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我公開發(fā)表的全部文字,都是歌頌善良和美好,表達積極樂觀人生的。說出來也許沒人相信,我的文字之所以表現(xiàn)出平和樂觀的基調(diào),并非我的成長之路充滿陽光,而是因為憂傷和恐懼已被我塵封,淚水在童年時代即已流干。
打記事起,我就感覺我比周圍的人矮一截。不為別的,就因為家窮。全村一百四十多戶人家,我家是最貧窮的兩家之一。三間低矮破舊、潮濕黑暗的土屋,父母住一間,我和兩個弟弟住一間,另一間既是堂屋又是廚房、倉庫。進到屋里,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那時是大集體的年代,父親在一所聯(lián)中當民辦教師。一次,學校組織籃球比賽,父親的腰嚴重扭傷,因無錢醫(yī)治,靠村里的赤腳醫(yī)生免費針炙減輕疼痛,一連數(shù)年不能從事較重的體力勞動。家庭的重擔全落在母親一個人身上。每次母親去生產(chǎn)隊勞動,要背著一歲多的小弟,領(lǐng)著六歲多的二弟,沒人愿意跟她一組,生產(chǎn)隊只好讓她打零工,一天僅掙二分。在那個靠公分吃糧的年代,其結(jié)果是不難想象的。每逢生產(chǎn)隊分糧,母親就面帶愧色地讓我去領(lǐng)。記得我領(lǐng)得最多的一次是二十二個玉米棒子,最少的一次是九個。一年四季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在最艱難的日子里,父母甚至產(chǎn)生過要將小弟送人的念頭。
常言說,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則受欺,大到一國,小到一家,莫不如此。
因為窮,我的祖母不但不幫我父母看孩子,反而與伯母、嬸嬸們串通一氣,經(jīng)常找我父母的碴兒。父親屬狗,早晨出生的。祖母常說:早晨的狗餓肚子,窮得穿不起褲子,你們注定一輩子沒好日子過。我的嬸嬸(因患乳腺癌已去世)常在鄉(xiāng)親們面前,提著父親的乳名叫罵。盡管我家行事很小心,卻總難讓她們滿意,隔三岔五就會生出事端。記得有一次,好像是逢什么重要節(jié)日抑或是誰的生日,母親包了粗面餃子,煮好后讓我送一碗給祖母。因我記錯祖母已從伯母家搬去嬸嬸家住,仍將餃子送到了伯母家。由于餃子少,再送一碗給祖母我家便不夠吃。但為了不讓人說不是,母親又打發(fā)我把她那碗送給了祖母。誰知過了不到半小時,這事的來龍去脈就被伯母知道了,她端著那碗餃子,率領(lǐng)她的兩個女兒和上高中的兒子氣勢洶洶地闖進我家,揪住母親便打罵起來:“我道是你怎么發(fā)了善心給我送餃子,原來是送錯門了,誰稀罕你這碗爛餃子……”說著便連碗帶餃子砸在了母親身上。她的兒女也跟著摔砸我家東西,本就擁擠的小屋弄得一片狼藉……
生活窘迫,加之煩惱事不斷,父親的脾氣變得日益暴躁起來,動不動就跟母親爭吵。他們還常拿我出氣。因年紀小,我無法理解父母的心情。如果我做錯了事挨打,我會咬牙忍受著,從不哭,而事實是我常被屈打。我記得最清楚的有兩次。一次是父親放在灶臺上的一元鈔票不見了,他疑為我偷了,不問青紅皂白抓住我便打,打得我渾身青一塊紫一塊的。直到母親從外面回來,說錢是她收了父親才放過我。父親受儒家文化影響較深,信奉“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封建道德,認為父母打自己的孩子乃天經(jīng)地義,將我打成那樣也毫無愧疚之意。我憋屈得哭了整整一個下午。一次是母親在院子里用木叉翻曬豆秸,我和兩個弟弟在一邊玩,不知什么原因,小弟突然哭了起來。母親以為是我欺負他,攆過來照我小腿就掄了一叉,那種鉆心的痛我終身難忘。當時我就懵了,待疼痛減輕,我像瘋了一樣拔腿就往外跑,邊跑邊號啕大哭。我不明白為什么我比同齡的孩子這么不幸,我想在瘋跑中要能遇到一口井,我會毫不猶豫地一頭扎進去。母親大概已弄明白是打錯了,帶著哭腔邊喊邊追。而我卻頭也不回,心里只有一個念頭,跑,一直跑到天邊為止。后來,我被剛好路過的堂叔給抓住了。
因為常常挨打,村里的好事者給我起了個外號,叫“一天三腳兩耳(刮)子”,這個外號使我蒙受了很多屈辱。我曾多次離家出走。記得一個寒冷的冬夜,我挨打后偷偷跑到十幾里外的田野,在一條荒溝的玉米秸堆里藏了四天,靠從紅薯地里撿冰凍的薯根充饑。八歲那年,曾揣著三角錢跑到離家三十多里的城里,靠七根油條度過了三天,白天漫無目標地走大街串小巷,夜間就蜷睡在樓旮旯里。
上學后,因為這個外號又常被老師和同學欺負。那時我們讀書不出村,三間屋通開當教室,一個老師教到底,有點像私塾。老師是個既勢力又愛戳弄事的潑婦,村里沒人敢惹。她培養(yǎng)了幾個“打手”一樣的班干部,女的專會擰人,我的胳膊常被擰得傷痕累累。男的更會變著花樣欺負人。有一次上晚自習,一個男班干部將一塊在煤油燈上燒熱的玻璃片扔到我脖子里,痛得我大叫不止,緊抖慢抖,還是被燙起一串血泡。夏天炎熱的午后,她常找借口讓我到太陽下暴曬,直曬得滿臉赤紅暈頭轉(zhuǎn)向才讓我進教室。我們的教室在村子最西北角,教室后面是一望無際的田野。寒冷的冬天,她常罰我到教室后面一尺厚的冰雪里站,一站就是一節(jié)課……因為怕受欺負,我常逃學,因為逃學,又常挨打,我的童年一直在恐懼、懷疑和仇恨中惡性循環(huán)著。沒有人喜歡我,就連放學回家的路上,同學們都跟我保持較長一段距離。我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微和無助,我的性格也變得孤僻、冷漠、謹慎和警覺。我不敢相信任何人,就像小說《套中人》那個別里科夫一樣,把自己裝進套子里,裹得嚴嚴實實的,盡量使自己不受或少受傷害。從內(nèi)心講,我并不想丑化我的老師,我知道說出我的遭遇會給教師這一光榮稱號帶來污點,況且我父親也是一名教師。但歷史無法抹煞,我只是客觀公正地回顧我走過的路。我也不想丑化我的同學,畢竟當時都是些孩子,怎能分得清好歹呢?
因為窮,中學畢業(yè)后我沒再繼續(xù)上學,跟父親要了一百塊錢做起了販賣棉花的生意。白天到十里八鄉(xiāng)收購籽棉,晚上拿到軋花廠脫成皮棉,次日凌晨用自行車載到六十里外的膠縣城(現(xiàn)在的膠州市)去賣。生意做了不到三個月,經(jīng)歷了好幾次危險。一次是因為天太黑,我沒留神連人帶自行車翻入十幾米深的河底,幸虧河水不多且結(jié)了冰,我的大腿被什么豁了一條十多厘米長的口子,血把毛褲都浸濕了。我用棉花擦了一下,用圍巾把傷口扎住,然后將自行車上的棉花先卸下來,背到河壩上,再將自行車扛上去,重新裝車上路。還有一次是因事情耽擱,晚上十點多才從膠縣返家。行至荒郊野外一片樹林時,遇上三個劫匪,不僅搶走了我的錢和棉花,還把我揍了一頓。因為這事,父母就不讓我再干了。那一年,我剛滿十六歲。
但我一刻也不愿意待在家里,總是千方百計謀出路,走得越遠越好。先是托朋友介紹去了棉油加工廠,因掙錢太少,四個月后又跟人去了濰坊一個建筑隊當小工……總之,那時我一連三年沒有固定的工作,老是跳來跳去的。直到二十歲那年,我才找到一條長期遠離家鄉(xiāng)的路,去數(shù)千公里外的云南邊疆當了兵。這一去,就是整整十五年。
部隊是個鍛煉人的大熔爐,大學校。在那里,我實現(xiàn)了生命旅程中最重要的轉(zhuǎn)折。在首長和戰(zhàn)友的教育幫助下,我不僅學到了本事,混出了人樣,人生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zhuǎn)變。我曾在一篇日記中寫過:不經(jīng)風雨難以見彩虹。傷痛,也是一種收獲。磨難,也是一筆財富。因有了磨難的切身體驗,我變得富于愛心;因不斷地成長進步,我變得樂觀向上;從風風雨雨中走過,我變得更加堅強!
灣崖上那口老井
在我老家西灣的邊上,有一口六角形的老井。井臺用花紋美麗的大澤山花崗巖筑成,已被歲月打磨得光滑圓潤。遠看,就像一個中間鏤空的大雪花圖案。大青磚砌成的井壁上,生長著一層濕漉漉的青苔。近前,能嗅到淡淡的腥甜氣息。井水深不可測,像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的目光,慈祥而堅定,深邃而悠遠。
父親說,那是我們村的母親井。沒有人能說出它挖于何年何月,似乎它一直就在那里,與全村老少爺們命運相連。而在我心目中,老井卻是我精神的故園。
打記事起,我就常和小伙伴們在井邊玩耍??慈藗兞嘀吖藁蚰就皬木锎蛩?,聽大姑娘小媳婦們打水之余圍著井臺說些家長里短,我從中知道了不少奇聞異事。如后街老云家的母兔一次生了九只小兔,某天夜里卻被黃鼠狼咬死了八只。東街老勤家的老母雞誤食鼠藥被毒死了,老勤將其埋在東園的蘋果樹下,誰知被村會計老儉得知消息,跑去將雞挖出來,拿回家做著吃了。還有南街上老方家的閨女,突然肚子疼得直打滾,老方家窮,無錢送醫(yī),好端端一個閨女,竟活活給疼死了。當時,我對這些事只覺得新鮮好玩,體會不到他人的喜怒哀樂。大人一走,我就跟伙伴們嬉鬧去了。
老井的西面緊鄰一個大灣,鄉(xiāng)親們都叫它西灣。灣水清澈,里面生長著一叢叢一簇簇的蘆葦,我和伙伴們常在其中玩打水仗或“藏貓貓”游戲。我們光著屁股,像泥鰍似的在葦叢中鉆來鉆去,害得那些蝴蝶、蜻蜓和水鳥們無法落腳,只好在我們頭頂上盤旋。在水中鬧騰夠了,就去灣崖上挖一坨青泥,拎到井臺上曬硬,然后做成各種各樣的泥玩具。如泥哨子、泥手槍、泥青蛙、泥老虎等。最常做的一種叫“轉(zhuǎn)轉(zhuǎn)”,那是一個燈塔模樣的圓柱體玩具。一頭細一頭粗,在細部插一根尖朝上的槐刺,搓兩個琉璃珠大小的泥球,穿在一條像筷子那么長韭菜葉那么寬的高粱秸皮兩端,擔在槐刺上,用手指輕輕一撥,就悠悠地旋轉(zhuǎn)起來。我們既不比賽,也不打賭,就為了向伙伴們炫耀:“瞧,咱做這個轉(zhuǎn)轉(zhuǎn)不光好看,轉(zhuǎn)的時間也長,老久了還不停呢”,然后在伙伴們羨慕、忘妒、不服的表情中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滿足。
老井西南約30米的灣崖上,有座土墳,據(jù)說是八仙之一鐵拐李母親的墳。墳西兩百米處有株六人方能合抱的古槐,傳說是鐵拐李的拐杖化成的。我曾有過這樣的想象:鐵拐李陪年邁的母親去李仙村趕集,行至老井附近,他母親口渴難耐,鐵拐李便施展法術(shù),在這灣崖上點化出一口井。他母親飲了甘甜的井水后,頓覺神清氣爽,欣喜非常。囑咐鐵拐李她死后無論如何要葬bNuehIGAteg24gWu05ORKhn6l46H60WJTfJIiIxBabE=在井邊。鐵拐李不敢不從。葬了母親,欲返仙班,又恐母親孤獨,便將拐杖插在這里。日子久了,拐杖便化成了槐樹。
據(jù)祖母說,這口井里也住著井神。某個月夜,她曾親見有團白色仙氣從井中裊裊而出,繞井臺盤旋一陣便向東飄升而去。祖母認為,那是井神向東海龍王報告去了,有了井神的佑護,全村老少才用水充足,世代平安。我對祖母的話深信不疑。全村七八百口人,都吃這口井里的水。人一茬一茬地老去,井水卻總不見少,怎么可能沒有井神呢? 因而,我對老井始終有一種十分特殊的感情。
最叫我難忘的,是發(fā)生在井臺上那驚心動魄的一幕。我九歲那年一個夏季的中午,陽光很烈。禁不住伙伴再三邀約,我躲過父母,背上才會爬的小弟去井邊玩耍。我將小弟放在一個離井較遠的淺坑里,揀了一把小石子讓他玩,便和伙伴去灣崖上挖泥做“轉(zhuǎn)轉(zhuǎn)”。返回時,突然看到他已爬上了井臺,正伸著腦袋往井里看。嚇得我渾身打了個激靈,大腦登時一片空白,兩腿哆嗦得連路都不會走了。幸虧鄰家女孩瀟瀟正端著一盆衣服去灣里洗,見此情景立即扔掉洗衣盆,跑過去將小弟抱了下來。從那以后,這一幕便深深地刻進了我的腦海里,成了永遠無法抹去的記憶。我感激瀟瀟,也感激老井。我始終認為那不是巧合,而是瀟瀟的善良天性和老井的悲憫情懷相感應,才構(gòu)成了那“井人合一”的至善至美的畫面,既挽救了弟弟,也挽救了我。我曾想,長大后一定要在老井旁邊蓋一座房子,日夜與老井作伴。飲著甘甜的井水,聽著醉人的天籟,在四季輪回中尋覓老井那些神秘久遠的歷史。
然而事與愿違。我讀初中時,故鄉(xiāng)遭遇了持續(xù)數(shù)年的干旱。先是西灣干出了底,不久老井也枯竭了。鄉(xiāng)親們紛紛跑到井邊燒香磕頭,祈求蒼天將井水賜還。但無濟于事,干旱仍在繼續(xù)??购党闪肃l(xiāng)親們生活的主題。當時村里流傳著一句話:“抗旱,抗旱,越抗越旱?!闭f的也是實情,因為沒過多久,連比老井深兩三倍的機井也滴水不見了。我一直沒弄明白,那些年究竟是怎么回事。
如今,我離開家鄉(xiāng)整整二十三年了,曾經(jīng)熟悉的村莊早已面目全非。西灣變成了菜地,老井痕跡全無,那一帶已長成了一片繁茂的小樹林。但我依然能準確找出老井的位置。每次回家看望父母,我總要到小樹林中遛達一會兒,站在記憶中的井臺邊,任那些童年的往事在心頭閃耀,纏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