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遠廟坐落在普寧寺與普樂寺之間的山崗上,廟門向西,中軸線直對避暑山莊。它的平面布局為長方形,內外共分三層墻垣,外圍墻均用塊石砌筑,高五尺左右,南北寬為100米,東西長達260米,占地面積約為26000平方米。
全廟設墻垣內外三進,安遠廟的這種墻垣形式類似于西藏的禮拜廊道。它的長度大約為446丈4尺8寸。
第一進墻垣
外層正面及兩側原有三座欞星門。(即柵欄,現(xiàn)已不存了)
第二進墻垣
第一進與第二進墻垣之間有廊道。如果沿著廊道行走,可以繞轉到二層墻垣內。這種形式類似于西藏寺院的禮拜廊道。它包括以下幾部分:
山門
在第二進墻垣正中建有朱紅的廟門,即安遠廟的正山門。這是一座面闊三間,漢式重檐歇山頂磚石砌筑的門殿,下面辟有三個圓拱洞門。拱門上面為雕花石拱券,正中拱門上額嵌有乾隆皇帝御書“安遠廟”匾額。寺名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題名為安遠廟,匾額正中鐫有“乾隆御筆”的印璽。
二道山門
進入山門為長方庭院,甬路鋪向第二道山門,二道山門,以磚石砌成城座,辟三道拱洞,上建門樓,門樓四壁壘墻,上覆歇山頂。墻壁上飾有藏式盲窗,紅白相間,色彩明快。在二道山門前遍輔海墁,正前方兩側有兩隊石幢,是安放嘛嘛呢桿的。清代,這里是舉行宗教活動的場地,同時也在這里跳布踏(打鬼)。
南北配殿
在山門至二層平臺門(二道山門)南北兩側,各有五間配殿。南配殿:原為存放儀仗、經(jīng)卷之所,現(xiàn)辟為展室。北配殿:現(xiàn)辟為《熱河文廟青銅器展覽》。
第三進墻垣
二道山門城座兩側腰墻與后院三面圍墻(每面圍墻正中設同樣門樓)相連,形成第三進墻垣。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城門
在二層山門的東、南、北三面墻垣正中,都各有一座平臺城門,上下層城臺涂紅色,壁窗上飾以藏式盲窗。臺上建有漢式歇山頂門樓,墻壁涂白色,上下層色彩分明,建筑式樣與正西的平臺門相同,從而組成一個嚴整的院落。
廊房(群房)
在第三進墻垣內,由64間單層群房(現(xiàn)已不存)圍成正方形院落,這種以圍房組成院落的形式,是喇嘛教寺廟中常見的建筑布局,稱之為“嘛呢噶拉廊”。馬呢噶拉,原意是指安放經(jīng)卷的經(jīng)文桶。存放經(jīng)卷的木桶大多放在殿宇的四周,后來把它做為寺廟的圍墻。這里即采用這種形式。嘛呢噶拉廊的東西兩側各為17間,南北兩側各為18間,可惜的是嘛呢噶拉廊早已毀壞,但從遺址尚可看出當年的規(guī)格和布局。
門殿
在正方形院落的正中是三間門殿,與二山門,山門在一條中軸線上。
臥碑
在門殿內保存有一塊臥碑,上面鐫有乾隆皇帝御制《安遠廟瞻禮書事[有序]》碑文。御碑正面為滿、漢文字,背面為蒙、藏文字,兩側鐫有乾隆帝題寫的五言律詩。
鐵香爐
在臥碑之后是一高大香爐,由鑄鐵制成,爐身由三條腿支撐,其上是下垂爐頂。它的底座是石質的,這樣的底座以及許多支撐重要佛教內容的底座被稱之為“須彌座”。石碑是四面的,在每一面上用一種文字表達。滿文被刻在了安遠廟碑的西面,這種排序是滿族在政治上的優(yōu)先。
普度殿
在嘛呢噶拉廊正中有一座三層樓閣,這就是安遠廟的主體建筑普度殿。面闊七間,進深七間,平面為正方形。其立面吸收了漢族傳統(tǒng)城樓形式把下面兩層處理成漢族城樓的基座,后墻上又辟狹窗,略帶藏族建筑風味。
普度殿共分三層,通高27.6米。第一層為磚石砌筑,外觀一層,內分二層,墻壁飾以藏式盲窗。下層正中有三座圓形拱門,在拱門的券面石上雕有云龍。二三層為漢式重檐歇山頂樓閣,中間裝有木制菱花隔扇,檐下高懸滿、漢、蒙、藏四種文字的乾隆題寫的“普度殿”云龍匾額。
最上層殿頂?shù)脑O計極有特色:殿頂兩重檐,上檐面闊進深均為五間、方形(上檐五間見方),檐柱跨距16.1米;下檐七間見方(稍間為半間),檐柱跨距19.3米。僅上層檐即高達8.8米,占了整個立面的三分之一,這種比例和其絕對尺度在古代樓閣建筑中是少見的,再加以大面積的黑琉璃瓦黃剪邊屋面,更增強了屋頂濃重端莊的印象。屋脊不用仙人走獸,滿飾花紋,正吻,合角吻也作叢花狀。正脊上裝置有三座鈴狀喇嘛塔,側面兩山配以八寶法器式樣的紋飾。
普度殿內檐柱、老檐柱、金柱環(huán)布四周。后檐在金柱和老檐柱之間,設平緩寬敞的木樓梯通達上層。大殿內正中三間為空井,中置度母佛一尊。四周有32根金柱,上下分三層,一層為白色,二層為綠色,三層為紅色。頂部飾以八角形藻井,中塑盤龍,口銜明珠。藻井之下施一圈走馬板,板上及首層四周墻壁,以綠色為基調,繪滿宗教題材的壁畫,三層的紅色與頂部的八角形云龍藻井交映生輝,色彩分明,蔚為壯觀。
普度殿無論是平面形狀、立面處理、結構做法和裝飾色彩等方面,都有別于承德其它幾座寺廟的主體建筑: (1)普度殿的外觀,雖然有些類似北京重檐三滴水的城門樓,但上層沒有支出的平座,加以大面積黃色剪邊,黑色琉璃瓦頂,都是其它寺廟未曾有的。(2)此殿的主體建筑是三層左右的多層建筑,在解決垂直交通方面也作了很好的處理。殿內設一部主要樓梯,隱蔽在后檐、金柱和老檐柱之間。(3)普度殿上下三層列柱,各以紅、綠、白三種不同顏色裝飾。墻壁上涂以喇嘛教題材的以綠色為主調的壁畫,令人頗感神秘莊嚴。(4)主體建筑周圍的附屬建筑也大放異彩。在它的周圍是以低矮的群房圍成封閉的院落,這些群房都表現(xiàn)出藏族喇嘛廟的建筑特點。(5)在承德的所有古建筑中只有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安遠廟普度殿兩座建筑使用黑色的琉璃瓦與滴水。瓦當與滴水雖然是中國古代建筑深邃文化藝術中的一個小小的漣漪,但是,卻深深地蘊含著那種古樸而又惟妙惟肖的瓦當藝術之美。
(作者簡介:匡翠春(1970.9-),女,畢業(yè)于河北師大歷史系,副研究館員,現(xiàn)在承德市外八廟管理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