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瀟, 董 艷
(太原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解讀沖突言語行為中的誤解現(xiàn)象
王 瀟, 董 艷
(太原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誤解是常發(fā)生在沖突言語行為中的一個現(xiàn)象,誤解和沖突的關系是一種因果關系,由誤解引起的沖突是語用學的研究課題。這一研究有助于人們了解誤解沖突的成因,從而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從沖突言語的產(chǎn)生根源、誤解的發(fā)生機制、沖突言語行為中的誤解潛在性三個方面出發(fā),探究了沖突言語行為與誤解的關系,并運用順應論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沖突言語行為的產(chǎn)生是交際雙方?jīng)]有順應彼此的語境而導致的,這也是誤解潛在性的根源所在。
解誤;沖突;順應
美國著名語言哲學家格賴斯提出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 簡稱CP) 認為,在人們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似乎在有意無意地遵循著某一原則,以求有效地配合從而使交際任務順利完成。但是在現(xiàn)實的言語交際行為當中, 完美地遵循合作原則是很難實現(xiàn)的。 語言選擇的范圍是變動不定的(變異性,variability),選擇的過程又是不確定的、需要不斷協(xié)商的(協(xié)商性,negotiability),因此交際雙方對話語的選擇是順應語境的動態(tài)過程[1]。言語行為的這些特性決定了交際過程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當說話者和聽話者各自持有對立的觀點時, 必然在言語上發(fā)生沖突。言語沖突是指說話人和聽話人立場觀點上的不一致通過言語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交際行為。
“合作原則”中的“方式準則”提出說話要避免晦澀(Avoid obscurity)、避免歧義 (Avoid ambiguity),不遵循這一準則,誤解便會產(chǎn)生。誤解是聽話人對說話人言語意圖理解不夠導致認知語境重構出現(xiàn)偏差,進而導致其對說話人的話語理解偏離說話人意圖表達的意義,且聽話人在得到說話人的反應前意識不到他的理解有偏差[2]。
沖突包含2個必要因素:1.被雙方感知 2.存在意見的對立或不一致,并帶有某種相互作用。以上因素決定了沖突過程的出發(fā)點[3]。交際過程中語言的選擇是順應交際語境的動態(tài)過程, 在沖突言語行為中交際雙方在對彼此的順應性中產(chǎn)生障礙, 導致交際過程不順暢, 也必然給沖突創(chuàng)造了條件。
物理語境包括言語交際的時間和空間。Verschueren認為,時間指示語和空間指示語是在語言選擇中研究中最多,最明顯的兩個方法[1]。許多時候交際者所處的時間和空間對言語選擇及意義具有決定作用,違反交際時間或空間的言語行為必然導致沖突的產(chǎn)生。在語言的使用中時間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三種時間指示(temporal references)包含其中:事件發(fā)生的時間、說話時間以及所指時間(event time, time of utterance and reference time),對其中任何一項的不遵守都會導致沖突。同樣空間指示包含交際者的空間和所指空間(reference space),言語交際的順利進行是對所有要素的順應。
Verschueren認為社會語境因素與語言的選擇是相互順應的,社會語境不僅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的社會關系因素,還包括交際中涉及到的任何第三方因素。這些因素包括交際主體的性別、年齡、價值觀、受教育程度、社會關系、文化背景等等,語言的使用權及表現(xiàn)形式都由以上諸多因素決定。
在語言的使用中,人類心理的認知和情感因素影響語言的選擇。一方面,說話人的個性、情感、意愿、動機等等這些因素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參與到語言選擇當中,另一方面,聽話人的眾多心理因素也會影響他對所聽到的言語的解讀。如果交際主體的心理世界沒有達到相互順應就會產(chǎn)生沖突。
誤解是言語行為語用研究中的一個常見課題,它在言語交際中的頻繁發(fā)生使得我們不能對此視而不見,研究言語誤解的發(fā)生機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交際,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言語誤解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當發(fā)話人所傳達的信息和其包含的交際意圖不能被聽話人所理解甚至是曲解,誤解即會產(chǎn)生[4]。本文主要從以下四方面來分析誤解的成因。
我們常說“男女有別”, 這種差別體現(xiàn)在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語言的使用方面也不例外[5]。性別差異使得男女這兩類異性群體在語言的使用及會話模式上有很大的不同。社會語言學研究認為人類長期以來形成的共識是女性的語言語調溫和,用辭禮貌,使用疑問句的頻率遠遠高于男性,這與女性的從屬社會地位是一致的。相對于女性而言,男性用語比較直接,在詞語的使用上好用強勢語、強化語,句法也不規(guī)整,這與男性的主導社會地位是一致的。在男女異性交往時,如果彼此缺乏對對方言語特點的認識,往往會不自覺地以自己的性別文化規(guī)則來理解、辨別和評價異性的言語行為,誤解必然不可避免。因此要達到與異性言語交流的和諧,對對方言語特點的了解必不可少[6]。
來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者在言語會話當中產(chǎn)生誤解的可能性是十分大的, 在跨文化交際研究中誤解是常見的研究課題。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僅體現(xiàn)在民族與民族之間、國與國之間,也體現(xiàn)在教育成長環(huán)境差異等方面,以下作者一一舉例說明。
在中國,當你對別人給予你的幫助表示感謝時常用以下言語:“太感謝了,耽誤了您這么長時間”,在跨文化交際當中,如果我們把它直譯出來對他人表示感謝“Thank you for wasting so much time to help me”,這會讓以英語為母語的聽話者產(chǎn)生誤解“幫助你是做了一件無意義的事情,沒有得到你的認可”。再舉另外一個例子:本文作者的一位美國朋友對作者講述了他的個人經(jīng)歷,在美國他經(jīng)常去唐人街購物,唐人街的中國老板經(jīng)常會問顧客:“What do you want?”起初這位美國朋友很是費解,后來才知道“What do you want?”是漢語中銷售人員詢問顧客“你想要點什么?”的英文直譯,正確的英文表達應該是“What can I do for you?”而“What do you want? ”是一種帶有挑釁性質的言語,類似于爭吵打架時漢語表達“你想干什么?”此外,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也會導致言語交際中的誤解,文化程度高的人可能對一些俗語的使用產(chǎn)生誤解,同樣文化程度相對低的人也會對一些正式官方的詞語的使用產(chǎn)生誤解。
人們常說“語言是時代的產(chǎn)物”,這說明語言的變異是時代變遷的產(chǎn)物,語言也要與時俱進。二十一世紀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網(wǎng)絡詞匯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出,如“屌絲”“吃貨”“雷人”等等,缺乏對此類詞匯的理解可導致誤解。有些詞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意義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以前是褒義詞,現(xiàn)在可能含有貶義,以前的貶義詞現(xiàn)在也可能含有了褒義[7]。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喜歡稱呼對方為“同志”,隨著時代的變遷,“同志”現(xiàn)在含有了貶義(同性戀),使用不當會產(chǎn)生誤解。又如“性感”一詞以前人們很少使用,它的使用不僅會使被使用者感到尷尬羞澀,同時也會使他人對使用者產(chǎn)生不良印象,而現(xiàn)在“性感”是對有魅力的女子最好的贊美。
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認為言語行為可以分為說話行為、施事行為、取效行為,我們應該這樣理解誤解產(chǎn)生的沖突:說話人的施事行為的意圖是好的,但是取效行為是壞的,聽話人并沒有按照說話人的意愿來理解話語的含義。由此來看因誤解而產(chǎn)生沖突的可能性很大,順應論可以對此做很好的解釋。
順應論認為在言語交際行為當中 ,交際者應做到對各種語境的順應。沖突言語行為中,說話人和聽話人持有相互對立的態(tài)度,二者之間的這種特殊關系決定了各自語言選擇的特殊性,當誤解出現(xiàn)在沖突言語行為中時即表明交流者對語境的順應并沒有達到一致[8]。Verschueren認為言語交際無疑是思維的交流。人類的精神世界涉及到認知和情感因素,例如交流者的個性、感情、信仰、意愿、動機等等,這些因素對于語言的選擇都有一定的影響,以下舉例說明:
小王和他的女朋友想要結婚,但他的媽媽把戶口本藏起來不同意他們結婚,小王就把戶口本偷了出來,他媽媽知道了此事非常生氣,于是他的女朋友勸他向媽媽道歉:
女朋友:把戶口本還回去吧。
小 王:回去干嘛?回去挨揍???
女朋友:你怎么能這么說?你不怕你媽氣得病了?
小 王:不用你操心!
在以上例子中,小王和女朋友的精神世界沒有達到順應,導致小王誤解了女朋友的意圖從而發(fā)生言語沖突。在一些情況下,某些語言的選擇還可能使誤解升級導致更大的沖突。語境的順應除了以上例子中的精神世界的順應,還有社會背景等的順應,總的來說,沖突言語行為中的誤解是不順應的結果。
Verschueren認為語言的使用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連續(xù)的語言選擇過程,這種選擇是出于語言內(nèi)部(結構)或語言之外的原因,包括語言形式的各個層面:語音、詞法、句法、詞匯、語義等等[1]。選擇的過程包括三個步驟:(1)語言、語碼、語言形式的選擇。這是選擇的第一步,在這一過程中,語言的使用者不僅要考慮他的語言能力,還要考慮語言的社會規(guī)約性;(2)句法的選擇。句法就是指如何組織語言的各個元素;(3)發(fā)話的選擇。最后說話者選擇如何做出言語行為,如何使得說出的話賦有邏輯性連貫性。
在沖突性言語行為中,本身說話者的話語意圖與聽話者的釋義就相互沖突,當誤解發(fā)生時這種沖突就會升級。研究表明,誤解者喜歡用問句來確認、諷刺或夸大他所聽到的話語,如上文例子中小王說的“回去干嘛?回去挨揍啊?”這是誤解的開端,隨著交流的繼續(xù),被誤解者也可以選擇不同的語言結構來消除誤解,化解沖突。小王的女朋友采用反問句來消除誤解。
上文中我們研究的語境順應和語言結構的順應是順應性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必須處在具體的順應過程中, 因為動態(tài)的過程才有意義。為了順應言語交際中的各種不同的交際情境,交際者必須不斷地進行言語的選擇,而這些選擇又會產(chǎn)生新的交際情境進而要求交際者做出新的順應。
在沖突性言語交際中,互動的談話過程不是遵循常規(guī)的交際模式,不具備連貫性,一個話輪未結束就可能插入了另一個話輪,是一種插入性的談話模式,誤解的發(fā)生會使得這種模式愈發(fā)明顯[9]。含有誤解的沖突性言語交際充分體現(xiàn)了言語交際的動態(tài)性,交際者要不斷地順應新的語境,做出言語選擇[10]。以下舉例說明:
A:你怎么回事?是不是心里有什么不痛快?領導又批評你了?
B:沒有。
A:那是你們辦公室誰又提拔了沒你分兒?
B:你怎么這么煩呀?你想看演出你就去,非拉上我干嗎?
A:準是,你們同年的都有當處長的,你連個科長還沒混上。
B:你少拿你那套庸俗觀點來想我。
本文從言語沖突的產(chǎn)生根源、誤解的發(fā)生機制、沖突言語行為中的誤解潛在性三個方面探究了沖突言語行為與誤解的關系。誤解與沖突是言語交際中不可避免的,其成因復雜多變,交際者應充分認識到此類現(xiàn)象的發(fā)生原因才能更好地避免因誤解而產(chǎn)生沖突,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1]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吳亞欣. 言語誤解的潛在性:哲學思考[J].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2, 29(6): 17-21.
[3] 武洪明, 許湘岳. 職業(yè)溝通教程[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4] 伍學亮. 誤解的社會語言學探析[J]. 英語廣場學術研究, 2011, (5):63-64.
[5] 白解紅. 性別語言文化與語用研究[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6] 王 健. 言語誤解成因初探[J]. 科技信息, 2009,(29): 207.
[7] 冉永平 楊 巍. 人際沖突中有意冒犯性話語的語用分析[J]. 外國語, 2011, 34(3): 49-55.
[8] 李洪坤. 禮貌原則的文化局限性與外語教學——以《紅樓夢》對話片段為例[J].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6(5): 109-111.
[9] 于國棟. 會話分析[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8.
[10] 劉志茹. 言語交際中誤解現(xiàn)象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2011.
A Survey of Misunderstandings in Conf l ictual Speech Acts
WANG Xiao, DONG Yan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Shangxi, China)
Misunderstanding always happens in conf l ictual speech acts, and conf l ict resulted from misunderstandings is the subject of pragmatics. This research can help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thus forming the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is is a surve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lict speech acts and misunderstanding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roots of conf i lictual speech, mechanism of misunderstanding, and potentiality of misunderstandings in conf l ictual speech acts. The theoretical basis is the Adaptation Theory. The failure of the adaptation to contextual factors is the potential root of the two.
misunderstanding; conf l ict; adaptation
H030
A
1673-9272(2014)02-0126-03
2013-11-18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學科親緣與個體定位”(編號:13YJC740016)。
王 瀟(1984-),女,山東文登人,太原科技大學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
[本文編校:羅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