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泓
美國白蛾也叫秋幕毛蟲、網幕毛蟲,是世界性的檢疫害蟲、著名的外來入侵物種。它原產于北美洲,具有傳播速度快、繁殖力強、危害的寄主植物多、取食量大等特點。隨著人類活動、經濟水平和現代化交通運輸工具的發(fā)展,美國白蛾逐漸向世界各地傳播和蔓延。我國于1979年首次在遼寧省丹東地區(qū)發(fā)現美國白蛾。目前,美國白蛾已廣泛分布于遼寧、河北、山東、天津、北京等地。
美國白蛾的成蟲為白色,體長為l2~15厘米,翅展為25~28厘米。美國白蛾主要危害蔬菜、果樹、行道樹和觀賞樹木,尤其以闊葉樹為主。美國白蛾是以幼蟲危害,主要取食植物的葉片,嚴重的時候會造成被侵害的樹木樹冠光禿,只留下葉柄及部分葉,菜葉類作物只留存葉柄。由于美國白蛾的蟲期長,又是雜食性和暴食性,而且轉移性強,所以危害非常嚴重。
美國白蛾的幼蟲孵化后吐絲結網,群集網中取食葉片,葉片被食盡后,幼蟲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織一新網。第一代美國白蛾要經過10~20天孵化。幼蟲有6~7個齡期。l~2齡幼蟲只取食葉肉,致葉片呈透明紗網狀,3齡幼蟲開始將葉片咬成缺刻。3齡前的幼蟲群集在一個網幕內為害,4齡幼蟲開始分成若干個小群體,形成幾個網幕。網幕為乳黃色,可達50厘米長。4~5齡后的幼蟲開始脫離網幕,分散危害,食量大增,進入暴食階段。6~7齡為老熟幼蟲,開始化蛹。幼蟲期共計30~40天。7月下旬開始第二次羽化,第二代卵要經過7~l0天孵化,8月上旬第二代幼蟲開始危害,第二代幼蟲會比第一代幼蟲對樹木的危害更為嚴重,第二代老熟幼蟲化蛹越冬后完成兩代生活史。
美國白蛾給世界各地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失,但是人們卻一直都沒有發(fā)現有效的天敵昆蟲。不過,就在它來到中國之后,終于遇到了克星——周氏嚙小蜂。
周氏嚙小蜂喜歡群集內寄生于美國白蛾的蛹內,把美國白蛾的蛹當成自己生活的家,其卵、幼蟲、蛹及剛羽化的成蟲均在這個家里生活。它們把美國白蛾蛹中的器官以及營養(yǎng)物質作為自己的食物。在發(fā)育至老熟幼蟲期時將美國白蛾殺死,然后在空蛹殼中化蛹,成蜂羽化后咬破寄主蛹殼飛出,再去尋找新的家(美國白蛾蛹)。
有趣的是,周氏嚙小蜂有很多寄主。因此,當周氏嚙小蜂控制了美國白蛾之后,它就會轉而寄生到其他寄主的身上。這樣,它就可以將自己的種群數量保留下來。一旦美國白蛾之災再次發(fā)生時,它們立即轉而再寄生于美國白蛾,以控制其危害。因而,在長期且持續(xù)的控制美國白蛾的過程中,周氏嚙小蜂成為主導控制因子之一,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周氏嚙小蜂無蜂針,不攻擊人,只是美國白蛾的天敵。利用周氏嚙小蜂防治美國白蛾是一種無公害、環(huán)保的防治方法,防治效果持久。所以,別看周氏嚙小蜂身長僅有1毫米,它真的無愧于“森林小衛(wèi)士”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