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漠南教育史上的豐碑

      2014-01-02 22:12劉朝純
      內蒙古教育·綜合版 2014年1期
      關鍵詞:諾爾學堂學生

      劉朝純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清王朝腐朽黑暗的統(tǒng)治和帝國主義列強的野蠻侵略之下,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神州大地陰霾蔽日,滿目瘡痍;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被稱為漠南的內蒙古大地,更是貧困閉塞,民不聊生。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夏歷戊戌年),喀喇沁右旗(現(xiàn)赤峰市喀喇沁旗)一代開明蒙古王爺貢桑諾爾布(1872~1931)承襲其父旺都特那木濟勒的爵職,繼任喀喇沁右旗多羅杜棱郡王、札薩克(執(zhí)政),成為喀喇沁右旗第十四任札薩克、第十二代多羅杜棱郡王,人們稱之為“貢王”。是年康有為等人發(fā)起了“戊戌變法”運動,這場在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勢力殘酷鎮(zhèn)壓下以失敗而告終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給貢桑諾爾布以深刻的影響。他立志革新旗政,發(fā)展實業(yè),廢除封建等級制度,改變家鄉(xiāng)貧窮落后面貌。在貢桑諾爾布的革新舉措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是提倡科學文化,興辦新學,培養(yǎng)人才,開啟民智。

      ●創(chuàng)辦新學的前奏

      清朝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專制統(tǒng)治,長期對蒙旗采取愚民政策。朝廷明令蒙古族人民不準學習漢文和外文,不準參加科舉考試,學習蒙文也得向喇嘛學習。在清王朝的嚴酷箝制下,蒙旗文化落后,經濟蕭條,廣大農牧民陷于孤陋寡聞、愚昧無知的狀態(tài),世世代代為王公貴族、牧主地主、上層喇嘛等特權階層輸租服役,當牛做馬。貢桑諾爾布自幼受過良好的教育,又受到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深知發(fā)展教育、開啟民智對社會、經濟發(fā)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為了改變喀喇沁右旗貧窮落后的面貌,他把興辦教育當作革新旗政的首務,決心創(chuàng)建新式學堂,培養(yǎng)人才,在自己的領地上開一代新風。為此,他向旗民公布了興辦教育事業(yè)的訓令:

      查自古昔以來,不論何種民族,隨著時潮的演變,都是由落后逐漸走向文明。例如漢族,雖然居住在中原地區(qū),氣候適宜,物產豐富,但在古代軒轅皇帝以前的時期,他們仍然是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在此后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很多英明皇帝和古圣先哲創(chuàng)造文字和文化,教育全體民眾,才形成了現(xiàn)今的文明民族。西歐列強,無論是哪一個國家,毫無例外地都經過了野蠻時期,但由于各國國王們的善于教養(yǎng)本國人民,才逐漸強盛起來。日本是一個東海島國,在他們英明皇帝明治時代,周游各國,變法維新,振興工業(yè),數(shù)十年間,國富民強,比我們清朝這樣一個大國還要強盛得多,和西方列強并駕齊驅。我們蒙古民族,在數(shù)百年前,成吉思汗崛起于漠北之地,席卷歐亞兩洲,滅國四十;忽必烈薛禪汗,入主中原,數(shù)代相傳。元順帝失政中原,退居漠北,自此之后,日漸衰落,以至于目前的貧弱境地。這豈不是因為沒有文化的原因造成的嗎?本王父祖相承,歷受大清皇朝的爵位和俸銀,當此國家多事之秋,如不協(xié)助國家使民眾習文練武,實在于心不忍。尤其是我旗蒙漢雜居,如果不提高蒙民的文化水平,則勢必受到漢民的卑視和欺壓。因此,于公于私,必須創(chuàng)建學校。協(xié)理臺吉、官員、參領以及全體旗民,善體本王意愿,一體遵照。切切此令。

      (邢致祥著,訥古單夫譯《貢桑諾爾布傳》,見《赤峰市文史資料選輯·喀喇沁專輯》。下同)

      他從中原漢族的文明發(fā)展史和西歐、日本的強盛史,揭示了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對于民族進步、國家興盛的重大意義;昭告全旗官員和民眾:必須創(chuàng)建學校,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提高蒙古族人民的文化水平,這樣才能改變蒙古族的積貧積弱狀態(tài),也才能在列強環(huán)伺的“多事之秋”為國家盡忠效力。訓令形成于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有其不可避免的歷史局限性。但是,其主旨顯然在于強調創(chuàng)建學校、提高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素質對于振興國家、民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貢桑諾爾布能將教育事業(yè)放在關系到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高度上認識,這種遠見卓識應當受到后人欽敬。

      貢桑諾爾布迅速將創(chuàng)辦學校的計劃變?yōu)樾袆印T谒u職之前,喀喇沁右旗只有為數(shù)寥寥的幾處私塾。他登上統(tǒng)理一旗政務的札薩克郡王之位后,即在大營子村(今王爺府鎮(zhèn)王爺府村)開設書塾一處,稱為義學,招收附近村莊12名農家子弟入塾讀書。他聘請塾師錢士林任教,教材為傳統(tǒng)的讀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及四書、五經。因是義學,學生免費上學,學費、膳食費都由王府的管事處發(fā)給。貢桑諾爾布每年兩次親自測試學生成績,對學業(yè)優(yōu)等的獎給筆墨紙硯,以資鼓勵。義學是舊式學堂,不能傳授近代科學文化知識,培養(yǎng)新型人才,當然不是貢王辦學的最終目的。據(jù)曾任王府官員的汪國鈞所著《蒙古紀聞》記載,貢桑諾爾布在開辦義學時,就有興辦新式學堂的打算,只是“民智未開”,怕旗民百姓對新學堂難以接受,加之經費困難,只好暫緩一步。

      ●創(chuàng)辦崇正學堂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中國歷史上發(fā)生了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lián)軍乘機大舉入侵北京的事件,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倉皇逃到西安避難。清政府被迫與英、法、德、俄、美、日、意、奧八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中國再一次落入苦難深淵,清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更加搖搖欲墜。為了挽救危局,原先極力反對變法維新的保守勢力不得不接受變法的呼聲。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實行“新政”。是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緒皇帝的名義頒布上諭,命督撫以上大臣就朝章國政、吏治民生、學??婆e、軍制財政等問題詳細議奏。4月21日,她又下令成立了以慶親王奕劻為首的“督辦政務處”,作為籌劃推行“新政”的專門機構,任李鴻章、榮祿、昆岡、王文韶、鹿傳霖為督辦政務大臣,劉坤一、張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凱)為參與政務大臣,總攬一切“新政”事宜。

      清末新政的改革措施多與1898年戊戌變法相同,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廢除科舉,興辦學堂,派遣留學生。1901年9月4日,清政府令各省城書院改成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改設中學堂,各縣改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yǎng)學堂。12月5日,清政府頒布學堂科舉獎勵章程,規(guī)定學堂畢業(yè)生考試后可得進士、舉人、貢生等出身,1902年2月13日公布推廣學堂辦法,8月15日頒布《欽定學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又頒布《重訂學堂章程》,詳細規(guī)定了各級學堂章程及管理體制,以法令形式在全國推行。與普通學堂并行的還有專業(yè)教育,包括師范學堂及各類實業(yè)學堂,在學制上自成系統(tǒng)。此外清政府還要求各省籌集經費選派學生出洋學習,對留學生給予獎勵。1905年9月2日,光緒皇帝詔準袁世凱、張之洞等奏請停止科舉、興辦學堂的折子,在中國歷史上延續(xù)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被最終廢除。當年12月6日,清廷下諭設立學部,為專管全國學堂事務的機構。這些舉措充分說明,在嚴酷的現(xiàn)實面前,清廷不能不感到危機深重,迫切希望通過大力發(fā)展教育,培養(yǎng)各方面急需的人才,縮短與西方列強的差距,挽救國家危亡和自身統(tǒng)治。

      貢桑諾爾布目光敏銳,懷著強旗富民、振興國家和民族的雄心抱負,時刻把興辦新式學堂放在心上。他抓住清廷頒發(fā)新政詔令的良機,立即從1901年開始籌辦新學,相繼于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開辦了崇正學堂,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開辦了守正武學堂和毓正女學堂。三所新式學堂的創(chuàng)辦,在內蒙古開風氣之先,取得了彪炳史冊的驕人業(yè)績。正如資料記載,當時內蒙古西部地區(qū)雖然有1902年初“綏遠城將軍信恪創(chuàng)辦了為編練新軍服務的綏遠城武備學堂”,但是從總體上看,“蒙古各盟旗中最早興辦新式教育的是卓索圖盟喀喇沁右旗”。(分別見《內蒙古區(qū)情網-自治區(qū)志-清末內蒙古地區(qū)的其他新政-文化教育事業(yè)》和白拉都格其等《蒙古民族通史》第五卷,第733頁,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崇正學堂的校址設在王府大院西邊的一座院落里,這里是王府的舊址,俗稱“西衙門”。從現(xiàn)存的一幀崇正學堂舊址照片上可以看到,學校房舍儼然,綠樹成蔭;前庭很廣闊,正好用作操場。院內除教室、辦公室外,兩旁各建有4個儲糧的圓倉。后院是球場,立有籃球架。據(jù)記載,校內還有宿舍、飯廳,有小型圖書館,設施一應俱全。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國,有這樣一處王府舊邸設立學校,條件應屬上乘。

      為了籌建這所學校,1901年夏,貢桑諾爾布邀請浙江錢塘人陸韜來喀喇沁右旗王府,擬定學堂章程,包括課程門類、教學方法。當時正有日本人壽田龜之助和他的翻譯小池萬平來王府,貢桑諾爾布也請他們“幫同參酌一切章程”(汪國鈞《蒙古紀聞》)。經過一年的籌備,新式學堂于1902年10月31日(清光緒二十八年十月初一)開學,原先辦的義學并入了新學堂。新學堂起初名叫“養(yǎng)正學堂”,貢桑諾爾布親任校長,派旗衙門協(xié)理希里薩拉(希光甫)為校務總辦,負全責,管旗章京于瑞生、梅倫章京朝魯(汪良輔,系汪國鈞之父)、管旗章京銜海山、王府長史阿拉麻斯鄂其爾(趙鶴亭)為副總辦,梅倫銜邢宜庭為教務主任。聘請陸韜和另一江南名士錢桐(江蘇無錫人)為總教習;長安(邢宜庭)為漢文教員,富寶齋(包景文)、巴圖敖其爾(伊憲齋,有梅倫職務)為蒙文教員。學堂總辦和幫同總辦參贊事務的副總辦負責學堂的行政及經費籌措等工作。

      新學堂開學的第一天,舉行了非常隆重的開學典禮,王府衙門的高級官員都參加了這一盛大典禮。貢桑諾爾布登上講臺,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說:

      我身為王爵,位極人臣,養(yǎng)尊處優(yōu),可以說沒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可是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高興。因為我親眼看到了我的旗民子弟入了新學堂,受到教育,將來每個人都會擔當起恢復成吉思汗偉業(yè)的責任。

      講話之后,他濡墨揮毫,當眾撰寫了一副楹聯(lián):

      崇武尚文,無非賴爾多士;

      正風移俗,是所望于群公。

      聯(lián)語工整而有氣魄,表達了對莘莘學子的殷切期望,顯示了一代開明蒙古王爺培養(yǎng)人才、正風移俗、富旗強國的雄心壯志。陸韜、錢桐和教師們欣賞之下無不交口稱贊。據(jù)馬?!冻缯龑W堂百年校史》一文記載,因為對聯(lián)內有“崇正”二字,陸韜、錢桐和教師們建議把學堂名稱由“養(yǎng)正學堂”,改為“崇正學堂”,貢桑諾爾布欣然采納了這一意見。于是這所開風氣之先的塞外新式學堂,就以“崇正”這一高雅雋永的校名載入了史冊。學校命名為“崇正”,體現(xiàn)了貢桑諾爾布崇尚正道、培育英才、追慕時代新潮、拒絕腐朽和邪惡的辦學理念,也蘊涵著對學生的訓導、對教師的厚望。

      接著,貢桑諾爾布又即興賦詩一首:

      朝廷百度盡維新,藩屬亦應教化均。

      崇正先從端士學,興才良不愧儒珍。

      欣看此日崢嶸輩,期作他年柱石臣。

      無限雄心深企望,養(yǎng)成大器傲強鄰。

      詩中的“端士”,即端方正直的人?!叭逭洹?,語出《禮記·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痹娭幸韵系恼鋵毐扔鞴艜r儒者擁有的美善才學;自信今日崇正學堂將要造就的人才,一定無愧于古人。全詩抒寫了興辦新學的意義和對學子們寄予的熱切期盼,充分顯示了貢桑諾爾布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造就國家棟梁,強國御侮的豪情壯志和遠見卓識。崇正學堂的開辦,開創(chuàng)塞外蒙旗興辦新式學堂之先河,猶如給閉塞的穹廬打開了一扇通向外界的窗戶,為喀喇沁右旗帶來了新鮮氣息。

      崇正學堂初辦時,只有40名學生,主要是并入學堂的原義學學生、王府勛舊子弟和貢王的隨侍人員。學生編為初級和高級兩個班,課程設置有蒙文、漢文、日語、算術、地理、歷史、修身、書法、繪畫、音樂、體育等,每周上課五天半。貢王請陸韜編寫了《喀喇沁源流要略便蒙》,由汪國鈞(博彥畢力格圖)譯成蒙文,又責成兩人編寫了漢文四字句蒙旗地理教科書,一并作為鄉(xiāng)土教材。汪國鈞還撰寫了《蒙文文法啟悟》,以便于蒙文教學。(分別見瑪?!锻魢x及其〈蒙古紀聞〉》和吳恩和等《貢桑諾爾布》)

      在留存至今的崇正學堂學生合影上,當年那些由于貢王辦學才有機會接觸近代文明的蒙漢族子弟,身著統(tǒng)一校服,整齊列隊;前排是齠齡學童,后排是少年學子,最后面是一排身著長衫、風度儒雅的教師。照片記錄的這一瞬間,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崇正學堂的創(chuàng)辦,是漠南草原上近代新型教育的濫觴,在內蒙古東部地區(qū)是破天荒第一次。貢桑諾爾布的歷史功績將永載于史冊,為后人世代銘記。

      崇正學堂創(chuàng)辦之始,即遭旗內一些蒙古族上層人物和喇嘛的反對,他們到處散布流言蜚語,說將來要廢除私塾,毀壞廟宇,改成洋學堂。但是貢桑諾爾布辦學態(tài)度堅決,這些人無可奈何。第二年,即1903年,為擴大學校規(guī)模,貢桑諾爾布下令從全旗招收少年兒童入學。因為旗民對前任札薩克郡王旺都特那木濟勒(即旺王,系貢王之父)的兇殘暴虐心有余悸,根本不相信王爺能為百姓辦好事,對貢王動員各戶送孩子入學疑竇叢生,加上反對辦學的人極盡造謠惑眾之能事,一時間掀起了軒然大波。造謠的人說什么“學堂和天主教堂沒有什么區(qū)別”,“我們的子弟一入學堂,不僅變成異教徒,還要送到外國去,后果怎樣,那是很難說的”,等等。王府一些下層官員為了完成招收學生的任務,急于求成,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挨家逐戶地去“號”學生,甚至動用差役抓孩子上學。這樣一來,更增加了旗民的誤解和恐慌,有的把子弟藏在地窖里躲著,有的給王府的官員、差役送禮、行賄,請他們“網開一面”,也有的把孩子送到廟上去當了喇嘛,或送到貴族家去服差役,甚至還有的人家舍家撇業(yè),帶著孩子遠避他鄉(xiāng)。

      貢桑諾爾布再三派人下去宣傳解釋,沒有效果。于是他接受幕僚的建議,下令:“今后對于送來學生的人戶,免去戶口稅,并且給他們的門首懸掛上解除賦役的特許木牌,以資獎勵?!保ㄒ娰Z蔭生整理《崇正學堂》等)這樣才陸續(xù)有人把子弟送進學堂。為了實現(xiàn)教育興旗這一夢寐以求的理想,貢桑諾爾布不顧旗衙門財政困難,寧可減少王府的賦稅收入,也要采取果斷措施,鼓勵青少年入學,保證學堂生源。這種把教育事業(yè)放在優(yōu)先地位的精神,今天看來也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同時,他還對學生采取了一系列優(yōu)待措施:學生學習用品由學堂免費發(fā)給;學生的食宿問題由公費解決,走讀生午間在學堂吃飯,住宿生在校食宿;畢業(yè)生公費保送升學或留學,不愿升學的留旗內任用,等等。由于采取了這些鼓勵措施,入學的學生逐漸增多,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中下層人家的子弟。很快,崇正學堂由兩個教學班擴大到了4個教學班。學生年齡從7歲到20歲不等,學堂按學生文化程度,分3個年級進行教學。隨著時間的推移,學制逐漸完善,幾年后增加到了6個年級,并增設了一個師范部,學制1~2年,以適應培養(yǎng)師資的急需。

      崇正學堂從開辦起到1912年,學生人數(shù)最多時達400多名,班級最多的時候發(fā)展到10個班,其中包括師范班、實業(yè)班(專學養(yǎng)蠶、紡織技術)各一班;畢業(yè)生累計達600多名。(同上)據(jù)汪國鈞《蒙古紀聞》記載,到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崇正學堂“學生百二十人,蒙漢不分,無膳、學等費。學生每日在堂午飯一頓”;“寄宿生四十名,每日飯三頓,飯食為小米、咸菜、菠菜、豆腐煎湯。每星期吃蕎面一次。五、八月節(jié)及孔子祭丁日吃白面饅頭一頓”;唯“學生衣帽均歸自備”。由此可見學生所受的優(yōu)待和生活狀況。對那時的農村孩子,這是很難得的。

      不久,崇正學堂在王子墳(現(xiàn)遼寧省建平縣三家鄉(xiāng)新艾里村)和公爺府(現(xiàn)喀喇沁旗錦山鎮(zhèn))設立了分校,不過只辦到1908年。

      猜你喜歡
      諾爾學堂學生
      古稀之年上學堂
      克諾爾車輛設備(蘇州)有限公司
      克諾爾車輛設備(蘇州)有限公司
      學生寫話
      《哲對寧諾爾》方劑數(shù)目統(tǒng)計研究
      寶寶國學堂
      贵阳市| 长寿区| 曲靖市| 广汉市| 安丘市| 阿巴嘎旗| 章丘市| 德令哈市| 盱眙县| 长乐市| 伊宁县| 东台市| 临邑县| 印江| 龙泉市| 仁化县| 维西| 刚察县| 迁西县| 繁峙县| 远安县| 吉隆县| 西贡区| 剑阁县| 河津市| 阳春市| 凤庆县| 鄂温| 台中市| 綦江县| 大新县| 雷波县| 宝兴县| 高州市| 阳春市| 遂宁市| 武隆县| 保康县| 南城县| 屯留县| 玛纳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