,如沐春風,令人贊嘆。
文本的寫作順序是:先寫春天到了,孔子帶弟子到泗水河畔游玩;接著寫孔子在凝望泗水后發(fā)表了自己對水的認識,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使弟子們深受啟發(fā);然后寫孔子和弟子們在河畔游玩及各言其志的情景。
文本重點寫了“觀水”和“談志”兩部分:在“觀水”環(huán)節(jié),文本按照孔子望水——弟子發(fā)問——孔子論水——弟子驚訝的層次展開;在“談志”環(huán)節(jié),文本又是按照孔子問志——弟子談志——孔子談志——師生詠志的順序?qū)懙摹?芍^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次分明。
二、 透視人物特點,把握文本意蘊——悟其情
古人云,山水比德,萬物有靈。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將人作為自然的一份子,習慣從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思考人生,激勵生命。用古人的話說就是“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孔子從司空見慣的流水中發(fā)現(xiàn)了水的可貴品質(zhì),對他的弟子們顯然是個震動。但孔子并沒有像我們有些老師那樣選擇“告訴”,而是先“陷入了沉思”,當學生問時,才娓娓道來,讓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教育。有人說,能把自己思想植入到別人頭腦中的才是老師,顯然,孔子是個高明的老師。
在學生仍然沉浸在孔子對水的宏論中時,他沒有馬上要求弟子們談論志向,而是和大家彈琴唱歌,來個“課間休息”,讓弟子們盡情地舒緩身心??桌戏蜃右髮W生談志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談,而是有選擇的,這不正是他老人家倡導的“因材施教”嗎?在弟子們談論志向時,“孔子用贊許的眼光看著他們,微微地點了點頭”,并按照弟子的要求說了自己的志向,最后在弟子的伴奏下“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來”??鬃雍偷茏觽兺瑢W、同樂、同陶醉,可謂師生情濃。我們今天的教育常常呼喚“民主”和“平等”的回歸,如果像孔子這樣以欣賞和平和的心態(tài)和學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民主和平等不就在我們的身邊嗎?
三、 領會寫作特點,涵泳文本神韻——賞其美
文本鳳頭豹尾,首尾呼應,形式美。文本以寫泗水河開篇,孔子“聽說”泗水漲潮,“便帶著弟子們到泗水河邊游玩”,看似無心,實則是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一次室外情境教學課, 由此引出下文的觀水談志,可謂教育無痕,體現(xiàn)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藝術。文本以寫“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濃了”結(jié)束,既在篇末點題,又和文章開頭呼應。此處“春意更濃”一語雙關,既是實指泗水河畔景色優(yōu)美,春意盎然;又是虛指,經(jīng)過論水和談志,弟子們對孔子更加欽佩和信服,孔子對弟子們更加喜愛和欣賞,師生間的感情更深,情意更濃。
文本雖不專注寫人,但寫孔子寥寥數(shù)語,就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寫孔子,在“觀水”部分,jErN3AhfqHrZcvPnA0XZvA==先是“動情地望著泗水河,陷入了深思”,當?shù)茏影l(fā)問時,他依然“凝望著泗水的綠波,意味深長地”說出了自己的思考。一位善于思考、睿智穩(wěn)重的老師形象赫然站在我們的眼前。在聽到弟子們談論志向后,他“用贊許的眼光看著他們,微微地點了點頭”,此時的孔子又顯得那么和藹可親。在聽到顏回彈唱自己的志向時,孔子“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來”,又給我們展示了一位率意孔子。幾處描寫,金針密線,一個個性豐滿、形象鮮活的孔子形象在我們的頭腦中站立起來。寫子路,一個“急性子”用得恰到好處。寫顏回,“溫文爾雅”、“深思熟慮”、“從容不迫”連用三個形容詞將顏回儒雅之風盡情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文本中的景物描寫獨具匠心。文本的第二段,作者用深情的筆觸給我們描寫了一幅溫暖祥和、五彩繽紛的春景,作者將大自然比喻成“一位偉大的母親”,并使用博喻的修辭手法,對她進行了熱情的歌頌,為下文孔子借助身邊的事物實施教化——論水談志埋下了伏筆,打好了鋪墊。
文本詞匯豐富多彩。既有“綠草如茵、桃紅柳綠、波瀾起伏、綠草如茵、善施教化、溫文爾雅”等成語或四字詞語,又有“明亮的眸子,甜蜜的絮語,習習的春風,和順溫柔”等優(yōu)美的短語和詞語,文本中好詞佳句比比皆是,是幫助學生積累的好范本。
文本中的對話形式靈活多樣。文中多次寫到對話,在提示語的設計和用詞上作者煞費苦心。僅以其中的一段對話為例:
子路問道:“老師在看什么呢?”
孔子說:“我在看水呀。”
“看水?”弟子們都用疑惑的眼光望著老師。
顏回說:“老師遇水必觀,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講給我們聽聽?”
形式上每人說的話獨立成段,感覺疏朗輕快,符合游玩時的閑談氛圍。提示語有前有后,有“道”有“說”,避免了重復。語句上沒有長句,讀起來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是訓練學生寫人物對話的好范本。
古人說,讀文先辨體。在今天的小學課堂里雖然沒有出現(xiàn)“散文”的概念,也沒有要求刻意學習散文的寫法,但這只是希望教師不要過早地讓這些文體名詞束縛學生,并不代表教師可以忽視這些文體的特征和他們的存在。教學中教師要有強烈的文體意識,只有教師教得明白,學生才能學得明白,才能為下一步的繼續(xù)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十九世紀著名的文學大師歌德說:“經(jīng)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薄犊鬃佑未骸罚瑑?nèi)容上取熔經(jīng)意,形式上自鑄偉辭,值得我們在教學中涵泳之,推敲之,品味之,欣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