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人們將狗獾視為農業(yè)害獸而無計劃地捕殺,加之土地的開發(fā)、森林的采伐,使其棲息地面積減少且被碎化,適于其生活的環(huán)境大多消失,從而在自然界其生存數量銳減,目前已難覓其蹤跡。因此,狗獾已被列入國家林業(yè)局2008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并列為北京市一級保護動物。
狗獾飼料來源廣、管理簡單、生長快、抗病力強、投資少,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山區(qū)、半山區(qū)農民可合理利用當地資源,變野生為家養(yǎng),發(fā)展前景廣闊。
1. 場地選擇
應選擇地勢高、周圍平坦、半沙質土壤、易排水、向陽、避北風襲擊、干燥處建場。在山區(qū)、半山區(qū),場址應建在山坡的南側。在山坡下建場,應注意防止山洪沖刷和山口風侵襲。低洼鹽堿地區(qū)常積水,地面潮濕,選擇場址時,應特別注意滲水性。
2. 防疫
場址應離居民點2~3公里,也不得建在畜、禽場附近,以防傳染病與畜、禽共患或傳播。還應遠離鐵路、公路和礦山。
3. 飼料
選擇在動物性飼料來源廣泛并易獲得的地方。如選在畜、禽、乳品加工廠、肉聯廠附近以及沿海、內陸漁區(qū)或牧區(qū)等處,較為有利。
4. 水源
水源充足,水質清潔。用地下水最好。
5. 圈舍
圈舍面積8平方米,含4平方米小室和4平方米運動場。圈舍地面為里高外低稍傾斜的水泥地面,墻高2米,墻面用水泥抹平,厚鐵板門,內設板鋪、食槽和水槽。在墻角處設集糞池,通地下糞溝。四周建2米高的圍墻,有一定的空場放置產箱和獾籠。圈舍上方設全覆蓋的頂棚,獾籠為70厘米×70厘米×45厘米。
狗獾圈舍也可參用貉的圈舍規(guī)格標準,有地上式、地下式[小室、進出門、防雨檐、觀察門(上蓋)、運動場、圍墻]、半地下式(小室、通道、運動場、圍墻、防雨棚蓋)。
6. 飼料和日糧配比
狗獾的飼料有植物性飼料如玉米粉、豆類、麥麩等,狗獾的飼料有動物性飼料如畜、禽下腳料和魚類,果蔬類飼料如葉菜、野菜、牧草及植物的塊根、塊莖和瓜果等。其不同時期的日糧標準見下表:
狗獾不同時期日糧標準
7. 飼料調制
將混合飼料與沸水按1 2比例燙成粥樣,晾涼后添加復合維生素拌勻。
8. 飼喂管理
配種期提前做好選種放對工作,為提高配種率和受胎率,保證公、母狗獾日糧中蛋白質的供給,日喂2次,供足清潔飲水,經常打掃衛(wèi)生,保持圈舍安靜,防止狗獾逃逸。妊娠期要加強日糧營養(yǎng)水平,做好消毒、清雪和保溫工作。前期日喂2次,后期日喂1次,供足飲水。產仔哺乳期做好產前準備和消毒工作,日糧中添加蛋類、乳類,日喂3次,觀察乳頭發(fā)育和哺乳狀況,確保場內安靜,防止母狗獾驚恐發(fā)生叼仔、食仔等應激反應。及時清掃糞便,注意防雨、防暑。幼獾育成期,單籠或兩只同籠飼養(yǎng),加強營養(yǎng),供足日糧,添加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D的飼料,日喂2次,供足飲水,做好防暑、防病工作;每天驅趕幼獾活動,加強馴化,以降低其應激性。公獾恢復期可增加能量飼料,其他同母獾。
9. 疾病防治
外傷:人為捕捉或群養(yǎng)時咬斗致傷,輕者隔離,重者可手術縫合包扎。
犬瘟熱:鼻、眼部有較多的分泌物,體消瘦,糞便惡臭并混有黏液,行為失調,并伴發(fā)肺炎、腹瀉等。春、秋季皮下注射犬瘟熱疫苗預防,成年獾2毫升,幼獾1毫升。
病毒性腸炎:腹瀉,有多色黏液,可見血樣糞便。皮下注射腸炎疫苗,成年獾2毫升,幼獾1毫升。
寄生蟲病:糞便中可見到蛔蟲和線蟲,體消瘦,食欲缺乏。春、秋季用腸蟲清或阿苯達唑驅蟲。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長春離職干部休養(yǎng)所 郭文場 丁向清 郵編:1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