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課具有很強的時間性,單憑教材文本,有些時代背景學生較難了解,有些知識學生不易接受,而有些內(nèi)容教材又講得不深不透,有些章節(jié)枯燥乏味。如何有效地利用好教材文本呢?本文提出,活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突破重點難點,拓寬學生視野,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歷史課堂出彩。
關鍵詞:歷史課;多媒體;提高課堂效率;拓寬知識
現(xiàn)行初中歷史課教材文本在安排上,一改傳統(tǒng)教材按照年代、朝代機械單一的編排局面,采取知識板塊的形式安排教材文本,學生在接受知識時對相關部分知識不用梳理已條理、不用總結已總結,降低了教材難度,減輕了師生的負擔,增強了知識的系統(tǒng)性,優(yōu)勢凸顯。
但是,還應該看到,有些歷史知識教材編排“蜻蜓點水”,有些歷史內(nèi)容時間跨越大,有些歷史事件學生很想了解卻限于教材內(nèi)容的有限,理解上顯得捉襟見肘,只能望而卻步……對初中生來說,歷史事件與學生的生活年代相去甚遠,學生對這些歷史事實的認知若僅憑教材文本的只言片語,顯得枯燥和空洞,難以激發(fā)學習興趣,難以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適時運用多媒體輔助歷史課教學,借助多媒體追溯歷史場景、展示歷史人物、再現(xiàn)歷史事件,在課堂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特殊感知環(huán)境,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chǎn)生愉快、滿意、期盼等積極的學習渴求,點燃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喚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使之以最佳的興奮狀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去。活用多媒體進行歷史教學,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印象深刻,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習歷史課的興趣,為歷史課注入活力,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下面就談談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做法。
● 活用多媒體,讓歷史人物“站”起來
歷史人物數(shù)不勝數(shù),教學中如何凸顯重要的歷史人物?教學實踐告訴我們,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還會對再現(xiàn)歷史人物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七年級《秦王掃六合》時,筆者先用多媒體播放電視劇《秦始皇》荊軻刺秦王片段,然后就此提問。
師:這段影片反映了我國古代史上哪一歷史事件?
生:荊軻刺秦王。
師:那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荊軻應不應該刺殺秦王呢?
這時,筆者還沒來得及讓舉手的學生回答,同學們的議論就炸開了鍋:有的說秦王該殺,有的說不該殺,還有的同學認為荊軻很偉大,是個大英雄,但也有人認為荊軻太魯莽……看到同學們對秦王及荊軻的不同評價,我意識到剛才播放的荊軻刺秦王片段在起作用了,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已經(jīng)被激發(fā)出來了。
師:在回答同學們的疑問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秦王,看看他是否該殺?,F(xiàn)在就請同學們隨老師走進秦朝,認識這位千古一帝——秦始皇。下面開始學習《秦王掃六合》。
利用多媒體把文字、圖片、視頻、聲音等集于一體,再現(xiàn)歷史場景,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對秦王及荊軻等歷史人物有了比較客觀的認識,一個頭戴冕旒、身著龍袍、腰佩寶劍、唯我獨尊、臨危不亂、君臨天下的帝王形象在學生心目中站了起來,為本節(jié)課后續(xù)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運用多媒體,讓愛國熱情“漲”起來
學習歷史,不僅僅是為了認識過去,更重要的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未來。
筆者在講授《甲午中日戰(zhàn)爭》之初,為了渲染氣氛,導入新課時,做了如下的開場:同學們,中華民族既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又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在近代歷史的恥辱柱上,銘刻著無數(shù)炎黃子孫的血淚,記載著無數(shù)殘酷的史實。哪一樁哪一件不發(fā)人深思、催人奮進?哪一字哪一句不啟人蒙昧、動人心魄呢?請大家觀看《甲午海戰(zhàn)》片段,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歷史時期,體味民族的血淚和興衰,回顧悲痛的經(jīng)驗和教訓。
在觀看過程中,學生們發(fā)出了一片唉嘆聲和唏噓聲……
“100多年過去了,今日之中國情況又是怎樣的呢?”筆者在學生觀看結束后提出問題。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筆者接著又播放了中國海監(jiān)船巡邏釣魚島附近海域的視頻??赐暌曨l,學生們個個摩拳擦掌、斗志昂揚、群情振奮、精神抖擻,中華民族的自豪感、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利用多媒體,把歷史事件與當今時事焦點進行比對,發(fā)揮了多媒體形象、直觀的特點,學生觀看片段,猶如身臨其境,不僅有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學習興趣,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這樣就可以將“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這一重點化解于無形之中。
● 巧用多媒體,讓責任意識 “強”起來
歷史課教材中選用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實例,在教學中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但也有一些實例學生并不是很了解。利用多媒體,把與教材相關的內(nèi)容通過視頻的方式用于教學中,會收到不錯的教學效果。
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第一單元第二課《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時,為了達到預期的育人效果,加深理解“列強的侵華罪行”,激起青少年對列強的憤慨,筆者通過多媒體把電影《火燒圓明園》的部分片段搬進課堂,觀看之前給學生布置任務:①看后將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幕寫出來;②作為青少年,看完此部電影有何感想?把電影內(nèi)容與歷史教材的內(nèi)容有機結合起來,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了學生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不少學生談感想時,提到了梁啟超所言的: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這樣借助多媒體,有效加強了學生責任意識教育。
● 借助多媒體,讓思維“動”起來
多媒體課件具有存儲量大、調(diào)用方便的優(yōu)點,借助多媒體適當引用一些與教材內(nèi)容有關的資料,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在幫助學生領會教材內(nèi)容的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擴大他們的視野。
在講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8課《戰(zhàn)略大決戰(zhàn)》時,為了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把握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國共兩黨軍隊優(yōu)劣勢、強弱勢、勝敗勢的發(fā)展演變情況,自主歸納出蔣家王朝覆滅的歷史必然,為了讓學生自己“動”起來,學習本課之前,筆者利用晚自習的時間,借助多媒體,組織學生觀看電影《大決戰(zhàn)》。通過觀看影片,增加了對解放戰(zhàn)爭的認識和了解,為學習第18課《戰(zhàn)略大決戰(zhàn)》提供了基礎保障,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綜合、思維的能力,讓學生思維“動”了起來。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多媒體只是歷史課教學的輔助手段,切不可把它當成教材的文本展示,不可讓它將教師捆綁在講臺上,更不可讓多媒體技術覆蓋整個課堂。它只是服務于教學,如果因為使用多媒體,導致學生的探究活動減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體驗,感悟缺失,那就偏離了使用多媒體的初衷,得不償失。我們要讓多媒體成為教師用來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進行探究、合作、交流的認知工具。多媒體操作要始終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拓展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擴大學生視野為中心,而不是孤立地展示技術技巧和無原則地擴大容量。因此,運用多媒體要在“巧用”上下功夫,只有真正“巧用”,才會獲得最佳的運用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讓歷史課堂“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