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新
(重慶市涪陵區(qū)畜牧技術推廣站,重慶 405000)
冰川高丹草在渝東南地區(qū)的引種研究
陳 新
(重慶市涪陵區(qū)畜牧技術推廣站,重慶 405000)
本文對冰川高丹草在渝東南地區(qū)的生長性能進行比較分析。測定了冰川高丹草和蘇丹草的物候期、生長性能、生長速度、鮮草產量。試驗結果表明,冰川高丹草的生育期為125d,蘇丹草的生育期為93d;冰川高丹草的平均株高顯著高于蘇丹草的平均株高;高丹草的莖葉比為2.22,蘇丹草的莖葉比為2.70;冰川高丹草的生長速度為3.33 cm/d,顯著高于蘇丹草的再生長速度;在產草量方面,冰川高丹草的鮮草為7195.73 kg·hm-2,蘇丹草的鮮草產量為3545.15 kg·hm-2,冰川高丹草產量顯著高于蘇丹草。綜上所述,冰川高丹草適應該地區(qū)的生長環(huán)境,適宜在渝東南地區(qū)進行推廣播種。
高丹草;物候期;生長速度;生長性能;鮮產草量
在國內,種植業(yè)要從“二元”結構向“三元”結構轉變,即從以前的只重視糧食、經濟作物向發(fā)展糧食、經濟、飼料作物轉變[1]。高丹草作為一種新的飼料作物,20世紀90年代初受到我國高粱育種專家的重視。高丹草是根據(jù)雜交優(yōu)勢原理,用高粱和蘇丹草雜交制成的優(yōu)良牧草品種。它綜合了高粱莖粗、葉寬和蘇丹草分蘗力、再生力強的優(yōu)點,雜種優(yōu)勢非常明顯[2]。高丹草抗旱、耐瘠性強,是種草還牧以及減輕水土流失、水資源壓力,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優(yōu)勢作物[3-4]。高丹草為適用性最廣泛的一年生飼料作物之一,高度為2.5~4.0m,莖稈甜而多汁,穗較小,葉片和莖稈與玉米類似,主要用于青貯;在氣候比較冷涼的地區(qū),干物質產量為10t·hm-2左右,而在氣溫比較高的地區(qū),干物質產量為27t·hm-2左右,其可以放牧或刈割后青飼,也可用作青貯飼料或加工成干草[5]。重慶地方優(yōu)良牧草品種較少、品種單一,皇竹草、甜高粱是重慶地區(qū)栽培面積較大的牧草,但這三種牧草抗逆性差、適口性較差,極大地限制了當?shù)匦竽翗I(yè)的發(fā)展[6-7]。
試驗地位于涪陵區(qū)白濤鎮(zhèn)高峰寺村,東經107°27'、北緯29°30',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常年平均氣溫18.1℃,年均降水量為1072mm,無霜期317d,日照1248h。土壤類型為沙壤土,有機質含量小于0.5%。其中,含銨態(tài)氮16.0 ppm,有效磷12.5 ppm,速效鉀85.6 ppm。
供試牧草品種為冰川高丹草,供試肥料有磷酸鈣和尿素,共有小區(qū)3個,每個小區(qū)面積2m×2m,小區(qū)間距50cm。冰川高丹草按照一般栽培技術進行管理,條播,行距為40cm,播種量均為3g/m2。
測定指標包括:高丹草的株高、葉寬、莖葉比、葉長、生長速度、鮮草產量。
按飼料牧草田間觀察記載規(guī)范執(zhí)行,播種后觀察苗期生長發(fā)育狀況和物候期(出苗期分蘗期、拔節(jié)期、孕穗期開花期和成熟期),各物候期均以50%植株進入該物候期為準。
每個小區(qū)隨機選取l0株,品種播種51d,用直尺測定從地面至葉尖的高度。計算平均株高、葉長和葉寬。其中株高用卷尺測量由地面拉直后至植株最高部位的絕對高度;葉長用直尺測量植株頂端倒數(shù)第三片展開葉片的長度;葉寬用直尺測量植株頂端倒數(shù)第三片葉子最寬處的寬度。
一定時間內的株高日平均增長量。(生長速度=垂直高度/生長天數(shù))兩個品種播種后,從2016年4月2日開始到2016年6月2日結束,每隔20d測定一次株高,計算日增長量和生長速度,即為刈割前的生長速度;從2016年6月3日開始到2016年7月25日結束,每隔17d測量一次株高,計算日生長量和生長速度,即為刈割后的生長速度。
采用第一次刈割的鮮草,因為雜交蘇丹草拔節(jié)前無莖,故選取較大的l0~l6支進行人工剝離葉稍分離莖葉,分別稱重、統(tǒng)計。每1 m2選擇1 kg刈割牧草測定莖重和葉片重,計算莖葉比。
在試種區(qū)內,植株自然高度長至100cm左右時,進入刈割周期[8-9],采用全畦、同期刈割測定。第1次刈割時留茬10~15cm,第2次刈割時再留茬10cm,后不再留茬。全期共刈割2次,統(tǒng)計總鮮草產量。2016年6月開始第一次割草測產,到9月進行第二次割草測產。
試驗數(shù)據(jù)均采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excel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與處理。
試驗于2016年開始,4月2日開始播種,冰川高丹草出苗早于蘇丹草,一般在3到4d出苗,接下來進入分蘗期,4月下旬進入拔節(jié)期,5月份至6月份相繼進入孕穗期、抽穗期,8月進入完熟期,生育期約130d(表1)。試驗結果表明,冰川高丹草的成熟期平均較對照蘇丹草晚35d。具有更長的營養(yǎng)生長期,在試驗中還表現(xiàn)出冰川高丹草的長勢要好于蘇丹草。
到成熟期后,冰川高丹草的平均植株高度比蘇丹草高出約35cm。冰川高丹草的葉長、葉寬也明顯大于蘇丹草的葉長和葉寬。冰川高丹草的莖葉比,達到1:0.45,蘇丹草的莖葉比為1:0.37。上述試驗結果說明冰川高丹草的株高優(yōu)于蘇丹草,表現(xiàn)出長勢更健壯,并且冰川高丹草的含葉量高于蘇丹草,品質較好,重要的是體現(xiàn)出冰川高丹草的總產草量的優(yōu)勢。(表2)
表1 蘇丹草與冰川高丹草的物候期
表2 蘇丹草和冰川高丹草平均株高、葉長、葉寬和莖葉比
播種后至刈割前(2016年4月2日至2016年6月2日),冰川高丹草的初生長速度稍高于蘇丹草的初生長速度。刈割后(2016年6月3日至2016年7月25日),冰川高丹草的再生長速度明顯高于蘇丹草的再生長速度。冰川高丹草的平均再生長株高為173.29 cm,顯著高于蘇丹的117.14 cm。(表3)
冰川高丹草兩次刈割的產草量也顯著高于蘇丹草的產草量(P<0.05)。冰川高丹草兩刈割的鮮草產量均比蘇丹草的鮮草產量高,表現(xiàn)出的雜交優(yōu)勢的特點(表4)。
表3 蘇丹草與冰川高丹草生長速度比較分析
表4 蘇丹草與冰川高丹草的鮮草產量(kg·hm-2)
在對蘇丹草與冰川高丹草的物候期觀察中表明,蘇丹草與高丹草的成熟期分別為93d和128d,冰川高丹草的出苗時間比蘇丹草冰川高丹草的生育期顯著長于蘇丹草的生育期,冰川高丹草比蘇丹草出苗早,冰川高丹草的分蘗性能高于蘇丹草,而且冰川高丹草的長勢更茂盛。整個生育期中兩種草均未發(fā)現(xiàn)嚴重蟲害[10]。
在對蘇丹草與冰川高丹草生長性能的測定中表明,冰川高丹草在株高、葉長和葉寬方面均高于蘇丹草,其中植株高度比對照品種高36cm,從在莖葉比來看,冰川高丹草的莖葉比為2.22,略低于蘇丹草的2.70,冰川高丹草的莖葉比小于蘇丹草的莖葉比,這說明冰川高丹草的葉量更豐富,牧草的品質也就更好。
在對冰川高丹草與蘇丹草生長速度測定中表明,冰川高丹草刈割后的平均再生長株高為173.29cm,顯著高于蘇丹草的117.14cm,生長趨勢更為良好;再生長的速度要顯著高于初出生長的速度,而且冰川高丹草的再生長速度更明顯。第一次刈割測定冰川高丹草的生長速度為1.67cm/d,到第二次刈割后測定冰川高丹草的生長速度為3.33cm/d。
在對蘇丹草與冰川高丹草的產草量測定中表明,高丹草具有產量優(yōu)勢,這與高丹草的雜種優(yōu)勢有關[11-13],冰川高丹草平均產鮮草量為3.6kg.m-2,在龐良玉,張建華的對蘇丹草、高丹草生物性狀研究中[14-15],高丹草的平均產鮮草量可達7.76 kg.m-2,該次試驗所測冰川高丹草的鮮草產量明顯低于其他研究水平,原因可能有:與牧草品種有關,冰川高丹草為新開發(fā)的雜交品種,受所種植地域的溫度、降水、土壤質量等條件有關;另一個原因是田間管理未能達到標準水平,雜草未能及時清理等不良因素影響冰川高丹草的產量。
綜上所述,冰川高丹草雜種優(yōu)勢明顯,冰川高丹草的生長速度快,產量較高,適應該地區(qū)的生長環(huán)境,作為優(yōu)質牧草,種植前景非常大。但是由于試驗時間較短,試驗數(shù)據(jù)的處理也存在一定的誤差,不能完全具有代表性,需進一步做長時間的試驗研究,從而獲得更加全面的結論。
[1]蘇佳樓,房麗寧.高丹草大力士的品種特性及利用方式[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04,(4):46-47.
[2]安秀敏,張慶祥,李曉波,等.飼用高粱特點及其利用[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1995,(9):20.
[3]徐艷,楊巍,李文鐳.發(fā)展高丹草前景展望[J].雜糧作物,2006,26(2):152-153.
[4]劉自學.中國草葉的現(xiàn)狀與展望[J].草葉科學,2002,19(1):78-79.
[5]盧良恕.21世紀我國農業(yè)科學技術發(fā)展趨勢與展望[J].中國農業(yè)科學,1998,31(2):1-7.
[6]任繼周,侯扶江.要正確對待西部種草[J].草業(yè)科學,2002,19(2):1-6.
[7]張健.重慶低海拔區(qū)牧草引種試驗報告[J].草業(yè)與畜牧,2012,(4):13-14.
[8]牟芝蘭.刈割周期對蘇丹草葉片生長的影響[J].草業(yè)科學,1994,11(6):29-31.
[9]田玉民,龔月生.刈割期對紫花苜蓿葉粉營養(yǎng)成分含量、莖葉比的影響[J].家畜生態(tài)學報,2007,27(4):86-88.
[10]王熙魯.牧草病蟲害防治[J].農家致富,2009,27(6):14-15.
[11]時永杰,侯彩云,張忠學.串葉松香草的引種研究[J].中國草地,1998,(4):14-16.
[12]孫體榮,蘇紅.串葉松香草生長特性及栽培技術[J].草葉科學,1993,(4):15-17.
[13]BirchlerJA,AugerDL,RjddleNC.Insearchofthemolecularbasisofhete rosis.PlantCell,2003,15(10):2236-2239.
[14]錢章強.利用高粱雄性不育系選育飼草新品種[J].中國草地,1990,(6):61.
[15]孫守鈞,王云.高粱-蘇丹草雜交種的應用可行性研究及其選育[J].草業(yè)學報,1999,8(3):39-45.
陳新(1979—),男,畜牧師,從事畜牧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