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學生時曾引用過伊斯蘭教創(chuàng)立者穆罕默德的一句話:假如你有兩塊面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我認為學語文、讀書是一種需要,一種詩意生活的需要。著名的特級教師王崧舟認為語文也是要有詩意的,而詩意語文,正是培養(yǎng)語感的語文。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強調:“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彼^語感,就是讀者或聽者通過聽人講話或閱讀直接感知語言,是學習、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一種敏銳感知力,也是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標志。語感,也就是語言意識,就是注重對語言的感性感受和意會領悟,即表現(xiàn)為一種對語言存在的融會貫通,一種對語言的默契和領悟,最終形成語言的駕馭能力。
人們對語言的直覺、敏感,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一眼就能(聽)看出一句話、一段文章中的語病,有的人卻覺察不了;有的人聽(讀)到一段話,就立即能體會出這段話的含義,有的人卻不明所以。這就是由于語感的強弱造成的差異。語感,是建立在語言知識的積累之上的一種功能。它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通過必要的途徑,采取必要的手段進行培養(yǎng)、訓練才能獲得。
語感培養(yǎng)恰恰能彰顯語文本色,回歸語文本真。語文課就是語言課,利用課堂的空間來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陶冶情操。這里所說的“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當然是以語文學科特點為核心。語文課當然要引導學生說語文、講語文、讀語文、寫語文、用語文;要引導學生們感受語言之精妙,洞見語言之精髓,把握語言之理趣;要引導學生們沐浴文章的高深道德,體驗優(yōu)美情操,感悟執(zhí)著追求精神。
語感在整個語文能力結構中,處于一個基礎的核心的地位,語感是言語活動的必備前提條件,語感是語文能力的基石,語感能力的高低決定語文能力的高低。由此可見,不僅語感是語文能力的核心,而且語文能力最高境界——語文審美能力的形成也要以良好語感的形成為標志。
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
“讀”是在語感習得過程中一個最有效的言語實踐方式。古人早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說,不少教育學者也強調,人在反復的誦讀中,腦海中會貯存豐富的書面語言模式,促進言語主體對言語對象的內化。朗讀可使語感細膩。它是一種心、眼、口、耳并用的學習方法。學生在朗讀時,能從言語的聲音、語氣、句式等多個角度體察作品的內蘊,“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只有在朗讀過程中經過不斷“反芻”、“融合”、“互訓”、“加深”、“自悟”,才能最終建立起語感。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我相信誰也不陌生。學生反復的吟誦,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學生在瑯瑯的讀書聲中,課文的意境、思路、觀點、主張等常能得以酣暢淋漓地體現(xiàn)。當然,學生的朗讀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技巧的讀,而非盲目的、缺乏導引的讀,應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惟有不忽略探究,也不忽略吟誦,那才全而不偏。吟誦的時候,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論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那么,教師究竟該如何導引呢?筆者以為,以學生的主體感受——自讀為主,教師點撥為輔。比如,《愛迪生》一課中寫愛迪生尋找合適的燈絲、試制電燈一段的教學,為了讓學生領會到愛迪生“這樣不懈地努力”體現(xiàn)出的頑強執(zhí)著的科學精神,教師設計了如下幾個步驟:讓學生先小聲地讀,找出關鍵詞“不懈地”并理解其含義;再自由讀,探究需要在哪些詞語上重讀以體現(xiàn)其精神。于是學生在教師啟發(fā)下,找出“多少次”“一連”“幾十個小時”“躺在實驗臺上睡一會兒”“終于”這些重點詞語;教師安排指名讀和齊讀,其間適當點撥朗讀技巧,從而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形式感和形象感。
在聯(lián)系生活中培養(yǎng)語感
葉圣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應當把生活經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去。”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yǎng)”是蒼白的。語感的豐富、深刻、敏銳、美妙,必須建立在開啟個人體驗的基石之上。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善于在學生對言語的感悟中,進行多方引導、點撥,將其隱藏于內心深處的各種體驗調入前臺。這樣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感悟就會更加深刻。
生活經驗有時是直接的,俯首可得的,鼓勵學生打開記憶之門即可。比如《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文中寫道:“這個偉大的戰(zhàn)士,在生命的最后一息,沒有挪動一寸地方,沒有發(fā)出一聲呻吟?!崩蠋焼枺骸斑@里為什么要用‘挪動,而不用‘移動呢?”學生根據(jù)日常經驗很快得出“挪動”是慢慢地,一點一點兒地動,而“移動”要比“挪動”的幅度大。用“挪動”寫出了邱少云為了遵守作戰(zhàn)紀律,為了完成隱蔽任務,在熊熊烈火中連哪怕一點點的掙扎也沒有過,是很了不起的。這是學生在啟動生活體驗后作為讀者的一次發(fā)現(xiàn),一次情感激蕩。這種發(fā)現(xiàn)和激蕩是用老師的告訴代替不了的。
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的閱歷終究很淺,課堂演示畢竟有限,要想讓學生在領會語言時能夠聯(lián)系廣闊的社會生活經驗,還應讓學生養(yǎng)成平時注意觀察生活的習慣,讓學生的腦海里不斷積累多種表象。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惟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越見深切。”在借助影視、幻燈、畫片的同時,鼓勵學生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去,擁抱美好的大自然,讓他們觀賞那長河落日、青草白羊的美景,去體味那白鵝下水、鴨子捉魚的情趣,去攝取那城市、農村中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鏡頭。這樣,當學生讀到與自己生活經歷相關的文字時,便會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語感將不難生成。
在實踐中培養(yǎng)語感
經常練筆,也是培養(yǎng)語感的一條極好的途徑。抄寫、仿寫、改寫、積累,轉化語感不但要重視常規(guī)的“寫”,更要重視抄寫、仿寫和改寫,因為它們都是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xiàn)寫的重要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抄寫是讓學生把精彩的段落、優(yōu)秀篇章照抄下來,目的是使學生積累知識和寫作素材,培養(yǎng)語感增強鑒別力;仿寫是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和語言應用能力的有效訓練方法,它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對那些毫無寫作興趣的學生,仿寫就是他們寫作的引路人。學生可以在自己練筆的過程中,從遣詞造句到布局謀篇,都認認真真地思考、斟酌、反復修改、親自實踐,憑自己已有的語感開始訓練,到自認為滿意時為止,這樣感受深、體會深、記憶深。每練一次,改一次,語感就加強一步。長此以往,何愁語感不強?當然,不動腦筋,無自我要求,一味瞎寫,是培養(yǎng)不出什么語感的。倒是那些本身固有的老毛病再三反復,得以惡性循環(huán),積習難改,那就有害無益了。
豐富課外活動,強化語感的培養(yǎng)除了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還可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口述新聞或社會焦點問題,既訓練學生聽的能力,又開闊學生的視野;開辯論會培養(yǎng)多說的習慣,有條件的進行報刊資料剪輯,積累資料等等。這些活動在培養(yǎng)學生語感生成能力的同時,點燃了他們學習語文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