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教學的重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若把語言比作種子,則文化背景則是大地,只有大地的孕育,種子才能生長。語言離不開文化背景,因此,語言教學應重視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在應用英語時,不論交際、學習、生活,都要以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為前提,否則會出現(xiàn)讓人誤解的情況或者不理解實際情況的狀況。同時,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能夠讓學生增長見識,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雖然在英語教學大綱做出了了解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相應規(guī)定,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迫于應對考試的壓力,學生并沒有真正重視這方面的學習,教師也只是在某些重要問題上一點即止,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教學仍需加強。因此,要充分認識到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教學的重要性。
二、加強對整體文化背景的理解
中國與英語國家的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同的,例如,在中國,詢問對方的個人情況屬于禮貌,而在英語國家,詢問對方年齡、收入、體重等個人情況是十分不禮貌的,英語國家的人十分重視隱私的保護,即“privacy”。比如在英國,常以天氣情況、問候語等展開對話。在日常教學中,可多添加語境教學法,并讓學生欣賞英語國家文化視頻,讓學生真正了解語句的應用。另外,當受到表揚時,中國人通常會表現(xiàn)地謙虛;而英語表達時,應表示感謝或者認同。
除此之外,應對英語國家的政治情況、宗教信仰、歷史地理情況有一定的了解;還應注意干擾言語交際的文化因素, 包括招呼、問候、致謝、致歉、告別、打電話、請求、邀請等用語的規(guī)范作用, 話題的選擇, 禁忌語、委婉語, 社交習俗和禮儀, 等等。
三、加強對詞匯的文化背景的理解
文化背景不同,不同的詞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含義也是不同的。在應用英語時,應首先考慮在英語國家中的含義,例如,數(shù)字“4”在中國是十分不吉利的數(shù)字,因為,“4”與“死”同音;而在英語國家中,數(shù)字“13”是不吉祥的數(shù)字,有很多樓層、門牌號都會直接跳過13,12之后直接是14,或是用12A代替13。這與很多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有關,如. 最后的晚餐中的13門徒,參加最后晚餐的是13個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給耶穌帶來苦難和不幸。從此,“13”被認為是不幸的象征,也成為背叛和出賣的同義詞。另外,西方有迷信說:如果葬禮中有13個人出席,那么其中一人會在第二年死去。這也是“恐數(shù)字13癥”的一種由來。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背景來說明“13”這個數(shù)字的不吉利,因此在應用中要尤為注意。
四、加強對社交禮節(jié)及習俗的理解
社交禮節(jié)是指某文化或成員在特定類別的交際活動中共同遵守的規(guī)則與習慣,英漢社交禮節(jié)因受各自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很多人認為漢語中的“請”相當于英語中的“please”,但在某些場合卻不宜用please,比如讓別人先進門或先上車時,不說“please”,一般都說Afcb44686bcbc5f06d5a33db3f6455291dter you;在餐桌上請人吃飯吃菜、喝酒或請人吸煙時,一般都用“Help yourself”, 也不用“please”,如此等等,不是語言本身的字字翻譯,而是文化的信手拈來。
五、重視閱讀中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
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如果對這些文化背景缺乏理解,沒有理解課文所需的圖示,那么讀者就很可能誤讀整篇文章。因此,文化背景知識的解碼(decoding)是提高閱讀水平的一個關鍵。The Invisible Poor這篇文章創(chuàng)作于1963年,文章詳細分析了二戰(zhàn)后美國社會存在的貧窮現(xiàn)象。在大部分中國學生的心中,美國是一個高度發(fā)達的、文明的、繁榮的國家,怎么可能會有那么多人處于貧困狀態(tài)呢?如果對這些背景知識不了解或不夠了解,就很難理解這篇文章,這需要教師在課文講解前詳細地介紹文章寫作時美國的實際情況,需要我們把文章放到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去解讀。讀懂馬???路德?金的文章I Have a Dream,了解文章寫作時的文化背景是至關重要的。筆者讓學生在課前查閱了有關作者、種族隔離、美國民權運動等方面的資料,為課文的理解做好了準備。
六、通過有趣的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
如何激發(fā)學生探究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興趣?這是長期困擾英語教師的一個問題,原因有二:其一,課堂時間有限,假設完全依賴教師在課堂上對每一篇閱讀材料進行背景知識解碼,既費時又費力;其二,學生如果只是在課堂上被動接受老師的講解,那么要將文化背景知識內化到他們自己的認知圖式中,還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筆者通過高級英語閱讀課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去主動探尋文章的背景知識,從而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起來。例如,當My Friend,Albert Einstein這篇文章提到貝多芬和莫扎特時說,貝多芬“創(chuàng)造”了音樂,而莫扎特“發(fā)現(xiàn)”了音樂。作者之所以這樣比喻,是想要告訴讀者莫扎特的音樂是簡單的、自然的,是天籟之音,愛因斯坦的生活就像莫扎特的音樂一樣也是簡單的、自然的。為了讓學生對兩位音樂家的經(jīng)典音樂有一些直觀的了解,筆者在課堂上播放了兩位音樂家的音樂,在課堂上邊讀邊聽,既可以了解兩者音樂的差別,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要有一個長期積淀的過程,這個過程既需要教師的正確指引,也需要學生的積極投入,使學生原來的認知圖式得以調整、補充、豐富和修正。當然,在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的時候,不能搞盲目崇拜,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分析東西方文化差異和各自的特點,適時地鼓勵學生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
(作者單位:遼寧文化藝術職工大學(遼寧省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