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記·項羽本紀》中在項伯夜馳沛公軍私見張良之后,沛公與項伯“奉卮酒為壽”并與之“約為婚姻”。諸家對“約為婚姻”的釋義大都為“結成親家”。本文通過對《史記》語言藝術風格、稱謂變體現(xiàn)象、漢代方言使用情況以及相關文獻的記載等方面的闡述,證明釋“約為婚姻”為“結成親家”值得推敲,應釋為“結成兄弟”。
關鍵詞:約為婚姻;諸家釋義;《史記》文筆;風格;稱謂語;漢代方言;約為兄弟
作者簡介:呂華青,女(1988-),漢族,山東省東平人,碩士研究生,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研究方向為:漢語國際教育。
[中圖分類號]:H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2--01
《史記·項羽本紀》中鴻門宴一事為眾人皆知,鴻門宴前夕項伯夜馳沛公軍私見張良,沛公與項伯“奉卮酒為壽”并與之“約為婚姻”成為后人廣為流傳的一段佳話。然而,對于“約為婚姻”的解說,起初,許多學者都依《爾雅·釋親》作注,稱“約為婚姻”便是“結成親家”之意?!斗Q謂錄》中《輟耕錄》云:“凡男女締姻者,兩家相謂曰親家,此二字見《唐書·肖嵩傳》?!薄?】《漢代婚喪禮俗考》(楊樹達·上海文藝出版社):“至若一時政治關系而約為婚姻,蓋特例云。【2】但是,通過多方面的考慮之后,發(fā)現(xiàn)將“約為婚姻”理解為“結為親家”值得我們深入推敲。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相關的闡述。
一、史公之文筆風格的角度探究
黎運漢在《漢語風格探索》中談到“從文學的角度來探討風格,是從作家的思想性格、氣質及作品的主題結構和語言來闡明風格的?!薄?】這里要透過《史記》的語言風格來探究。
周振甫在《中國文章史》中指出了《史記》描寫人物的各種語言有繪聲傳神之筆。那么,《史記》語言繪聲傳神之筆的風格與“約為婚姻”釋為“結為親家”的不妥之說有何關系呢?
結合上下文。上文中記敘了沛公詢問張良“孰與君少長?”之后,說“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的談話。如果把“約為婚姻”講成“結成親家”,這會使上下文的鋪墊下落無著。因為史公行文縝密,不會落此敗筆。
再結合當時的情形稍作分析。兩軍勢力懸殊,拔劍怒張,鑒于當時的情形,沛公要躲避這一厄運,唯一的辦法是通過張良結識項伯。于是,沛公見項伯后自己主動迎上去“奉卮酒為壽”為了表示親近熱情,用了他們同一的方言,說與項伯“結為兄弟”?!靶值堋笔且环N稱謂語。沛公對“約為婚姻”中“婚姻”一詞的選擇使用是一種稱謂語的選擇和使用行為,這一行為將沛公對項伯的態(tài)度以及思想感情都表現(xiàn)到了極致。這絕不是“結成親家”那種理解所能體現(xiàn)出來的。
這樣,史公只用了寥寥數(shù)語就使筆底下沛公這個工于心計、人情練達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了。因此,將“約為婚姻”釋義成“結成兄弟”更進一步體現(xiàn)出《史記》的研讀價值。
二、從漢代方言使用的角度探討
在秦晉方言作者表中有對史公的記載,他曾經游歷各地:“二十歲時南游江淮,上會稽,探萬穴,窺九嶷,浮沅湘,北涉汶泗,過梁楚以歸?!蓖高^史公的游歷可以看出他對方言的掌握情況。
根據(jù)相關文獻的記載。將“婚姻”作“兄弟”講的說法在漢代已所見不多。但是在個別方言中還保留了這種用法。《公羊傳·僖公二十五年》云:“其言來逆婦何?兄弟辭也?!焙涡葑ⅲ骸八巍Ⅳ斨g,名結婚姻為兄弟?!薄?】這說明早在漢代,名“結婚姻”為“兄弟”就是宋、魯之間的方言。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切實際存在的語言都是方言,共同語(楊雄《方言》叫“通語”、“凡語”等)也是一種方言。它們都是特定的時、地、人(階層、社團、性別、年齡等)條件下的語言變體,只是有些持續(xù)的時間長些,存在的地域廣些?!?】由于這種說法在漢代已經不多見,其意義需要作注解說了。因為方言大都不易理解。如王力先生在《漫談方言文學》中說:“《詩經》里許多難于索解的語句,恐怕都是方言?!薄?】
綜上所述,“結為婚姻”是“結為兄弟”的方言也不足為奇。
三、“約為兄弟”亦有所本
《爾雅·釋親》中“婦之黨為婚兄弟,婿之黨為姻兄弟”下郭璞注:“古者皆謂婚姻為兄弟。”邢昺疏:“以夫婦有兄弟之義,或據(jù)婿于妻之母,有緦服,故得謂之兄弟也?!薄?】《禮記·曾子問》載:“曾子問曰:‘昏禮既納幣,有吉日。女子父母死,則如之何?孔子曰:‘婿使人弔。如婿之父母死,則女之家使人弔?!编嵭ⅲ骸氨厥谷藦t者,未成兄弟?!薄?】因為“婚禮”只進行到“納幣”這一步。如果有一方父母去世,對方就必須派人去弔唁,本人不去的原因是“未成兄弟”,也就是尚未“約為婚姻”。
因此,“約為婚姻”釋為“結成親家”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值得我們推敲。在《項羽本紀》中,后來項羽為高俎,準備烹殺沛公老父,以求其降。沛公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甕即若翁?!痹陧椨鹋麣⑵涓笗r,也是項伯親自出面勸阻項羽,使得沛公老父免遭烹殺之刑。由此看來,沛公也真愛與人“結拜為兄弟”。
參考文獻:
[1]梁章鉅:《稱謂錄》,黑龍江人民出版社,P154。
[2]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上海文藝出版社。
[3]黎運漢:《語言風格探索》,商務出版社。
[4]《春秋公羊傳注解》卷十三,P65。
[5]丁召陣:《秦漢方言》,東方出版社,P121~P122。
[6]《王力文集》卷十九,P235。
[7]《爾雅注疏》卷四,P27。
[8]《禮記正義》卷十八,P163~P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