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變革,對外開放政策的深入發(fā)展,世界各國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已越來越密切。面對這種情況,中國舞蹈也大量吸取外來舞蹈的優(yōu)點,巧妙的將外來舞蹈的特點與自身的特點結合起來?!洞蠹t燈籠高高掛》是作為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張藝謀導演的一部芭蕾舞劇。舞劇完美地運用中國古典舞元素去結合西方芭蕾舞的特征。這種大膽創(chuàng)新的新式手法的運用,給觀眾帶來了新穎的視覺沖擊。文章就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肢體語言、服裝道具等角度來解析中西方舞蹈的結合。
關鍵詞: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西方舞蹈;結合
一、前言
《大紅燈籠高高掛》分為電影和芭蕾舞劇,這兩部大作均由張藝謀執(zhí)導。芭蕾舞劇是根據(jù)電影來改編的。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在2001年5月2日在北京舉行世界首演的。它的上演在世界芭蕾舞界這個湖面掀起了朵朵漣漪。使世界在短時間內(nèi)接受和喜愛中國芭蕾劇。為何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會在世界引起不同凡響的轟動呢?這主要得力于張導在舞劇中除了運用“足尖上的藝術”來展示劇情的發(fā)展,還將中國國粹藝術京劇糅合其中,這種大膽創(chuàng)新的作風,打破了芭蕾舞的傳統(tǒng)模式。故而創(chuàng)造出令人矚目的優(yōu)秀舞劇作品。
二、兼收并蓄——中西舞蹈之糅合
(一)舞劇中的內(nèi)斂與開放
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為人們展開了一幅將中西文化巧妙融合于一體的唯美畫面。舞蹈演員的下半身與上半身分別代表著西方文化特點與中國的戲曲文化特點。舞劇中演員下半身的舞蹈動作:外開的八字、繃立的足尖,是芭蕾舞的經(jīng)典造型特征。上半身卻是處處散發(fā)著濃重的傳統(tǒng)戲曲文化氣息,例如手臂動作則是中國戲曲舞蹈的典型動作——蘭花指,中國女性的含蓄、矜持就是通過這些動作的完成自然的流露出來了。在一個演員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兩種文化的交融,西方舞蹈的輕盈、高雅、開放與中國舞蹈的內(nèi)斂、集中、含蓄。張藝謀的高妙之處就是將這兩個種完全不一樣的氣質在同一個演員身上呈現(xiàn)出來,使舞劇更具可觀性。
(二)舞劇中舞蹈服飾之中西融合
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有許多中國元素得到充分的運用,旗袍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旗袍剪裁合身,做工精細,更能襯托出女性的曲線美。舞劇中用旗袍作為女演員的舞臺服裝,又是一個大膽創(chuàng)新之處,這個強烈的視覺沖擊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使旗袍適于跳舞,讓演員多變的舞蹈動作能夠無拘束的展現(xiàn)出來,該劇服裝設計者——法國舞臺服裝設計大師卡布倫,在保留旗袍的特點的同時,在需要修改的部位做了相應的加工。演員身著改良版的旗袍在舞臺上展示“足尖上的藝術”,更給人一種高挑、端莊、嫵媚的韻味。
(三)舞劇中舞臺布景設計之獨特風韻
虛擬性是芭蕾舞的藝術特征之一,是超現(xiàn)實的。芭蕾舞給人的印象是虛幻的、飄渺的甚至是浪漫的。而使人產(chǎn)生這種如臨夢境的感覺是靠舞美、燈光等道具在起的催化作用。然而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演繹的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在一所幽深的大宅院的壓抑生活,因此更注重寫實、更生活化。舞劇的整個畫面色彩感非常強,舞美所用的黑白兩色,在加上紅橙藍綠等色彩,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感官刺激。還有為了再現(xiàn)當時的時代背景,劇中也使用了屏風、大紅綢、燈籠、風箏等等道具。將這些中國元素加到芭蕾舞劇中,可見《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獨特。
(四)舞劇中音樂之多元融合
一部舞劇的成功與否,與劇中采用的音樂是息息相關的。音樂在舞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情節(jié)的發(fā)展隨著音樂的推進而推進,將舞劇中的悲涼、凄清氣氛通過音樂貼切的傳達給觀眾,因此有人說,舞劇的靈魂是音樂?!洞蠹t燈籠高高掛》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我想跟音樂的運用是緊密扣在一起的。它在保留芭蕾舞劇的原有基調上,恰如其分的添加了京劇、民歌、民間打擊樂等具有中國色彩的元素。
(五)舞劇中中西方舞蹈之重心位置
東方舞蹈與西方芭蕾的重要區(qū)別之一,就是舞蹈的重心高低不同。古典芭蕾中不論是舞蹈動作還是舞蹈造型,均給人輕盈、飄渺的感覺。因此古典芭蕾中多有跳躍、托舉等重心提高的動作,而中國戲曲舞蹈動作重心降低,動作在低空完成,更能顯示出復雜的人物關系和人物內(nèi)心的世界。在《大紅高粱高高掛》中,張導注意到這一點,為了更能貼近舞劇展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主題,故在雙人舞中,演員的動作大多的重心偏低,其間或有托舉的動作。
三、結語
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當中,我們應當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在與國際接軌的,在努力給我國本土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的同時,我們應不忘堅守本土文化的承襲。張藝謀的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是最有力的例子,放眼世界,兼收并蓄,推進了中國芭蕾舞劇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3).
[2]趙鐵春.舞蹈鑒賞[M].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6).
[3]王克芬,隆蔭培.中國近現(xiàn)代當代舞蹈發(fā)展史(1840-1996)[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9).
(作者簡介:李玉嬌(1982-),女,回族,陜西人,本科,助教,安康學院,主要研究方向: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