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戰(zhàn)偉
(平頂山學院 文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吳梅,(1884~1939),字瞿安,又字靈鳷,號霜厓,別號呆道人。江蘇長洲人。著名的戲曲理論家和教育家,工詩詞,善度曲。和王國維雙峰并峙,成為戲曲研究領域的大師。吳梅雖出身于簪纓世家,但童年卻很坎坷,三歲時父親吳聲孫突然離世,母親亦因操勞過度在他十歲時不幸離世。不過唯一幸運的是在吳梅八歲時,他的遠房叔祖吳長祥看吳梅聰穎過人,便收養(yǎng)了他。這段童年凄慘、悲傷的經歷在他的心靈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痕。在他的《北涇種樹行》這首詩中回憶了這段慘痛的歲月:“三歲丁孤露,不知饑與寒。母氏勤撫育,四序無笑顏。故家已中落,百憂初發(fā)端。薄田未滿頃,安足供三餐。公獨請大母,此兒頗不頑。敢乞為我后,庶足娛老鰥。大母首屢頜,公亦心為歡。吾母厲清節(jié),盛年兩鬢斑。茹荼垂十載,抱恨入一棺。時余才十齡,積苦身益孱。公復調飲食,巢覆幸卵完?!盵1]過嗣給吳長祥后,給吳梅童年以良好的教育。雖然吳梅天資聰穎,無奈造化弄人,在考取功名的路途上卻一再折戟。一九零二年清政府恢復科舉考試的消息讓吳梅再次興起功名之念,乘興而去的他卻因一個“羽”字沒有寫清楚而鎩羽而歸。心灰意冷之際叔祖的告誡“形式發(fā)展不得而知…不要因為做官而玷污了我們的祖宗”又讓他重新振作起來??婆e廢除之后,吳梅對自己的科舉之路做了一個總結,文中他談到:“光緒末年,士大夫教子弟者,率以幸進為旨,茍不得科名,輒納貲為郎,其口才敏給,心志靈便者,不二十年,而道府矣。故仕途之雜,莫甚于清季,而讀書之士,率不多見焉??婆e既改策論,而考試尚用經義,各省既設學校,而鄉(xiāng)會仍不停科,使天下之人,全傾向于幸進之一途。而其亡也,卒無一二氣節(jié)之士大夫,良由前代摧士氣之故也?!盵2]
這些經歷讓吳梅對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朽有了清醒的認識,這時的他以筆為武器,用傳統(tǒng)的戲曲反映社會的現(xiàn)實,揭露清廷的罪惡。同時也與具有革命色彩的文學團體南社結下深厚的淵源。
戊戌變法失敗后,以慈禧為首的保守派對維新派展開了殘酷的鎮(zhèn)壓,與此同時,西方的學術思想大量傳到中國,戲曲界順時而動,提出了戲曲改良的主張。吳梅積極實踐陳去病等提出的戲曲改良觀點,用傳統(tǒng)的戲曲形式反映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眾所周知,自打明代以來,十部傳奇九相思。到吳梅這兒,一改傳奇的傳統(tǒng),用戲曲的形式針砭時事,鼓舞革命。他認為,戲曲要“規(guī)整風俗”、“補救社會”,他說:“風俗之靡,日甚一日。究其所以日甚之故,皆由于人心之喜新尚異。劇之作用,本在規(guī)整風俗,顧莊論道德,取語錄格言之糟粕,以求補救社會,此固勢有所不能也?!盵3]以六君子被害為內容,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吳梅寫出了《血飛花》傳奇,痛斥清統(tǒng)治者的無能,把大好河山拱手相讓于帝國主義國家的無恥行徑,同時在劇中也傳達了他的民主思想。吳梅的家人唯恐因此罹禍,于夜中焚毀,故此現(xiàn)在看不到這本傳奇?zhèn)魇?。光緒三十年(1904),吳梅的代表作《風洞山》傳奇的《先導》及第一出《憂國》在《中國白話報》的第四、第六期刊出。這本傳奇歌頌了瞿式耜的抗清高節(jié),也給當時期冀革命的人們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信念。瞿式耜(外扮)被清兵統(tǒng)帥孔有徳俘虜后有一段對白:
副凈:那一位是瞿閣部先生?
外:我留守閣臣瞿式耜也。中國人不慣地坐,城既陷矣,唯求速死耳。
副凈:先生不必過慮,事到如今,降了就好。
外:這是那里說起?留守者,留守封疆也。封疆既失,我便是個罪臣,那有偷生之理!……如今別無他求,唯求速死耳。
副凈:……我斷不殺忠臣,何必求死。……今而后我掌錢糧,閣部掌兵馬,無殊在明可耳。
外(大怒介):我為永歷帝供職,豈為犬羊供職耶![4]
通過這段對白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忠貞愛國的將領形象,對于當時生死存亡的中國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榜樣的力量。
光緒三十年(1904),吳梅又發(fā)表了《袁大化殺賊》,在劇中表達了他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仇恨和反抗的思想。光緒三十二年(1906)他寫了《暖香閣》,借明代歷史影射清廷腐敗的現(xiàn)實。光緒三十三年(1907)他寫了歌頌烈士秋瑾的雜劇《軒亭秋》。
光緒三十三年(1907),青年詩人陳去病、劉三、吳梅、鄧實、黃節(jié)、沈昌植等十一人在上海愚園舉行雅集,成立神交社。神交社是一個革命的社團,也就是南社的前身。他們效仿明代復社與幾社的人文傳統(tǒng),論議時政,發(fā)家國之憂。在神交社成立之際,陳去病同時發(fā)表了《神交社啟》,在回顧了明末“創(chuàng)興復社,高會群英。云間繼之,幾社乃作。由是江、淮、齊、豫、皖、浙、楚、贛,濟濟髦英,鱗萃輻輳”[5]的文人結社的盛況之時,表達了“至今道之,有余羨焉”的神往之情。同時批判了清廷的“三百年來,文人結社,幾與燒香拜盟同懸厲禁”文化囚籠政策,并號召天下文人,“結海天之勝侶,論文到故,一朝而集?!眱H僅時隔兩年,這個被柳亞子譽為“隱然是南社的楔子”就被南社取代了。
光緒三十五年(1909),南社在蘇州虎丘宣布正式成立。成立之初的《南社例十八條》[6]規(guī)定:“品行文學兩優(yōu)者許其入社。”不言而喻,作為神交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文壇影響之大的吳梅自然而然的屬于被邀之列。在吳江柳亞子的盛情邀請之下,吳梅欣然加入南社。《南社入社書》民國元年四月五日登記表載“姓名吳梅,年歲三十,籍貫蘇州,居址蘇城,通訊處蒲林巷九號,介紹人柳安如,填表時間民國元年三月二十日?!盵7]在南社的這些歲月中,吳梅在南社自己的刊物上共發(fā)表了詩、文、詞、曲111首,可謂斬獲頗豐。 王衛(wèi)民在《吳梅年譜》中這樣記載當時的情況“吳江柳棄疾結南社,邀入盟,每一篇出,儕輩斂服。”[8]宣統(tǒng)二年(1911),受陳去病之邀,為紀念秋瑾《西泠悲秋圖》題寫散套越調【小桃紅】,其中第二曲【下山虎】云:
半林夕照,照上峰腰,小冢冬青少。有柳絲幾條,記麥飯香醪,清明拜掃,怎三尺孤墳也守不牢?此情那處告!土中人,血淚拋,滿地紅心草。斷魂可招,你敢也俠氣英風在這遭!
文中充滿了對秋瑾的哀悼懷念之情。哀傷沉痛溢于言表,把斯人已去,俠氣長留的感慨寫的淋漓盡致。用這個曲牌之前他就說道:“其中【下山虎】,固舉世所謂難作者也。”[9]并且用自己的曲和《幽閨記》中的原文作比較,說:“以較原文,似乎青出于藍,可見天下無難事也?!盵10]對自己所作之曲很是滿意。
民國元、二之交(1912-1913),南社成員傅熊湘主持《長沙日報》工作,當時袁世凱聲威赫赫,全國輿論亦是趨炎附勢,唯獨傅熊湘與其主筆的《長沙日報》撰文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后,袁黨追捕傅熊湘,傅與兩南社社友黃鈞、龔爾位一起出逃,風聲甚緊,無人敢收留他們,名妓黃玉嬌獨具俠膽,收留傅熊湘。后傅熊湘與南社諸友寫《紅薇感舊記題詠集》感念此事,柳亞子為作《玉嬌曲》傳之。民國三年(1915)吳梅先生亦作成【雙調玉嬌娘】套曲記此事。他曾自言:“傅子爰有《紅薇感舊記》之撰,余則為《玉嬌曲》張之。其后,朋好流傳,多有歌詠之者,裒然成帙矣?!眳敲酚脩蚯男问接涊d了這段美人救英雄的佳話,并流傳甚廣。用文人的手筆記載了南社社友的事跡,為女中俠士做傳,雖是古代文人的傳統(tǒng),但“它反映的絕不是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而是反映了當時民主革命夭折,北洋軍閥橫行的史實。”[11]此曲完成之后,吳梅曾經對他的學生盧前說:“此詞成,蕙(蕙其人不得考,只知為金閶妓。)喜極。教之度聲,積半月而【懶畫眉】、【金絡索】略能上口。后委身虞山富人。存此以志少年之跡?!盵12]即是述人,何嘗不是論己!
民國二年(1913)至民國五年(1917)在上海民立任教之時,吳梅也時時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南社雅集活動。民國十年(1922),中學吳梅應東南大學之邀,在學校主講詞曲。這時,南社兼同鄉(xiāng)的陳去病亦在東南大學同一系當中主講古詩,兩人由于即是同鄉(xiāng)又是社友,愛好亦相似,自然關系彌好。返鄉(xiāng)途中一同乘車,有時一同游玩,在秦淮河畔的畫舫之中亦是詩詞唱和。這些后來都收入陳去病的《浩歌堂詩鈔》中了。直至南社民國十一年(1923)解散。
吳梅作為一個曲學大師,如葉恭綽所說:“瞿庵為曲學專家,海內推挹。詞其余事,亦高逸不凡?!敝鞲秦S富,詩、文、詞有《霜厓詩錄》、《霜厓文錄》、《霜厓詞錄》。但他最大的成就還是在戲曲領域,曲作有《霜厓曲錄》、《霜厓四劇》。劇論有《中國戲曲概論》、《顧曲麈談》、《曲學通論》等。作為曲學泰斗,他在中國戲曲史上的地位無人撼動。南社這個社團,政治上革命性非常鮮明,但是在文學上卻是徹底的古典派,而吳梅本身也是一個具有傳統(tǒng)文人風范的大師,至始至終和南社不棄不離,可能與南社的上述兩個特征不無關系吧!
[1][2][3][4]吳梅.吳梅全集·作品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 陳去病.神交社啟·南社叢刻[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6]楊天石,王學莊.南社史長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7][8][12] 王衛(wèi)民.吳梅年譜[EB/OL].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32657.2013.
[9][10]吳梅.中國戲曲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11] 申君.清末民初云煙錄[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