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日常生活中,動物詞匯被賦予一定的文化內(nèi)涵,表達人們的情感。英漢兩種語言中,在民族風(fēng)俗習(xí)慣、宗教信仰、地理環(huán)境、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影響下,賦予動物相同或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如何去翻譯動物詞匯,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關(guān)鍵詞]動物詞匯;文化內(nèi)涵; 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biāo)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2 — 0105 — 02
一、引 言
漢英語言中有大量關(guān)于動物的習(xí)語、俗語、諺語和成語等表達,這些表述深深植根于自身文化的土壤,成為反應(yīng)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然而,在英漢兩種語言體系中,由于受社會歷史、地理環(huán)境、風(fēng)俗習(xí)慣、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人們賦予動物詞匯相同或者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反映了不同民族對動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態(tài)度。這就使得動物詞匯的翻譯,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擬從跨文化的視角來研究動物詞匯的翻譯,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中動物詞語蘊含的語義共性與差異的分析,提出相對應(yīng)的翻譯策略。
二、語義重合:渾然天成的對等直譯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和文化之間相互滲透、密不可分。奈達認為,世界上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其相似之處占90% ,而不同之處只有10%。由于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相似性以及人類心理認知的趨同性,不同文化雖然在文化特質(zhì)和模式上有所差異,但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相同之處, 即文化具有共性。這種共性反映在語言上,就是說不同語言的表達有相似之處,即語義的重合。由于英漢文化的相通性和思維方式的相似性,東西方對某種動物的突出特征及動物習(xí)性往往有著驚人的共識,自然會產(chǎn)生相同或相似的聯(lián)想,賦予動物詞語相同的文化內(nèi)涵,這就使得產(chǎn)生于不同文化的動物詞匯也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對于這些語義重合的動物詞匯,譯者可以采用異化的直譯法,創(chuàng)造渾然天成的譯文效果。如:
as proud as a peacock 像孔雀一樣驕傲
as sly as a fox 像狐貍一樣狡猾
as greedy as a wolf 像狼一樣貪婪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 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語義錯位情況下的翻譯策略
(一)音譯注
一些動物名詞字面意義一樣,但其文化內(nèi)涵有很大的差別。很有代表性的就是“龍”這個詞。東方文化里面描述的龍無論是在外觀上還是在具體的文化內(nèi)涵方面都跟西方的“Dragon”有著很大的差別。即使把中國的“龍”翻譯成“Chinese Dragon ”,也難于避開西方讀者對“龍”的形象、寓義產(chǎn)生誤解,妨礙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采用音譯“l(fā)ong”的翻譯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法。這種譯法有利于準(zhǔn)確傳遞文化信息,有助于讀者逐漸了解中國龍,最后使“l(fā)ong”這個單詞作為一個新的外來詞被接受。
(二) 殊途同歸的歸化套譯
語義錯位中還有一種情況,英漢語言中都要表達同樣的意思,但是它們各自用不同的動物名詞來表達,也就是說它們喻義相同,設(shè)喻不同。這說明東西方民族對事物的看法、認識一樣,只是他們借助不同的文學(xué)形象或意象來表達。因此,這時候可以采用歸化套譯的方法,套用或借用目標(biāo)語具有相同喻義的動物詞匯,不僅不會影響原語的文化色彩,還可兼顧譯文的語言形式美。
例如:
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 對牛彈琴
as strong as a horse 壯得像頭牛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像熱鍋上的螞蟻
like shooting fish in a barrel 甕中捉鱉
like a drowned rat 濕得像落湯雞
rat in a hole 甕中鱉
以上的例子,如果采用異化的直譯法,把like a cat on hot bricks譯成“熱磚上的貓”,把like a drowned rat譯成“像只溺水的老鼠”,就會忽略讀者所在文化的表達習(xí)慣,使譯文顯得不倫不類、生硬拗口,容易讓讀者曲解原文意思,造成誤解,從而對譯文含義不知所云。
四、語義空缺情況下的翻譯策略
盡管英漢兩種文化之間有諸多相通性和相似性,但它們?nèi)杂胁簧俨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語言的特殊性就是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體現(xiàn)。這就導(dǎo)致有些詞在一種語言文化里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和外延,而在另一種語言文化里卻平淡無奇,無文化意義。在一種文化中提到某種動物時往往可以聯(lián)想到某種特征,而在另一種文化中卻聯(lián)想不到任何特征。同一動物詞,在一種文化里有豐富的聯(lián)想意義,而在另一種文化卻缺乏相應(yīng)的聯(lián)想。所以,也就有了同一動物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沒有對應(yīng)詞的語義空缺現(xiàn)象。如幾千年來中國是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文化,牛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漢語中以“牛”作比喻的詞語很豐富:你真牛; 牛不吃水強按頭;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缺乏自知之明);九牛一毫,牛角掛書(讀書勤奮);牛鼎烹雞(大材小用);牛鬼蛇神(形形色色的壞人);上述關(guān)于牛的各種比喻,對牛充滿文化內(nèi)涵的用法,褒貶不一,但以褒義為多。在英語中,cow 和cattle 等與牛有關(guān)的詞匯是找不到對應(yīng)的比喻用法的。所以,為了保留原文風(fēng)格而又不損害其內(nèi)涵,翻譯時可酌情采用各種譯法,包括直譯加注( 附注、腳注或尾注) 、意譯法、增譯法等。
(一)直譯加注法
直譯法能夠保持原文風(fēng)格,使原文中的民族文化、時代特征、地區(qū)習(xí)俗以及原作者個人寫作習(xí)慣等多方面的特色表達得真實、完美,并且能夠準(zhǔn)確地了解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避免文化信息的流失。這不僅能夠讓目標(biāo)語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意,而且還能擴大了他們對于異域文化的認知范圍。然而,雖然有時候直譯能很好地傳達出動物的形象,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卻無法引起另一語言中的讀者一樣的聯(lián)想和共鳴,翻譯后也就不能為目標(biāo)讀者所理解,若采取意譯法又會失去原有的形象性。為了避免誤解,筆者認為有必要在直譯的基礎(chǔ)上增加一些注釋,來補充說明。采取直譯加注法,即譯出其字面意思,又進一步解釋其深層意思。
例如:
(1)I would love to be a fly on the wall as chinese government leaders wrestle with these issues, since the discussion surely represents one of the great debates.
譯文:在中國政府領(lǐng)導(dǎo)人想盡辦法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我真想變成壁上的一只蒼蠅(注:不引人注意的觀察者,偷偷旁觀),因為他們的討論無疑代表了最偉大的辯論之一。
(2)The president is entering his last year in office and is perceived as being a lame duck.
譯文:已進入最后一年任期的總統(tǒng),被視為一只“跛腳鴨”(注:處于困境無法自理的人)。
(3)He only quite forgets-at least, until he sneezes,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the spring.
至少打噴嚏之前,這個少年很會盤算,只是他忘記了一燕不成春(注:不要因為出現(xiàn)一些良好的現(xiàn)象就十分興奮,要保持謹(jǐn)慎)。
(二)意譯法
由于東西方歷史背景、地理環(huán)境和風(fēng)俗習(xí)慣及宗教信仰的差異,人們對于動物的實際感受及賦予動物詞的文化內(nèi)涵不盡相同,動物詞的應(yīng)用也就受到語言與文化的特殊性特征的影響。表面上,漢英語言中一些關(guān)于動物的詞匯表達的是與相關(guān)動物有關(guān)的意思,實際上他們的意思并不是字面意義簡單的總和,而是另有深意。為能使譯文讀者了解其真正含義,這些因為文化因素影響在翻譯時無法保留原語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的動物詞,只能采用意譯,譯出隱含意義,從而傳達出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因此,在直譯行不通又沒有對應(yīng)說法時,意譯就成為不可避免的選擇。如:
(1)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約翰值得信賴。他忠誠而守規(guī)矩。
(2)The boss criticized him at the meeting, but it was just like water off a duck's back.
老板在會上嚴(yán)厲的批評了他,可他卻滿不在乎。
(3)He won't defend us; he can't say boo to a goose.
他不會幫我們說話的,他膽子很小。
(4)My old servant never left me, he was as faithful as
a dog.
我的老仆人從不離開我,他對我非常忠誠。
(三)增譯法
有些動物詞匯,通過直譯法能很好地傳達出動物的形象,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同樣的形象可以傳達出不同的含義。為了避免誤解,翻譯時有必要根據(jù)意義上、修辭上或句法上的需要增加原文中雖無其詞但有意義的一些詞,來補充說明。因此,采用增譯法就成為直譯加注法之外的一個很好的選擇。它能使譯文忠實表達原文的信息與風(fēng)格,避開譯文給讀者生硬感的缺陷,并使譯文合乎表達習(xí)慣。如:
(1)We were having a picnic, when suddenly there came
a downpour, which was rather a fly in the ointment.
當(dāng)我們正在舉行野餐的時候,忽然大雨傾盆,真是油膏里的蒼蠅,大煞風(fēng)景。
(2)She shed crocodile tears when she dimissed him from his job.
她把他解雇時,流出了鱷魚的眼淚,假慈悲。
(3)"If the united states indiscreetly applies militarism in the region it will be 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 and endanger peace instead of enhancing regional stability."
“如果美國輕率地在此地區(qū)實行軍事化,那就如同公牛進瓷器店——肆意搗亂,它會危及和平而不是促進地區(qū)穩(wěn)定?!?/p>
(4)The ten of us were squashed together like sardines in the lift.
我們十個人在電梯里像罐頭里的沙丁魚一樣,擠成一團。
五、結(jié)語
動物詞的翻譯,應(yīng)該在了解源語與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基礎(chǔ)上,靈活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恰當(dāng)選擇直譯、音譯、歸化套譯、意譯或直譯加注等翻譯方法。在盡量保持原文風(fēng)格,避免文化信息流失的同時,使譯文符合目的語讀者的語言習(xí)慣、思維方式,有效促進各國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參 考 文 獻〕
〔1〕徐丹. 文化融合中的語言翻譯問題〔J〕. 中國翻譯,1998,(03) .
〔2〕馮慶華. 實用翻譯教程〔M〕. 增訂版.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xué)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9. 76
〔4〕鄧炎昌,劉潤清. 語言與文化〔M〕. 北京: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89.
〔5〕李英,從動物習(xí)語看中西文化差異 〔J〕.廣西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3,(06).〔責(zé)任編輯:譚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