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菲 樊蘭
無論是否受到歡迎,互聯(lián)網摧枯拉朽的力量正在迅速滲透至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這一次,以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為代表的模式正試圖顛覆傳統(tǒng)教育產業(yè)。
2012年,被稱為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之年。這一年,美國頂尖大學開始先后設立網絡學習平臺,通過互聯(lián)網渠道提供課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課程提供商的出現(xiàn),則為滿足更多學生系統(tǒng)學習的需要提供了可能。三個大平臺都提供針對高等教育的精品課程,與傳統(tǒng)的線下大學相似的是,他們還有自己的學習和管理系統(tǒng),以適應網絡學習者的需要。評價系統(tǒng)也更為客觀與自動化,便于量化。當然,更重要的是,這些課程都是免費的。
它和傳統(tǒng)的遠程教育差別在于:它不是花錢購買一門課程的在線資 料,MOOC體系借鑒了傳統(tǒng)線下課程的基本教學規(guī)律,包括參與、反饋、作業(yè)、評價、考試、證書,并按大學的課時排列來組織授課。不過,知識點的切割細分和視頻化可以讓學生們獲得與追美劇類似的體驗。除了幾大平臺,還有商業(yè)機構或自發(fā)組織的在線社區(qū),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的互動成為可能。課后會有作業(yè),學生完成課程后通過線上考試獲取一定學分。
高等知識的開放與自有流動只是MOOC的第一步,學分化將進一步動搖傳統(tǒng)教育的授課、文憑授予等模式。edX是由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學于去年4月共同創(chuàng)建,在線學習者達到要求之后將獲得證書,表明學習者成功完成。盡管學分和證書認可的制約依然存在,但美國教育委員會已建議對Coursera的5門課程給予學分,不少跨國公司也在考慮認可MOOC證書——這將對傳統(tǒng)學位教育帶來新的沖擊。
互聯(lián)網入侵
中國的教育也正在被互聯(lián)網改寫。有調查顯示,2012年中國教育市場規(guī)模達到9600億元。以百度、阿里和騰訊BAT為代表的互聯(lián)網巨頭們已開始展露其在教育領域的發(fā)展野心。今年10月上線的淘寶同學新版,通過“直播互動”這一產品形態(tài),從單純的包括教育品類在內的交易平臺,開始向過程化教學進發(fā)。騰訊做教育也是順其自然的事情。通過直播進行即時互動,是當前典型的產品形態(tài),這與騰訊的諸多產品線高度契合。在其他教育平臺、線上線下行業(yè)培訓機構興起的時候,QQ群也依然是其主要溝通工具,并有可能形成交易閉環(huán)。在以清華為代表的國內著名高校課程在線化的過程中,QQ群等社會化溝通工具也是主要的站外分享載體。
當然,互聯(lián)網巨頭搭建的是平臺,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一些聰明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從各個細分領域找到了突破點,重塑我們對教育的體驗。我們采訪了三家有代表性的在線教育企業(yè),覆蓋了早教、外語培訓、IT教育這個三大領域。
最近很火的《悟空識字》是一款由幾個年輕的爸爸媽媽們最初為自己孩子開發(fā)的識字軟件,結合兒童熟悉的《西游記》經典場景,讓兒童在游戲中快樂地認識漢字,并根據孩子對漢字的掌握程度,實時調整孩子的學習計劃,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有效性。相比之下,字卡等傳統(tǒng)的識字工具一下子弱爆了。而從識字這個剛需市場出發(fā),現(xiàn)在的《悟空識字》已經拓展到拼音、閱讀、數學、英語等梯隊式產品艦隊,覆蓋了更完整的早教市場。
老牌的滬江網則從一個熱門的外語社區(qū)起家,2009年開辦滬江網校,通過提供自制的課件和虛擬學校,打造了一個社交型學習平臺。未來滬江還想加速擴展,成為一個合作內容占到80%的在線教育平臺。
慧科教育是一個專注于IT教育的公司,他們邀請百度的工程師、Adobe的傳教士這樣的業(yè)界大牛成為授課者,教授的不是枯燥過時的理論概念,而是諸如如何設計相應式網頁這樣非常實用的課程。課程的形式雖然也是視頻,但不是公開課那種線下課程的錄像,把動輒四五十分鐘的課程完全搬到網上,而是經過精心制作的flash動畫與授課者的互動,視頻大多短小,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講一個知識點,非常符合當下移動互聯(lián)網碎片式的學習習慣。最具吸引力的是慧科采取與高校共建專業(yè)方向的模式,提供產、學、研、用的一站式服務,你在這里的學習可以轉化為學分!
這些傳統(tǒng)教育外圍生長出來的全新的在線教育平臺,除了重塑了教育的體驗,也在重新定義教育鏈條中的各個角色,比如老師。在線教育使得人人為師成為可能——那些在某個行業(yè)里擁有豐富理論和實踐資源的專業(yè)人士,可以象在淘寶開店一樣,逐集販賣他們的知識與經驗,而學習者們的選擇和學習過程,更接近在電商平臺的購物體驗。
我們采訪到了一位明星老師——邢帥,用傳統(tǒng)的眼光看他是最不可能成為老師的一類人,因為他是一個大學的輟學生,但他通過教網友學Photoshop起家,成為YY教育平臺最令人矚目的老師,他旗下的 “邢帥網絡學院”全年營收過億元。僅在YY教育平臺上就有大批邢帥這樣“另類”的老師:做SEO培訓的蔣暉成立了“利為匯”,其老師均來源于自己的學員;教人英語口語的“英語警察”里的老師五花八門,有某時尚品牌的國際推廣經理、埃森哲的員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老師等。
這些脫胎于在線教育平臺的名師就像當年在淘寶上崛起的淘品牌,沖破了地域、學歷等僵化的束縛,以極低的成本獲取了極大的傳播和價值回報,并使師者真正回歸到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本質上來。如果現(xiàn)有線下教育機構的名師開始大規(guī)模向在線教育平臺遷移,在線教育平臺將獲得對抗線下教育機構的最大籌碼,就像在與百貨業(yè)競爭中已經反客為主的電商一樣。
傳統(tǒng)教育之墻
在互聯(lián)網企業(yè)凌厲的攻勢下,傳統(tǒng)教育機構并沒有坐以待斃。位于教育市場塔尖的商學院走在了探索的前列。雖然學費動輒高達數十萬元的MBA、EMBA課程是名副其實的高大上,但除了高端管理者這個塔尖之外,還有龐大的塔基和中間市場,低成本高質量的在線教育則是商學院進軍這一市場再好不過的利器。
大學也在自動拆掉自己的圍墻。美國的喬治亞理工大學已經和在線教育網站Udacity合作,提供首批計算機科學專業(yè)的線上碩士學位,整個教學過程都在線上進行,面向全球招生。今年伊始,中國高校也加大了應對步伐。清華、北大、復旦等著名高校紛紛加入edX、 Coursera平臺,部分985高校也宣布將在“在線開放課程”標準與共享機制建設等多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逐步將平臺課程資源向國內外開放。為了加強自己的控制力,高校也在組建屬于中國的MOOC平臺。10 月10 日,清華大學正式推出國內首個MOOC平臺“學堂在線”,面向全球提供在線課程。
互聯(lián)網并非萬能。盡管Coursea等平臺已經通過知識點切割、視頻化等設計,匹配在線學習的需求;在國內,果殼網已經可以在Coursera開課之前就拿到英文字幕,實現(xiàn)中文與課程的同步推出。然而,要實現(xiàn)自動、自學、自助的學習,學習者——人的因素依然是一大變量。最近,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生院針對其在Coursea上的16門課程進行了課程完成率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只有4%的人真正完成了課程學習——之前這一數字為6%~7%。國內也有高校調研之后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會因為語言、基礎知識不夠、互動得不到滿足等諸多原因退出學習過程。
正如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助理周雪林所言,“在線教育的概念雖然很炫,但有些東西,比如溝通、討論卻是永遠無法取代的,這就是傳統(tǒng)的線下教育的魅力所在?!彪m然在互聯(lián)網力量的沖擊下,高等學府的院墻正在坍塌,但要論及消亡,還為時尚早。知識固然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的方式獲得分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獲取權利可以開放給更多的人。但傳統(tǒng)教育的消亡并不等同于傳統(tǒng)高校的消亡,人格教育貫穿終身,而完全人格教育的實現(xiàn)需要多方力量的構建。僅以大學校園為例,這是兼顧了學習與生活的場所,也是完成高等知識的獲取與人格進一步完善的重要發(fā)生地。同時,傳統(tǒng)教育院校及機構依然是在線教育平臺不可或缺的內容提供方。
未來更有可能的圖景是:傳統(tǒng)的、以精英教育為特點的高等學府,與新興的、攜帶互聯(lián)網基因的大規(guī)模開放課程平臺交相輝映,共同作用于知識的分享、流動與教學相長。
教育的進化和回歸
與其他產業(yè)相比,教育產業(yè)的特殊性毋庸置疑,在人類社會的各個新生一代從事社會生活的前前后后,教育為其提供知識和社會規(guī)則等一系列信息儲備,也是整個社會的生產經驗和智慧傳承與否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一些國家,教育資源更被視為戰(zhàn)略資源,國家需要對其擁有全面的控制能力。
目前看來,除了授課工具,互聯(lián)網對教育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學的交易成本。正如互聯(lián)網的數次革命都進一步加速信息在世界范圍內的流通一樣,在教育領域的信息鴻溝有縮小的跡象。對于學校而言,可以在世界范圍內招募學生;學生則以相對更低的成本獲取高等或行業(yè)知識。更有甚者,未來可能有些學校將由此消失——它們將成為只存在于互聯(lián)網上的大學,而這將帶來的是教育組織結構的變化。
教育產業(yè)的生產要素也在發(fā)生變化。人們在線學習的內容,更為碎片化、可視化;以往的教學互動也突破了物理界限,向線上溝通工具遷移。
更重要的是,基于互聯(lián)網的在線教育平臺,將通過具有云服務能力或借力于云服務提供公司,不斷完善自己的數據庫。隨著學習者數量、行為軌跡等數據的海量化,平臺的服務也將更為智能化——比如像電商平臺那樣,提供精準的個性化信息推送。
互聯(lián)網教育可能在更為廣闊的格局上重塑我們的社會圖景:終身學習的愿景變得明晰、高等知識的流動將更為自由與開放、基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互聯(lián)網技術手段,將為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學習理念真正落地提供助力。正如蔡元培的教育主張所言:“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背姓J、接納、尊重和珍視多樣化的存在,更有可能發(fā)揮人們自動、自學、自助的學習意愿和能力。即使從最保守的角度而言,互聯(lián)網基因的注入,也至少為教育進一步回歸其本質提供了技術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