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利用“導學案”進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發(fā)揚集體智慧,緊扣課程標準,關注個性差異,明確學習目標??梢耘囵B(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上盡量少講,而發(fā)動學生探究,讓他們通過自身努力建構知識,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關鍵詞: 導學案 初中歷史教學 教法
“導學案”既是學生的學案,又是教師的教案。因此導學案的使用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為農村初中學生的歷史學習提供了很大幫助。幾年來,我在摸索中前進,在探究中成長,結合反思總結和經驗教訓有一些體會認識。下面,我從幾方面談談使用導學案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率的有效做法。
一、展示學習目標。
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設計學習目標。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合而為一,以最簡便的方式呈現(xiàn)出學習目標,使學生明確要學什么,目標不僅要具體,而且要重點突出。目標的表述要以學生為主體,要讓學生讀得明白,弄清楚本節(jié)課到底要完成什么學習任務。如在講《一國兩制》這一課時,我確定了三條最簡便的目標:1.掌握“一國兩制”的含義,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時間及意義。2.合作探究香港和澳門問題的由來,培養(yǎng)初步歷史歸納能力。3.認識到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才能真正走上獨立自主發(fā)展的道路,才能真正實現(xiàn)港澳的回歸,最終實現(xiàn)臺灣的回歸。重點:香港和澳門回歸的歷史意義。難點:“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含義,這樣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重點和難點,做到了課內明確任務,課后復習有方向,提高了自主學習效率。
二、復習導入,創(chuàng)設新課情境。
導入是教學的起始環(huán)節(jié),恰如其分的導入能迅速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教學內容的情景中,把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引到探求新知識上來,同時教師也自然地把學習目標展現(xiàn)給學生。導入形式可根據(jù)教學內容靈活多樣,但應緊扣本課學習內容,具有啟發(fā)性和思維價值。
如:復習舊知,喚起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可以設計2個到4個帶有規(guī)律性、方法性的簡單適用的問題,既復習了原有的基礎知識,又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這樣幫助學生找到了規(guī)律、方法,為學習新知識打下了基礎。農村初中很多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習慣,此種情形下,可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進入新課學習。
三、自主學習,走進歷史。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充分的自主學習,學生就不可能對文本有透徹的認識,更不能有精彩的展示。學生根據(jù)課前列出的知識結構查閱課本,自主探究基本的歷史知識。請同學們全面閱讀教材,圈、劃重點,同時完成學案,此時教師要提出要求,指導學生自學的方法。限定時間讓學生閱讀教材(或查閱資料或互相交流),積極思考、填寫知識結構。期間教師巡回指導,檢查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的難點,確定重點講解的內容及方法,同時對個別學生的個別問題進行知識或方法上的輔導。
四、展示交流,體驗歷史。
“眾人拾柴火焰高”,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才能高效地交流展示,可通過開展小組競賽,展示之星評選,課堂展示積分等一系列活動激發(fā)學生參與展示,積極展示。給學生一片展示的藍天,學生將還我們一幅精彩畫卷,放手學生,學生才能飛得更高,飛得更遠。在學習了《唐太宗與貞觀之治》一課之后,讓學生寫出學習本課之后對今天社會主義建設有何啟示,學生的答案廣泛而有深度,而且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比老師講的更能留下深刻印象。在幾年的歷史教學中,每年我都能發(fā)現(xiàn)一批“小史通”,他們在其他方面表現(xiàn)平平,而對歷史學習情有獨鐘,有的熟讀“中國通史”“上下五千年”,這就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資源加以利用,讓他們解決問題。遇到的疑難問題,巧妙利用,可以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五、師生互動,合作探究。
導學案中問題設計要有層次性、梯度性、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突出重難點?!皢栴}”主導教學的全過程,無論是預習、新知識的學習與探究、鞏固練習、學習小結,還是拓展延伸,所采用的基本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是:提出問題—指示方法—明確要求—學生學習。在這個基本環(huán)節(jié)中“提出問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事關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成敗,因此也是整堂課成效與質量的決定因素。“問題”是編寫導學案的核心,編寫導學案應將主要精力放在問題的構思與設計上。在本課中我在問題的設置上先給學生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機會,還和我進行思維比拼,這樣就更能激發(fā)學生動腦思考的積極性。在導學案上留下這片區(qū)域給學生展示:1.我的問題;2.我們的問題(交流作答,請同學們相互排憂解難);3.老師的問題:思維比拼。
對于簡單的問題學生自己能解決老師就不講,對一些難點的問題就要進行小組合作,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探究,如在講《一國兩制》這一課中,我設計如下兩個探究題:1.回顧中國近代史,想想香港和澳門是怎樣逐步被英國和葡萄牙分別占領的?香港、澳門分別是何時回歸的?2.為什么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能夠收回香港和澳門?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后仍難以解決的問題就需要在小組合作中進行,使小組合作交流成為一種需要。
六、課堂小結,整合內容。
課堂小結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yǎng)契機和切入點,是學生舒展靈性的空間,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習慣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是一節(jié)課的“點睛之筆”。傳統(tǒng)教學中小結這個環(huán)節(jié)基本上是由教師來完成的,其實課堂小結不應該只是簡單地復述一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而是學生一種極好的自我反思的機會,這種自我反思的過程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是教師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師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展示自己的觀點,既體現(xiàn)了師生教學相長,又引導學生注重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做到了知古鑒今,從而使學生將剛學習的知識升華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克服了以教材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的弊端,體現(xiàn)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從而較好注重了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
總之,在新課改下,教師一定要牢固樹立“教”為“學”服務的意識,實現(xiàn)由重“教”向重“學”的轉變。教師在課堂上要以學定教,靈活使用“導學案”。課堂上要及時把握學情靈活進行調控。教師講授的時間要適度,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自主學習,并且要充分發(fā)揮民主,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閱讀,獨立思考,并進行自我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