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是新聞傳播活動的基本元素,是新聞學中最基本的概念,還是一切新聞學研究的邏輯起點??梢哉f,新聞傳播領域所有的現(xiàn)象和問題都由它產生發(fā)展而來,整個新聞業(yè)的工作也都是圍繞它而進行的?!靶侣劇倍x的外延和內涵決定著新聞學研究的范圍和對象。因此,對“新聞”定義的探討始終是新聞學理論的重要課題。尤其是在當下傳播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下,新聞傳播的業(yè)態(tài)變化迅猛,新聞實踐領域的操作和面臨的問題都遠遠超越了理論研究現(xiàn)有的程度。很多問題用以往的概念、理論根本無法解釋。重新對現(xiàn)實考察,根據當下新聞傳播現(xiàn)實,確立全新的“新聞”定義顯得尤為重要。文章結合當下現(xiàn)實,提出全新的“新聞定義”。
新聞 陸定一 事實 信息 媒介互動
陳響園,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文學院碩士生導師。
新聞是新聞學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新聞傳播活動的核心對象。關于新聞的定義,中西方學者對此都有不同的見解,加起來上百種。如此多的新聞定義,主要是新聞的特性及衍生特性眾多,下定義的學者研究的著眼點不同,而不同的研究視角造成了要抓住新聞客觀本質特性定義比較困難?,F(xiàn)有新聞的諸種定義,多是局限于傳統(tǒng)紙媒平面新聞的概括,傳播技術的變革使新聞傳播方式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無論是傳播主體、時空關系、傳播模式,還是傳播效果都與傳統(tǒng)紙媒新聞傳播截然不同。
一、傳統(tǒng)新聞定義的梳理和考察
(一)國內外的不同新聞定義
新聞活動的產生源于早期人類在共同勞動和生活過程中,為適應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更好地勞動生產和生存生活,相互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情況。這種相互依存狀態(tài)下信息交流和社會交往的需要導致最早的信息傳播活動產生,新聞這種特殊社會現(xiàn)象應運而生。由于人類自誕生后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社會關系,無論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的生產生活都在各種社會關系中進行,維系人類生活和這些社會關系的就是信息交流和傳播。所以人類接觸和從事新聞傳播活動由來已久。
伴隨人類社會發(fā)展,人們的社會交往范圍擴大,信息交流需求也日漸增強,新聞傳播活動成為一項社會事業(yè)。而對新聞理論的研究遠遠晚于新聞活動的實踐,因此對新聞的定義早在實踐中就產生了許多根據新聞傳播直接體驗做出的理解和界定。影響廣泛的有19世紀70年代美國紐約《太陽報》的編輯主任約翰·伯博加特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美國堪薩斯州《阿契生市環(huán)球報》的副主編愛德華·賀說:“凡是能讓女人喊一聲‘啊呀,我的媽呀’的東西就是新聞?!边€有20世紀30年代初《紐約先驅論壇報》的采編主任斯坦利·瓦利克爾定義的新聞是建立在三個W的基礎上,這三個W就是women(女人)、wapum(金錢)和wrongdoing(壞事)等等。尤其在西方的業(yè)界形成的新聞定義大多都來源于新聞內容的趣味性、獵奇性和反常性。英語詞匯中“news”,源于希臘,在《牛津詞典》里就解釋為“新鮮報道”。 整體來看,國外的對于新聞的定義大多將其歸為信息。西方社會的專家學者更為關注的是“時效性”、讀者的“興趣”和“關注”,認為這些是作為新聞的主要元素。這樣認識新聞和西方新聞傳播的環(huán)境分不開。近代西方新聞事業(yè)主要產生于商業(yè)活動,從一開始就具有商品屬性。商業(yè)化運作模式、受眾市場主導新聞傳播的環(huán)境下,大眾化報刊對新聞的選擇標準的認識和理解成為廣為流傳和認可的定義。如此對新聞的認識也同西方新聞的職業(yè)化和專業(yè)主義精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在國內,新聞的定義多源于學界,主要是新聞教學研究的教授、專家、學者們,根據他們對新聞傳播研究的結果做出的界定。因此,國內的新聞定義往往較為宏觀抽象,卻又能比較全面地把握新聞內涵。在表達上常以形式邏輯的肯定判斷,簡明扼要,言簡意賅??傮w上,國內關于新聞的定義分為“事實型”“活動型”“功能型”“信息型”4種主要類型。
被譽為“中國新聞學的開山鼻祖”的徐寶璜在他的著作《新聞學》中講道:“新聞者,乃多數閱聽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實也?!盵1]民國名記者《京報》總主筆邵飄萍定義:“新聞者,最近時間內所發(fā)生,認識一切關系人生興味、實益之事物現(xiàn)象也?!笨梢娢覈缙诘男侣劧x多是將新聞看做是事實。這多是受到晚清和民國時期傳入的西方新聞思想的影響。在“事實型”的定義之中,不得不提到的是范長江先生1961年發(fā)表的《記者工作隨想》一文中提到的新聞的定義?!笆裁此闶切侣勀兀课矣X得,新聞是廣大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實。這個說法不一定全面,但是,它貫穿了一個為群眾服務的精神。”[2]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徐寶璜先生還是范長江先生對新聞的定義,都強調新聞一定是事實,注重新聞最根本的真實性。新聞的本源就是事實,新聞就是提供關于某一事實的信息,沒有事實依據,杜撰和憑空捏造的都不是新聞。同時,二者都是從受眾的角度提出定義,都考慮到了受眾對新聞的主動性。不過在范長江先生的定義中“欲知、應知而未知”表達的內涵更加豐富,不只是西方新聞思想中的受眾客觀信息需求,還有了傳者主觀傳播導向的因素。在西方新聞理論中,新聞是客觀中立的信息,而在我國新聞學理論中,新聞的引導教化功能一直被視為新聞重要的特性。
“活動型”的新聞定義是將新聞看做是一種報道或傳播活動。這是針對信息傳播形態(tài)的一種定義。李大釗的新聞定義:“新聞是現(xiàn)在的、活的社會狀況的寫真?!盵3]“寫真”就是客觀記錄,就是反射現(xiàn)實。用一種活動來定義新聞更能表達出新聞與現(xiàn)實的區(qū)別,體現(xiàn)出新聞還原現(xiàn)實的本質。在這一類型的新聞定義之中,原復旦大學教授王中先生的定義最具價值,他引入傳播學概念認為:“新聞是新近變動的事實的傳布?!盵4]定義的中心落在“傳布”二字上,實質強調公開性和公共性,不是秘密也不是私下。這一傳播過程的定義相對而言是客觀的,從技術層面、傳播角度考察,避免了主觀立場對定義的偏見,豐富了定義的內涵。當下,用“傳布”也能較好詮釋新聞在新媒介環(huán)境中的表現(xiàn)形式。
“功能型”的新聞定義則十分具有政治特色。功能說將其歸為實現(xiàn)某種目標、完成某種使命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強調新聞作為手段的功能。最具代表性的是原人民大學教授甘惜分先生的新聞定義,“新聞是報道或評述最新的重要事實以影響輿論的特殊手段?!盵5]受到國內新聞學文人論政思想的影響,將新聞作為宣傳工具似乎是近代中國救亡過程中不少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共識。甘先生強調“各新聞機構所發(fā)布的新聞,除了報道事實以外,還明白地顯示出或隱晦地暗示著新聞機構對此事的評價或意見?!盵6]長期以來,政治宣傳一直是國人辦報的出發(fā)點,在救亡過程中,政治宣傳的工具屬性成了新聞媒體的存在意義,新聞相當長時間都用于影響人的思想。“目的是為了‘影響輿論’,這是現(xiàn)代新聞報道的根本作用”,[7]“新聞報道是一種特殊的手段,是影響廣大群眾思想的手段?!盵8]工具論的新聞定義有其政治色彩的產生背景,但這只能是特殊時代的“特殊新聞”,最多只是新聞的一部分而已。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新聞的政治屬性越來越弱,商業(yè)屬性和信息需求成為新聞的主要功能,工具論的新聞定義也不再適用。
(二)陸定一的新聞定義及其局限
長期以來,被學界和業(yè)界普遍認可,并運用最廣的是陸定一關于新聞的定義。1943年9月1日陸定一在《解放日報》上發(fā)表了《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文章闡述了“新聞的本源”問題,對“新聞”定義作了界定:“唯物論者認為,新聞的本源乃是物質的東西,乃是事實,就是人類在與自然斗爭中和社會斗爭中所發(fā)生的事實。因此,新聞的定義,就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盵9]這個定義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較普世的定義,在于其強調事實第一性,新聞報道必須遵從事實。明確事實是新聞的本源和實體,劃清了新聞報道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界限。其次,新聞必須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發(fā)生和新聞報道之間的時間成了一個標準。時效性的界定將新聞和歷史區(qū)別開來。再次,新聞定義成 “報道”,強調了公開性和公共性。在當時的背景下,陸定一的新聞定義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現(xiàn)在看來,當時的定義也有其局限性。將報道作為中心,是站在傳者的視角下。這與徐寶璜的新聞定義截然不同。如果說新聞可以通過辦報的傳者和新聞的閱者兩個角度觀察,毫無疑問,徐寶璜強調的是對閱者興趣的注重。然而陸定一的新聞定義中顯然和閱聽者無絲毫關系。強調的都是傳者如何篩選。這顯然是和西方商業(yè)模式下的新聞定義不同的,隱含的還是傳者主導的功能主義的新聞。更進一步說,陸定一的新聞定義單方面強調了傳者的報道必須是客觀的,但是忽略了客觀的事實必須對受眾而言是有價值的。而早在1927年戈公振先生的《中國報學史》緒論里就提到了當時對新聞共識的“時宜性”和“一般性”。時宜性指的是時效性,一般性則指讀者的共同興趣。陸定一“新聞是新近發(fā)生事實的報道”提出的背景是延安整風運動《解放日報》改版,否定博古“新聞”本位辦報思想,確立“宣傳”本位辦報思想的政治背景。陸定一《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也是為了配合這一過程,建立符合邊區(qū)革命生產的社會主義新聞觀。陸定一批判了當時新聞學者對于新聞價值的表述為“資產階級的新聞觀點”。如此一來,新近發(fā)生的事實中沒有報道價值的內容都成為新聞,包括瑣碎的會議、日常行政事務諸如此類受眾自身并不需要的事實都進入了新聞報道之中。這種做法去掉了新聞價值的判斷,只報道事實,無形中異變?yōu)橐环N宣傳。事實上,此后黨中央和西北局的工作安排、宣傳活動以及典型經驗推廣都通過報紙傳達貫徹。
二、新定義提出的新聞傳播環(huán)境
陸定一的新聞定義提出已過去70年了,傳播技術的進步,傳播格局的改變都一次次沖擊著新聞理論的脆弱界限。尤其是在電子媒體、網絡媒體、移動媒體等多種媒介平臺的強勢傳播介入下,新聞產業(yè)、文化產業(yè)、信息通信產業(yè)邊界日漸模糊。新聞的意義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靶陆聦嵉膱蟮馈憋@然已不能概括實際的新聞了。語境是語言學的重要概念,要正確地理解一個術語,必須充分考慮此術語的語境。同樣,如果要定義一個新的“新聞”,更需要充分考慮新時期“新聞”的語境。
(一)宣傳和信息矛盾升級
互聯(lián)網、手機等新型媒介形態(tài)打破了傳統(tǒng)新聞傳播的時空限制,實現(xiàn)了實時傳播。同時,虛擬信息空間的存儲無限性解決了報紙版面、電視時長等限制因素,為信息提供了一個龐大的交換平臺。傳統(tǒng)的從媒體到受眾的單向傳輸方式不再適用。這是一個大數據時代,一切信息都被放進了一個數字倉庫等待受眾挑選。新聞傳播活動由信息的賣方市場轉為了買方市場,受眾的注意力史無前例地進入了短缺時代。大數據時代,流媒體等新媒介帶來的傳播格局變革,將人類信息傳播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復雜高度。傳者和受眾雙方的地位發(fā)生了顛覆性的轉換,新聞思想控制功能已不大可能再現(xiàn)。信息、議題往往都是通過個人媒介、網絡媒介、傳統(tǒng)媒介循環(huán)發(fā)酵共同生成公眾輿論。原本強大的傳統(tǒng)媒介,在網絡環(huán)境下被削弱,新聞媒體輿論控制的效果分散化、微弱化、隱蔽化。
我國現(xiàn)在的媒體,大多是從傳統(tǒng)的宣傳機構轉型而來。新聞工作長期以來被宣傳代替,作為黨的喉舌,宣傳從我們黨發(fā)展之初就是很重要的革命手段,宣傳工作始終被視為媒體的第一職責。盡管媒體在國人眼中一直是文人論政的平臺,政論也自近代中國報刊誕生以來一直作為中國媒體的主要功能。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商業(yè)化進程的推進,社會對于信息的需求大量增加,主要信息需求從救亡圖存的主義、方法,轉為了專業(yè)化的或服務性的信息資訊,媒體競爭中信息傳播的比例極大地提高,有時甚至從量上超越了政治宣傳。但我國的歷史原因和現(xiàn)實國情決定了政治宣傳依舊需要引導社會輿論,“導向正確”的黨性原則仍是新聞媒體的第一屬性。這就形成了宣傳和新聞(狹義)并存的媒介現(xiàn)實。
事實上,新聞和宣傳都是一種傳播行為,二者很多地方相互滲透、相互交叉。不過宣傳有很多方式,通過新聞進行宣傳是其中一種。新聞天然就是一種宣傳,不過二者有先后因果順序。通常說的新聞具有宣傳效果,實際是傳播學的議程設置傳播效果,是媒介報道對受眾認知的一種影響作用。這是媒介運作的客觀規(guī)律,也是人類認知的客觀規(guī)律,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由此可見,宣傳功能就是新聞的一個衍生功能,是從傳播效果而來的。但是,當人們認識到這一衍生功能時,就開始人為主觀地介入媒介,干預報道傾向。這就是我們口中經常說的新聞宣傳。長期以來我國新聞工作過度倚重宣傳,導致受眾對于宣傳的方式已經疲勞,具有了一定免疫能力。受眾對于硬性宣傳的抵觸心理也越來越強。
多媒體的新聞信息傳播活動中,信息傳播方式在個人、媒介、技術等多個層面展開,傳統(tǒng)媒介進行輿論控制的縱向傳播逐步被消解,甚至出現(xiàn)受眾與之相對的逆向篩選。新聞宣傳和新聞信息之間的矛盾顯得更加突出。
(二)媒體資源整合聯(lián)動
與傳統(tǒng)報刊宣傳時代不同,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結構的演變,傳播科技的進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基本單元的人的變化,共同建構了一個全新的新聞傳播環(huán)境。在這個時代里,我們很難看到單一媒介形態(tài)的發(fā)聲,更多的是來自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等各種媒介形態(tài)的不斷離散和融合?;ヂ?lián)網、移動社交媒體、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相互聯(lián)動往往才是新聞報道的常態(tài)。媒體運作不再集中在媒介組織內部,商業(yè)價值突破了單一媒體,任何媒體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單一和孤立的。媒體都必須在整個行業(yè)或是整個社會范圍內尋找整合一切力量搭建新的共享的媒介平臺。媒體不再是新聞的唯一發(fā)言人,傳播不再是媒體的特權,人人都有了麥克風,都可以成為媒體。
在傳統(tǒng)的傳播環(huán)境下,媒體的單向傳播模式將傳播過程明確分出傳者和受眾的關系。媒體作為傳者負責生產內容,傳播新聞。受眾則從有限的媒介載體上獲取傳者發(fā)布的有限信息。新媒體的產生讓傳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既充當著受眾又充當著傳者的角色,充分的互動過程,使新聞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斷增加著新的信息和意義。全方位的新聞傳播活動中,報刊新聞所占的份額比重越來越小,幾乎所有的新聞在網絡上都可以找到。
(三)娛樂時代情緒傳遞
在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大環(huán)境,人們對娛樂的消費產生了爆炸性需求。新聞傳播活動也不能幸免?!皧蕵饭I(yè)正在制造一種直觀的感性的感覺方式。它拒絕思想和人的深度意蘊,它反對文化的知識性傾向。這是一種易學的、可以隨便仿造的文化”。[10]娛樂文化風潮下,整個社會都是浮躁的。娛樂化的受眾決定了他們對信息的娛樂化需求,也就催生了娛樂化信息的泛濫,甚至在新聞傳播活動中,情緒化正成為爭取受眾的法寶。
傳統(tǒng)的新聞傳播依賴于報紙,冷峻的文字傳播方式從技術上盡管不便于傳播擴散但有利于深度思考。而當下多媒體傳播的背景中,情緒化傳播成為新聞信息的主打,尤其是視頻傳播中的煽情化都已成為傳受雙方達成的傳播共謀。在這樣的背景下,給新聞作出符合新的傳播環(huán)境的界定,以有利于區(qū)分出大眾傳播中的糟粕。
三、新聞——新近信息的媒介互動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唯一的真正定義就是事物自身的發(fā)展。”就是要從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中來考察事物,辯證邏輯把這一重要原則作為出發(fā)點。列寧也作了清晰明白的闡述:“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xiàn)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fā)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并根據它的這種發(fā)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xiàn)在是怎樣的。”[11]
一個定義的準確與否要考慮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也就是說,新聞的定義應該是不斷發(fā)展的,應該包含新時期新環(huán)境下產生的各種新的因素新的內涵,要能夠涵蓋新時期語境下出現(xiàn)的新的新聞現(xiàn)象。對此,筆者提出新聞就是新近信息的媒介互動。
(一)信息取代事實
在全新的傳播環(huán)境中,事實的界定變得難以把握??梢哉f網絡炒的是信息,未必全是事實。實際上,事實在具體新聞操作中是非常難以把握的,沒有人能說自己所掌握的就是事實。事實只在理論上存在一個抽象的概念。在傳統(tǒng)新聞報道中,我們涉及的事實不過是通過記者描述,當事人復述組合而成的二手事實。很多時候為了達成客觀中立的形式,媒體必須從采訪、寫作包括編輯等一系列流程中確保一種平衡。其實,新聞一直都是對信息的組合。況且,事實本身就是變動的,而且不同的視角得來的事實都只是事實的冰山一角。在新的媒介傳播環(huán)境下,新聞信息不再只是基于事實的二手信息,在傳播過程中信息不斷增殖,若干信息相互交織。可以說,在復雜的媒介傳播環(huán)境下,簡單地用抽象的事實來解釋新聞已遠遠不夠。
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發(fā)布更加便捷,信息傳播空前頻繁。由于互動參與性強,在互聯(lián)網參與的事件中,往往匯集著來自不同角度、多元化的信息。在互聯(lián)網提供的這一信息超市,受眾能夠自由地進行篩選。在這一媒介傳播環(huán)境下,定義新聞用“信息”就更加貼切,可以說是一種輿論風潮和社會事件的“動態(tài)共振”。媒介對社會事件和輿論進行反復的聯(lián)系。在這里,信息包含了事實、第一現(xiàn)場當事人的再現(xiàn),第二現(xiàn)場的再現(xiàn)及社會輿論在互聯(lián)網對于虛擬事實的反饋。這些都從不同角度構成著同一條新聞??梢哉f在信息傳播近乎同步的今天,受眾反饋和受眾參與往往直接作用在事實本身上。新聞很大程度上不是回顧發(fā)生過的事,而是各種信息的互動讓受眾直接參與到新聞事實中。用新近信息的媒介互動來定義新聞,不只是符合唯物的物質觀定義,還體現(xiàn)了唯物運動觀的定義。
(二)傳受雙方視角審視
由于傳統(tǒng)新聞傳播模式是單向傳播,因此傳統(tǒng)上的新聞定義一般都只能考慮到傳者或受眾其中一方,從一個特定的視角來定義新聞。一般西方新聞定義中較重視受眾,從受眾視角定義的居多;而國內則偏重傳者的意志,傳者視角定義居多。陸定一先生“新聞是新近發(fā)生事實的報道”就是從傳者的視角,拋去了新聞價值和受眾選擇的因素。徐寶璜先生“新聞者,乃多數閱聽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實也”,則是從受眾的視角定義的。
由此可見,在傳統(tǒng)定義中無論定義具有多強的概括性也無法涵蓋傳者和受者的兩個視角。傳播本身必須具備傳者、媒介和受眾三個方面。只有充分考慮到受眾才能成立傳播關系。受眾必須接觸到某個媒介或者看到、聽到某條信息,這樣這個傳播過程才成立,媒介、傳者、受眾之間的互動關系才出現(xiàn)。否則即使有再豐富的信息,沒有被受眾接收到的信息便失去一切意義,成為在信息空間中的僵尸或幽靈。
當下在復雜的傳播環(huán)境中,傳受雙方角色交叉,沒有固定的傳者也沒有固定的受眾?!靶侣勈切陆畔⒌拿浇榛印边@一定義能夠充分概括雙向多對多的傳播模式。將傳者的導向和受眾的選擇統(tǒng)一起來,從宏觀傳播過程上對新聞進行定義,對當下跨媒體的新聞傳播形態(tài)可以實現(xiàn)良好的界定。
(三)強調媒介互動的過程
對新聞的中心語界定上,大多定義將其定義為信息或是報道。這些都將新聞局限在具體的報刊文章之中,未免有些過于狹義化了。相比之下,原復旦大學教授王中先生的“新聞是新近變動的事實的傳布”這一定義顯得更加具有傳播的意味。筆者提出的“新近信息的媒介互動”則更進一步用一個動態(tài)的傳播過程完整反映新聞信息的實質。媒介互動在這里既包括傳者與受眾間的互動還包括傳者與傳者間、受眾與受眾間的互動。傳者間的互動是多種形態(tài)媒體間聯(lián)動的形式相互協(xié)同。受眾間的互動是信息的自媒體傳播和反饋。傳者與受眾間的互動則是依據受眾需求的媒介信息流動。
客觀的事物是不斷運動發(fā)展的,新聞也必定是動態(tài)反映的。只有動態(tài)的過程才能使真實性和準確性得到最大化的保證。只有充分達到媒介互動,匯集多方面的信息才可能還原出最大限度客觀的事實。新媒介環(huán)境下,獲取信息的方式已經從被動接收變成了主動獲取。很大程度上信息是根據受眾關鍵詞或字條主動搜索得來的,新聞的傳播過程就建立在受眾和若干信息的互動之中。
當下媒介間的協(xié)同互動已經成為常態(tài)。尤其是通過微博平臺的聚集,形成了新聞的發(fā)酵平臺??梢哉f從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傳媒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整合。網絡成為最有影響力的主流應用,并且推動社會的發(fā)展。以“7·23動車追尾事故”的新聞報道來看,媒體的報道不再是單一媒體的發(fā)聲,整個新聞事件就是在微博、門戶網站、電視臺和報紙之間的信息互動中一步步推進的。在這個新聞中沒有過去時,只有進行時。事故發(fā)生第一時間,就是當事人在微博報道的信息。后續(xù)媒體的跟進報道包括官方公布信息都一次次在與受眾互動中推進。在傳播功效和力度上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間已沒有什么界限。以微博為代表的網絡新媒體開始成了主要的信息發(fā)布渠道。各種媒介形式在新聞事件中都找到了自己的空間,共同塑造著新聞全貌。微博爆料、網民質疑、傳統(tǒng)媒體跟進、輿論發(fā)酵、官方發(fā)布成為了突發(fā)事件信息傳播過程的基本方式。不同媒介形態(tài)和不同媒體單位在傳播過程中相伴而生共同生產新聞。所以說新聞就是新近信息的媒介互動,這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是媒介和受眾的聯(lián)動,是輿論和社會事件的共振。這整個互動過程的良性程度就決定著媒體宣傳或是信息傳遞的實際效果。
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下,“信息的媒介互動”這一界定用運動的眼光將事實的動態(tài)發(fā)展內涵概括到新聞定義之中。通過“信息”能有效地解決社會主義新聞宣傳和客觀事實在新聞上的統(tǒng)一,同時“媒介” 互動,能充分體現(xiàn)新聞的公共性和公開性,加上“互動”本身需要受眾的主動參與,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涵蓋了西方強調的受眾角度趣味性及有效性問題。
在改革轉型的背景下,新聞導向依舊是符合當下中國新聞傳播客觀現(xiàn)實的。媒介和受眾信息互動,傳者和受眾的全視角能有效地兼顧到新聞宣傳、信息服務,傳者、受眾、媒介,社會效益和商業(yè)效益等多重層面。特別是確保了宣傳導向和受眾需求,這兩個國內新聞傳播業(yè)界最主要的傳播訴求,能在“新聞”的定義中涵蓋。因此,“新聞是新近信息的媒介互動”,這是在新媒體傳播背景下,從宏觀上嘗試對新聞進行的一個定義。
參考文獻:
[1] 徐寶璜. 新聞學[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2] 范長江. 記者工作隨想[J]. 新聞戰(zhàn)線,1979(1).
[3] 陳力丹. 新聞理論十講[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4] 王中. 論新聞[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5] [6] [7] [8] 甘惜分. 新聞理論基礎[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49,51,50.
[9] 陸定一. 我們對新聞學的基本觀點[N]. 解放日報,1943-09-01.
[10] 胡智鋒,張國濤. 內容為王:中國電視類型節(jié)目解讀[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6.
[11] 列寧. 列寧選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