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卓,謝銳,于肖夏,馬艷紅,李造哲,紀明妹
(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農(nóng)學院,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010019)
高丹草是高粱(Sorghum bicolor)與蘇丹草(Sorghum sudanense)的種間雜交后代,具有高粱鮮草產(chǎn)量高、抗逆性強和蘇丹草葉量大、品質(zhì)好等優(yōu)良特性,其不足點是鮮草中含有氫氰酸[1-3]。有研究表明,高丹草品種間氫氰酸含量差異較大,含量高的品種(株高約100 cm時莖葉鮮草氫氰酸含量≥100 mg/kg)家畜采食量大時會出現(xiàn)中毒現(xiàn)象,給生產(chǎn)帶來嚴重損失[4-6]。選育青刈飼喂安全的超低氫氰酸含量(株高約100 cm時莖葉鮮草氫氰酸含量1~15 mg/kg,青刈后可直接飼喂家畜)高丹草新品種是預防氫氰酸危害的有效措施。
為培育青刈飼喂家畜安全的超低氫氰酸含量高丹草新品種,近年來我們利用在內(nèi)蒙古中西部地區(qū)種植多年的氫氰酸含量低的散穗高粱與黑殼蘇丹草、白殼蘇丹草、紅殼蘇丹草和棕殼蘇丹草相組配進行人工授粉雜交,獲得4個雜交組合的F1代,通過ISSR分子標記輔助選育,得到4個超低氰氫酸含量高丹草新品系SLCN-11(散穗高粱×黑殼蘇丹草F5)、SLCN-12(散穗高粱×白殼蘇丹草F5)、SLCN-13(散穗高粱×紅殼蘇丹草F5)、SLCN-14(散穗高粱×棕殼蘇丹草F5)[7-10]。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簡單重復序列)為共顯性標記,具有多態(tài)性豐富、重復性好等優(yōu)點,已廣泛應(yīng)用于牧草和作物的遺傳多樣性分析、遺傳圖譜構(gòu)建、基因定位及分子標記輔助育種[11-14]。目前,國內(nèi)外有關(guān)SSR標記技術(shù)在高丹草品種或品系鑒定方面的應(yīng)用尚未見有研究報道。本試驗以我們育成登記的高丹草品種蒙農(nóng)青飼3號為對照[15],重點對上述4個高丹草新品系及其親本進行SSR分析,以明確其在DNA水平上的差異程度,并建立高丹草新品系的SSR指紋圖,為下一步高丹草新品種育成及登記利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材料為4個高丹草新品系SLCN-11(散穗高粱×黑殼蘇丹草F5)、SLCN-12(散穗高粱×白殼蘇丹草F5)、SLCN-13(散穗高粱×紅殼蘇丹草F5)、SLCN-14(散穗高粱×棕殼蘇丹草F5)及母本散穗高粱和父本黑殼蘇丹草、白殼蘇丹草、紅殼蘇丹草、棕殼蘇丹草,對照品種為蒙農(nóng)青飼3號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orghum sudanense cv.Mengnong Qingsi No.3)。各供試材料的種子由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農(nóng)學院飼用作物育種研究室提供,試驗于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在室內(nèi)進行。
將各供試材料的種子播種在花盆中,室溫條件下培養(yǎng)成苗,在三葉期每種材料隨機剪取20個單株幼苗的葉片混合,用植物基因組試劑盒(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提取DNA,取5 μL DNA用1.5%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DNA純度,將各材料的DNA濃度稀釋至50 ng/μL置冰箱中冷凍保存?zhèn)溆谩?/p>
擴增反應(yīng)體系:反應(yīng)液總體積為 20 μL,其中 ddH2O 11.6 μL,10 × Buffer 2.0 μL,Mg2+1.6 μL,dNTP 1.6 μL,Taq 酶 0.2 μL,上游引物 1.0 μL,下游引物 1.0 μL,60 ng/μL 的模板 DNA 1.0 μL。
擴增反應(yīng)程序:在Eppendorf Mastercycler 5331-PCR儀上,95℃變性4 min,1個循環(huán);94℃變性30 s,56℃退火45 s,72℃延伸90 s,34個循環(huán);72℃延伸10 min,1個循環(huán)后終止反應(yīng)。
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及銀染檢測:擴增產(chǎn)物在6%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上進行電泳,每樣品點樣8 μL,電泳時間2 h。膠板在0.15%AgNO3溶液中銀染15 min,取出后蒸餾水速漂5 s,放入含有3%NaOH和0.5%甲醛的溶液中顯色10 min,視條帶清晰后轉(zhuǎn)入固定液終止反應(yīng),蒸餾水清洗2 min后晾干、掃描。
利用已開發(fā)的同屬植物高粱的200對SSR引物進行篩選(http://algodon.tamu.edu/sorghumdb.html提供的引物序列,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選出多態(tài)性豐富的適宜引物,用于PCR擴增。試驗重復5次。
將染色好的膠板放在透射光燈箱上,記錄膠板上清晰的條帶,電泳結(jié)果采取0/1賦值記帶,將所觀察到的每一條帶視為1個單位,有帶記為1,無帶記為0,生成0,1組成的數(shù)據(jù)矩陣,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計算下列相關(guān)遺傳系數(shù)[16]。
多態(tài)性位點百分率:對于某一位點而言,當變異個體頻率大于0.01時,該位點即為多態(tài)性位點(P):P=(K/N)×100%,式中,K為多態(tài)性位點數(shù)目、N為擴增位點總數(shù)。
供試材料的遺傳相似系數(shù)(GS)和遺傳距離(GD):GS=2Sij/(Si+Sj),式中,Sij為材料i和材料j共有的條帶數(shù)目,Si+Sj為2種材料中出現(xiàn)的條帶數(shù)目之和;GD=1-GS。根據(jù)類平均法,運用DPS V 8.01分析軟件進行聚類分析。
用植物基因組試劑盒提取10個供試材料基因組DNA的電泳條帶清晰、可辨、均勻且無拖尾現(xiàn)象,表明所提取的DNA純度高,完全能滿足SSR分析的要求(圖1)。
圖1 供試植物基因組DNA電泳檢測Fig.1 The electrophoresis of genomic DNA of tested plants
以4個高丹草新品系 SLCN-11、SLCN-12、SLCN-13、SLCN-14和其親本散穗高粱、黑殼蘇丹草、白殼蘇丹草、紅殼蘇丹草、棕殼蘇丹草及蒙農(nóng)青飼3號高丹草基因組DNA為模板,從200個SSR引物中篩選出條帶清晰、穩(wěn)定性好、多態(tài)性豐富的適宜引物12對(表1),用于10個供試材料基因組DNA的PCR擴增,共得到576個SSR位點,其擴增片段長度多在200~2500 bp之間,平均每對引物擴增出48個,多態(tài)性位點509個,多態(tài)性百分率達87.3%。在12對引物中,以引物Xtxp 7擴增的總位點數(shù)和多態(tài)性位點數(shù)最少,分別為26和18個,引物Xtxp 96擴增的多態(tài)性位點百分率最高,為100%(表2)。
表1 SSR分析所用引物及其堿基序列Table 1 Primers and their nucleotide sequences used for SSR analysis
此外,每對引物擴增的SSR指紋圖均可以清晰地將10個供試材料區(qū)別開來,這可為高丹草新品系鑒定及下一步新品種育成登記和知識產(chǎn)權(quán)保護利用提供DNA分子依據(jù)(圖2~4)。
表2 供試植物SSR引物及擴增結(jié)果Table 2 SSR amplification results of tested plants
10個供試材料間的遺傳距離(GD)變幅在0.3165 ~0.6692 之間,平均為0.5359(表3);以 GD 值0.50為基準,10個材料大體分為5類:蒙農(nóng)青飼3號、散穗高粱、SLCN-11、SLCN-12、SLCN-13 為一類;SLCN-14、棕殼蘇丹草為一類;白殼蘇丹草、黑殼蘇丹草、紅殼蘇丹草各單獨為一類(圖5)。
植物遠緣雜交是實現(xiàn)不同物種間基因交流和創(chuàng)造新種質(zhì)(新物種、新品種)的重要途徑[17-18]。本試驗用育成登記的高丹草品種蒙農(nóng)青飼3號作對照,將散穗高粱與黑殼蘇丹草、白殼蘇丹草、紅殼蘇丹草和棕殼蘇丹草種間遠緣雜交獲得的4個低氰含量高丹草新品系SLCN-11、SLCN-12、SLCN-13、SLCN-14[9-10]和其親本間的遺傳差異及親緣關(guān)系進行SSR分析顯示,各供試材料間的遺傳距離(GD值)平均為0.5359,遺傳差異較大;10個材料聚為3類,其中在第1類的5個材料中,包含了3個母本遺傳背景均為散穗高粱的新品系SLCN-11、SLCN-12和SLCN-13,新品系SLCN-14與其沒有雜交關(guān)系的棕殼蘇丹草聚在一起,另外3個父本材料黑殼蘇丹草、白殼蘇丹草和紅殼蘇丹草各單獨為一類,即部分遺傳背景相同或不同的雜交新品系并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聚類規(guī)則。這說明高粱和蘇丹草種間雜交育成的新品系實現(xiàn)了親本間基因的復雜交流,打亂了其親本原有的基因次序,組合形成了新的基因型,這可能是高丹草雜交新品系雜種優(yōu)勢強的重要分子依據(jù)。
圖2 引物xtxp61的SSR指紋圖Fig.2 SSR fingerprint amplified by the primers xtxp61
圖3 引物xtxp69的SSR指紋圖Fig.3 SSR fingerprint amplified by the primers xtxp69
圖4 引物ZCT339的SSR指紋圖Fig.4 SSR fingerprint amplified by the primers ZCT339
表3 供試植物的遺傳距離矩陣Table 3 The genetic distance matrix of tested plants
由于高丹草目前還沒有開發(fā)出SSR引物,若單獨開發(fā)成本高,故本試驗從網(wǎng)上公布 (http://algodon.tamu.edu/sorghumdb.html)的200個普通高粱(近源同屬植物)的SSR引物中,篩選出多態(tài)性豐富、條帶穩(wěn)定的12對引物進行了PCR擴增和位點分析,由于這些引物在普通高粱上擴增的SSR位點數(shù)目等表現(xiàn)情況目前還未見有研究報道,尚難與本試驗結(jié)果進行比對,但本試驗所用的母本材料散穗高粱是高粱屬的一種,從12對引物擴增的電泳圖片可知,由于引物不同其位點數(shù)不同,總體看散穗高粱的SSR位點數(shù)較多,它們與其余9個供試材料的SSR位點數(shù)和條帶位置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且每對引物擴增的SSR指紋圖均可將10個供試材料區(qū)分開來,說明同屬近緣種普通高粱的SSR引物用于高丹草新品系在DNA水平上鑒定是可行的。
本試驗采用植物基因組試劑盒提取各供試植物基因組DNA的質(zhì)量很高,但在試驗中應(yīng)注意樣品經(jīng)液氮處理后要迅速研磨成粉末狀,且要避免長時間放置研好的樣品,否則會影響DNA的提取效果,甚至導致DNA提取失敗。另外,在聚丙烯酰胺凝膠(PAGE)制備過程中,加速劑TEMED應(yīng)最后加入,并迅速充分混勻、立即勻速灌膠,否則會導致同一膠板電泳速度不一致,出現(xiàn)非水平的條帶而影響試驗結(jié)果。
圖5 10個供試植物的SSR聚類圖Fig.5 The SSR dendrogram of 10 tested plants
試驗篩選出SSR適宜引物12對,PCR擴增10個材料的基因組DNA共得到509個多態(tài)性位點,多態(tài)性百分率達87.30%。每對引物擴增的SSR指紋圖清晰、穩(wěn)定,是識別4個低氰含量高丹草新品系及其親本的重要分子依據(jù)。供試材料間的GD值變幅為0.3165~0.6692,以GD值0.50為基準,10個材料劃分為5類:蒙農(nóng)青飼3號、散穗高粱、SLCN-11、SLCN-12、SLCN-13為一類;SLCN-14、棕殼蘇丹草為一類;白殼蘇丹草、黑殼蘇丹草、紅殼蘇丹草各單獨為一類。
[1]詹秋文,錢章強.高粱與蘇丹草雜種優(yōu)勢利用的研究[J].作物學報,2004,30(1):73-77.
[2]李源,謝楠,趙海明.不同高丹草品種對干旱脅迫的響應(yīng)及抗旱性評價[J].草地學報,2010,18(6):891-896.
[3]趙曉杰,于卓,劉永偉,等.高粱314A、13A與蘇丹草雜種F1代的農(nóng)藝特性及細胞學分析[J].西北植物學報,2005,25(6):1107-1113.
[4]于卓,趙曉杰,趙娜,等.蒙農(nóng)青飼2號高丹草選育[J].草地學報,2004,12(3):176-182.
[5]于卓,劉永偉,趙曉杰,等.高粱11A與3種蘇丹草雜交種F1的農(nóng)藝特性及細胞遺傳學研究[J].草業(yè)學報,2006,15(1):90-96.
[6]汪建飛,段立珍,羅自琴.雜交蘇丹草中CN-含量的測定[J].草業(yè)學報,2002,11(1):43-46.
[7]周亞星.超低氫氰酸高丹草新品系分子標記輔助選育研究[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10.
[8]周亞星,于卓,馬艷紅,等.散穗高粱與蘇丹草雜種的ISSR分析[J].草地學報,2009,17(6):718-722.
[9]周亞星,于卓,房永雨,等.超低氫氰酸高丹草新品系選育及ISSR分子標記驗證[J].中國草地學報,2012,34(3):16-11.
[10]周亞星,于肖夏,于卓,等.高丹草超低氫氰酸含量ISSR特征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中國草地學報,2012,34(6):75-80.
[11]羅冉,吳委林,張旸,等.SSR分子標記在作物遺傳育種中的應(yīng)用[J].基因組學與應(yīng)用生物學,2010,29(1):137-143.
[12]朱彩梅,張京.應(yīng)用SSR標記分析中國糯大麥種質(zhì)的遺傳多樣性[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0,11(1):57-64.
[13]盧玉飛,蔣建雄,易自力.玉米SSR引物和甘蔗EST引物在芒屬中的通用性研究[J].草業(yè)學報,2012,21(5):86-95.
[14]吳元奇,鄭靈,榮廷昭.西南地區(qū)白玉米地方種質(zhì)資源分布及遺傳多樣性[J].草業(yè)學報,2013,22(4):160-169.
[15]于卓,馬艷紅,李小雷,等.蒙農(nóng)3號高丹草選育[J].中國草地學報,2008,30(6):1-9.
[16]Nei M,Li W.Mathematical model for study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terms of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J].Proceedings National A-cademy Sciences USA,1979,76:5269-5273.
[17]鄧衍明,葉曉青,佘建明,等.植物遠緣雜交育種研究進展[J].華北農(nóng)學報,2011,26(增刊):52-55.
[18]戴華軍,朱正斌,沈雪林,等.作物遠緣雜交育種的途徑及其實質(zhì)[J].基因組學與應(yīng)用生物學,2010,29(1):14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