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楨教授,中共黨員,1910.10.8生于山東省平原縣。2002.5.6于長春東北師大,因病醫(yī)治無效,與世長辭,終年92歲。張子楨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地理教育學家,生前曾長期擔任東北師大地理系主任、名譽系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研究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全國高等學校理科教材編委,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學術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長春分會副主席,吉林省地理學會名譽理事長和《地理教育》雜志社學術顧問等職。在我國乃至全國地理教育界有著重大影響。
一、張子楨教授是一生為地理教育嘔心瀝血的地理教育家
張子楨教授的一生,從學習到工作,每走一步,都和地理教育相伴隨。他在基礎教育階段,就讀于山東濟南高中,學習時他喜歡地理科學,一直擔任地理課代表。高中畢業(yè)后,他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系,在學習期間,他潛心研究選修的地理教育學科,立志畢業(yè)后做一名地理教師。1935年,從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系畢業(yè),為了實現(xiàn)從事地理教育工作的夙愿,他回到母?!綎|濟南高中,擔任地理教育工作。1937年“七·七”事變,他輾轉流離,遠抵重慶。在重慶的國立編譯館任地理編審,參與編輯《中國地名大詞典》和審查中小學地理教科書的工作,又與地理融合在一起。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回到了故鄉(xiāng),先后在青島山東大學和保定??茖W校的地理系科執(zhí)教,重操舊業(yè)。
1945年8月,張子楨教授應聘來到東北師大地理系任教,先后擔任本科生的“中國地理”、“地理教學法”和研究生的“地理學史”、“地理思想史”等課程。他在東北師大地理系長期擔任系主任工作,從他創(chuàng)建地理系到他離開人世,長達50年之久。他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辦好東北師大地理系的教育事業(yè)上。
張子楨教授在科研方面,主要從事地理教育的科學研究,先后發(fā)表了“地理教學在全面發(fā)展中的作用”、“加強地理基礎知識教學的途徑”、“地理教育的價值”、“改進基礎地理教學中的幾個問題”等論文。他還主編了長達70多萬字的《地理基礎知識》、《中國地理知識》、《世界地理知識》等地理科普讀物以及《中國地名大辭典》(吉林省分卷)和《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卷)等著作。顯然,張子楨教授是為地理教育嘔心瀝血的地理教育家,這是形成其地理教育思想的物質基礎。張子楨教授地理教育思想的形成,就是由于他對地理教育的貢獻和一貫熱愛,處于順境時如此,逆境時也一樣。如在“插隊落戶”臨走時,他除了帶走幾本規(guī)定的毛選之外,還把有關中國地理、地理學史、地理教學法等方面的書籍、資料和講稿,打包成捆帶到下放地去,他說“這些東西是我的第二生命,要隨我走,不能拋棄?!边@與有些教師把這些東西當做廢品賣掉是截然不同的。這是他熱愛地理教育的體現(xiàn),從而形成他堅定的地理教育思想。
二、張子楨教授地理教育思想簡介
思想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最高形式,它是一種觀念。教育思想也就是教育觀念,簡稱教育觀。在教育觀中,教學目的觀、課程觀、教材觀、教學方法觀、教學過程中的師生觀等最為重要。張子楨教授的教育觀,在他的教學、著述、談話中都有所體現(xiàn)。
1.地理教學目的觀
張子楨教授的教育思想,在其“地理教學在全面發(fā)展中的作用”一文中論述得最為明確、具體、詳盡。他認為,地理教學就是對學生進行地理思想政治教育、地理知識教育和地理能力教育,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只注重地理知識教育、忽視地理能力培養(yǎng)和地理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錯誤的。他指出在地理教學中要加強“雙基教學”,既要加強地理基礎知識教學,又要加強地理基本技能培養(yǎng)。他還特別強調(diào),在地理教學中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特別是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愛國主義教育最為重要。地理教育在這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別的學科無法取代。
2.地理課程觀
課程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保證。張子楨教授認為,地理課程設計要充分體現(xiàn)地理教學目標的三個方面。他指出,地理課程設計有多種,應采用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學科課程論,以使學生獲得系統(tǒng)的地理科學基礎知識,受到地理思想政治教育,獲得地理基本技能。中學地理課程應以自然地理、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為主,無論中學地理課程怎樣變革,這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必須體現(xiàn)。在各種地理課程論中,他反對“活動課程論”。這種課程論是美國教育家杜威很早提出來的,他認為“學科課程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的生活需要”。張子楨認為,這種課程論脫離實際,難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是不可取的。
3.地理教材觀
教材是課程的載體,是課程的具體體現(xiàn)。張子楨教授認為,如果教材設計失當,即使選擇了學科課程,也難以保證教材的科學性。所以他認為,所選教材必須體現(xiàn)地理科學特點,具有地理性。切忌把地理科學知識的“觸角”伸得過遠,誤把相鄰學科的內(nèi)容選進來。在地理教材中適當清理“越界教材”,以保證地理知識的純潔性,是完全必要的。
張子楨教授認為,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既要忠于教材,又要進行必要修改和補充。兩者并不矛盾,后者也是前者的體現(xiàn)。
教材的編寫,是“一綱一本”好,還是“一綱多本”好?人們的認識并不一樣。張子楨教授認為“一綱一本”比“一綱多本”具有較大的優(yōu)越性,即利大于弊。
4.地理教學方法觀
地理教學方法觀是地理教育觀的核心,一個人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這里。教學方法觀,主要體現(xiàn)對教學方法含義、教學方法分類、教學方法理論基礎、教學方法選用、教學方法傳承與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問題的看法。
(1)教與學的融合觀。什么是教學方法?張子楨教授認為,教學方法是教與學的合稱,而不是教法與學法的簡稱。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水乳相融、不可分割的。這就是張子楨教授教與學的融合觀。那種“重教輕學”或“重學輕教”,把教與學分裂開來或對立起來,都是有害無益的。他還認為,在教學中為了糾正“重教輕學”傾向,而把教案改為學案,教具改為學具等做法,是把教與學對立起來,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并不可取。什么是好方法?張子楨認為,好方法可以提出好多條,簡單來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樂教,學生愿學,教與學緊密相融,效果好,就是好方法”。
(2)地理教學方法系列觀。張子楨教授認為,地理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形成一個地理教學方法系統(tǒng),在教學中應發(fā)揮各種不同方法的效能,百花齊放才能完成地理教學任務,這是他的地理教學方法系列觀。他還認為,各種方法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的,在教學過程中都是以一兩種方法為主、多種方法相配合的局面,以一種方法貫徹始終的教學是見不到的,“一花獨秀”是不可能的。他說今天的教學已經(jīng)出現(xiàn)各種方法相互滲透、救弊補偏的現(xiàn)象,這是教學方法發(fā)展演變的必然。他還認為,在教學中由于對講授法的運用不多,變成“填鴨式”或“注入式”,而遭到非難是應該的,這種講授法應該廢除。如果是為了攻破難點,與其它方法相配合進行精講,這樣的講授法還是有用的。
(3)地理教學方法理論基礎觀。張子楨教授認為,教學方法不單是方法問題,而具有比較雄厚的方法論基礎,它是一個多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不解決方法論問題,到頭來只能做一個教書匠,是一個自發(fā)的教師,而不是一個自覺的教師。他還認為,地理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是多方面的,形成一個方法論體系,其中以教學理論和地理科學方法論是構成地理教學方法論基礎的二大支柱,缺一不可。
(4)地理教學方法選用觀。張子楨教授認為,教學方法要隨教學目的、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的學習心理而靈活選用。要隨機應變,有創(chuàng)造性,不能墨守陳規(guī),拘于一格。他給我們講授中國地理“云貴高原”一課時,發(fā)現(xiàn)我們剛上完體育課,滿頭大汗,比較疲憊,于是改變方法,讓大家自學討論:云貴高原地區(qū)石灰?guī)r地形為什么發(fā)育特別?最后他做了小結,完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那時還沒有今天的學法,而他提出的“自學討論”,與今天的學法相近似。我們共同承擔地理教學法學科的教學,他不止一次對我們講:“講教學法的人,要善于選用方法,講授時要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讓學生感到聽你的課是一種享受?!睆堊訕E教授就做到了這一點,我們愿意上他的課。
(5)教學方法傳承與創(chuàng)新觀。張子楨教授的這種方法觀,主要體現(xiàn)對地理教學方法的“新與舊”、“中與外”和“東與西”幾個方面的看法?!靶屡c舊”即他對“新法”與“舊法”的看法,即改革與繼承的態(tài)度。他對地理教學方法改革是堅決的,過時落后的方法必須改革創(chuàng)新。但他又反對對傳統(tǒng)方法一概否定,要做到既有改革又有繼承,不能打倒重來?!爸信c外”即他對中國與外國教學方法的態(tài)度。他對改革本國落后的教學方法,汲取外國先進的教學方法,也是積極的。但他主張“外為中用”,不能“以外代中”、原封不動地移植。“東與西”即他對學習東方(前蘇聯(lián))和西方(美國)教育理論和方法。當前,我們的教育導向是面向西方,否定東方。張子楨認為,學習西方就否定東方,也是不對的。
以張子楨教授對教學方法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觀中,可以明顯看出他是一位實事求是的地理教育思想家。實事求是就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而不是從本位出發(fā),理論和實際脫節(jié),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也不能完全否定,打倒重來;學習外國的教學方法,也不能脫離中國實際、照抄照搬、生搬硬套??梢?,他的這種教育思想十分可貴。
5.教學過程中的師生觀
師生觀即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處地位的看法。在教學過程中是以教師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是學生圍繞教師轉還是教師圍繞學生轉,教師是否應該起主導作用等一系列教育領域中重大問題的態(tài)度或看法,是重要的教育思想問題。
張子楨教授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即學生圍繞教師轉,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即教師圍繞學生轉,而應該以問題為中心則師生共同圍繞問題轉,為了探求在教學過程中所發(fā)現(xiàn)問題的結論,共同發(fā)揮作用,以期達到解決問題、完成教學任務之目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起主導作用,以完成教師對學生進行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使命。張子楨教授認為,教學過程就是師生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問題為中心是切合實際的,能充分調(diào)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符合教學規(guī)律。在1958年教育大革命期間,有些學校就出現(xiàn)“小將上講臺,教師靠邊站”,否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誤把革命動力當作革命對象的現(xiàn)象。對此,我校校長、全國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丁浩川教授給全校師生作報告時指出:“只要教學過程存在,教師總要起主導作用。在教與學這一雙邊活動中,領頭帶路的總是教師一方,而不是學生一方,如果教師不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主導作用,也就等于從根本上否定了教師本身存在的必要。”實踐證明,丁浩川教授這種教育思想是正確的。張子楨教授對之贊不絕口,這是他對教學過程中師生觀這種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