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和戰(zhàn)分途:南宋初年的政治轉(zhuǎn)向
      ——以孝宗朝政策遷移為線索

      2014-01-22 07:36:56董春林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4期
      關(guān)鍵詞:宋金宋孝宗孝宗

      董春林

      (成都師范學院史地與旅游系,四川成都,611130)

      和戰(zhàn)分途:南宋初年的政治轉(zhuǎn)向
      ——以孝宗朝政策遷移為線索

      董春林

      (成都師范學院史地與旅游系,四川成都,611130)

      南宋伊始,宋金和戰(zhàn)問題就一直是困擾著南宋政權(quán)的時代命題。紹興十二年締結(jié)的宋金和議,并沒有成為維系宋金長久穩(wěn)定關(guān)系的基礎(chǔ)。紹興三十一年,金人單方面撕毀協(xié)約南侵,加之隨即登基的宋孝宗銳意恢復,宋金戰(zhàn)爭一度爆發(fā)并持續(xù)到隆興元年張浚符離兵潰。在此期間,宋孝宗選人用事并不局限于道義型主戰(zhàn)派士大夫,對實務(wù)型主和派士大夫及主守派政治元老也多加選用;在此之后,宋孝宗迫于符離兵敗的政治壓力與金人議和,銳意恢復政策主張轉(zhuǎn)換為內(nèi)修以圖恢復的長遠政治謀略。宋孝宗以邪正為標準的多元用人政策,與其對金強硬的政治主張既統(tǒng)一又矛盾,這種復雜的政策取向既切合即時的宋金政治局勢,也為南宋制定內(nèi)修以圖恢復的長遠國策埋下了伏筆。

      南宋;宋金和戰(zhàn);孝宗;符離兵??;隆興和議;政策遷移

      秦檜死后的“紹興更化”,表面上實現(xiàn)了宋高宗政權(quán)革除時弊的目的,沈該、湯思退執(zhí)政的后秦檜時代,臺諫群體得以重組,相權(quán)弱化,宋高宗以和議為先的政治主張得以奉行不輟,但這并不能說明南宋偏安東南的政治方向真正確立。對于宋高宗政權(quán)而言,“紹興更化”的發(fā)生利弊參半。“紹興更化”之后,紹興和議期間被貶謫的“主戰(zhàn)派”士大夫重回政治中心,伴隨著紹興三十一年金人再次南侵,宋高宗被迫再次起用主戰(zhàn)派領(lǐng)導人物張浚,沈該、湯思退也因“不合時宜”而被臺諫官彈劾下臺。次年六月,宋高宗禪位給皇太子趙眘,宋高宗的和議政治構(gòu)想再次遭遇挫折。隆興元年正月,張浚復出并得到宋孝宗重用。隆興元年三月,金人要求南宋歸還海、泗、唐、鄧等州舊疆,遭到張浚拒絕后再次準備南犯,宋金和戰(zhàn)問題再次成為政論焦點。宋孝宗銳意收復北方失地,張浚積極主張北伐,最終促成隆興北伐。符離之敗后,和戰(zhàn)論轉(zhuǎn)變成戰(zhàn)守論,宋孝宗政權(quán)最終確立內(nèi)修以圖恢復的長遠政治路線。在這一過程中,遭遇紹興冤獄的趙鼎、李光及岳飛等人被恢復了官爵,貶謫的胡銓等人被召回,秦檜黨人繼續(xù)被驅(qū)逐,崇岳貶秦的風氣一時占據(jù)隆興初年的政治空間。隆興和議的簽訂,宋廷最終轉(zhuǎn)向了以和養(yǎng)戰(zhàn)的和議時代。縱觀史籍記載,宋孝宗朝初年政治變奏的結(jié)果,基本確立了南宋偏安東南的政治方向,這也標志著南宋初期一系列冤獄事件之后政治規(guī)則的重構(gòu)。

      關(guān)于宋孝宗初年的政治狀況,此前的學者要么著眼于物質(zhì)財富上升帶來的社會發(fā)展,要么對宋孝宗立志北伐、整頓內(nèi)政的積極政治態(tài)度多加頌揚,要么深層揭示宋高宗政治構(gòu)想對宋孝宗的影響,要么對宋孝宗的“恢復”路線專題研究。[1-7]本文并不準備全面探討宋孝宗時代的政治狀況,只是在南宋初期政治轉(zhuǎn)型的視域下對宋孝宗朝初年“恢復”路線形成過程中的某些政治現(xiàn)象進行深入解讀,從而理清南宋初期冤獄事件后政治規(guī)則重構(gòu)的理路。

      一、邪正之辨——和戰(zhàn)困窘中的用人政策

      宋孝宗登基伊始,即面臨宋金和戰(zhàn)問題,這也是曾親歷紹興冤獄事件及秦檜專權(quán)過程的宋高宗最為困惑的政治難題。是重用“紹興更化”之后恢復官職的“主戰(zhàn)派”士大夫,還是吸取紹興和議“教訓”沿用和議為上的“能吏”①,直接導向孝宗朝初年的用人問題。何忠禮先生曾指出,宋孝宗吸取秦檜擅權(quán)的教訓,事事“獨斷”,從而造成宰相權(quán)輕,并不久任。[8]綜合史籍記載來看,一方面,宋孝宗的“獨斷”與他銳意收復北方失地息息相關(guān);另一方面,宋孝宗的“獨斷”是從宋高宗朝懦弱抗金的政治思路轉(zhuǎn)變而來。我們要深入認識宋孝宗朝初年的用人政策,勢必要對高宗到孝宗用人思路轉(zhuǎn)變的內(nèi)外因素有個清晰的認識。

      紹興三十一年,金人再次南侵,宋高宗政權(quán)的和議國策受到汪澈等諫官的反對,陳俊卿在此之前即建議宋高宗“益堅睿斷,先定規(guī)?!弊龊脩钡墓ぷ?,并強力推薦張浚,指出其“意廣才疏”但有“忠義之素心”[9](4449)。張浚的忠義之心與宋孝宗當時“不勝義憤”實在有某種契合,這種契合充分折射出政治人物訴求的時效性,宋孝宗此后的用人方略也多是沿著時效性展開。在秦檜擅權(quán)時代乃至后秦檜時代,宋高宗政權(quán)秉承的是宋金和議國策,致力于財政管理的“實務(wù)性官員”較之積極抗金的“道義派官員”更受歡迎②。但這些實務(wù)官員面對金人南侵時往往顯得懦弱而不經(jīng)事,在銳意收復失地的宋孝宗面前也不完全被信任。寺地遵先生曾指出,秦檜死后,宰執(zhí)制度開始活性化與實質(zhì)化,起用地方有力人士沈該、湯思退出任宰相,政治勢力的配置及編制體現(xiàn)出聯(lián)合的特征,政策決定方面則凸顯出妥協(xié)的特征。符離之敗后聯(lián)合勢力出現(xiàn)多數(shù),遂在權(quán)力門爭中壓倒了主戰(zhàn)派張浚等少數(shù)勢力,聯(lián)合與妥協(xié)的形態(tài)遂成為乾道、淳熙年間的政治結(jié)構(gòu)。[10]很顯然,通過出身地域與政治主張來判斷后秦檜時代乃至孝宗初年的政治結(jié)構(gòu)過于繁雜,政治門派的聯(lián)合與最終的和議妥協(xié)實在是顯而易見的特征,但卻不能從本質(zhì)上解釋孝宗用人思路上的轉(zhuǎn)向。不過,寺地遵先生通過即時財政狀況、諸門派出身地域、宋廷政策導向幾個方面對紹興和議之后南宋政治過程的考察,則一定程度上為我們勾勒出這一時期宋高宗父子用人的多元化。尤其是從孝宗登基開始,宰執(zhí)任期頻繁且主戰(zhàn)派、主和派、主守派接替或同處政壇,在孝宗眼里似乎政治選擇本應多元化。當然,孝宗銳意收復北方失地的政治理想始終存在,只是隨著時代變化而被迫遷移或淡化。這可能受到宋高宗陰影的影響③,但宋金和戰(zhàn)變奏中士大夫游移于道義與實務(wù)之間的即時政治面相也對孝宗的人事判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以何種標準考量人材,關(guān)系到孝宗初年政局的走向。孝宗與臣僚談及到的“邪正之說”恰恰透露出他的用人思路。乾道四年十二月,孝宗問魏掞:“治道以何者為要?”魏掞回答說:“治道以分臣下邪正為要。”[11](109)乾道八年正月,孝宗與楊萬里論人才時又說:“人才要辨實偽,要分邪正?!畈豢梢匝匀∪?。孔子大圣,猶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12](1749)事實上,孝宗的邪正之說并不完全得益于魏掞,也不是銳意恢復的理想受挫之后的政治體驗,這種認識在其繼位之初就被付諸用人政策之中。南渡以來,宋金和戰(zhàn)問題一直困擾著新興的南宋政權(quán),紹興和議的簽訂非但沒有化解政治利益與社會道德之間的矛盾,還進一步加深了主戰(zhàn)論士大夫與主和論士大夫之間的溝壑。紹興更化之后,紹興冤獄事件中反秦檜的士大夫重回政壇,一批諸如杜莘老、汪澈、虞允文、陳俊卿的新興道義派士大夫也躋身政壇,在面臨金人單方面撕毀和約的政治時態(tài)下形成了對金強硬派的代表;而以沈該、湯思退為代表的秦檜余黨或新興南方實務(wù)性官員,繼續(xù)秉承秦檜“遺志”成為議和派的中流砥柱;另外還有陳康伯、史浩、朱悼等中間派代表的元老大臣。這三類政治人物的政治主張各有不同,對政治人物的品評標準自然也相互抵觸,但總的來說主要分為名利論和忠節(jié)論兩個方面。

      持忠節(jié)論者主要是對金強硬的道義派官員,這類官員激烈反對懦弱不經(jīng)事的主和派官員,稱其為奸臣或毫無人臣之節(jié)的賣國者。比如,隆興元年五月,侍御史王十朋上奏疏說:“靖康之禍,臣子有不忍言者。……三四十年矣,臣仰知陛下之心,真夏少康、商高宗、周宣王、漢光武之心也,奈何在位之臣不知忠孝大節(jié),復欲蹈昔日奸臣之覆轍,屈主以和夙世之仇讎,指祖宗中原之土為敵人之土,謂不當?。恢缸孀谥性嗣駷閿持嗣?,謂不當納;又取秦隴已復之地無故而棄之,以資寇讎,以絕生靈歸附之望?”[12](1632)

      持名利論者主要是以和戰(zhàn)利益作為考量標準的實務(wù)型官員,這類官員包括主和派與中間派,他們指責積極主張對金用兵者都趨向于功名利祿而不顧國人安危。比如,孝宗即位之初,錢端禮上書言:“今彼勢雖屈,而事力尚強,未可與之較勝負;今日將帥,非無忠勇之士,恐為匹夫之勇,乘危僥幸,貪小利而忘大計,使得一城一邑而旋得旋失,既不能保持其民人,又不能堅守其要害,更相屠戮,以激強敵,不惟終無所益久致寇兵?!盵13](1684)符離之敗后,和戰(zhàn)抉擇再次成為朝臣爭論的話題,陳康伯上疏云:“侍從之間以至百執(zhí)事之臣,交章來上,謂今日之事只當用兵,不當言和。是皆不量事力,爭欲交兵,致以利害不切于己,敢為大言?!凰忌琊⒅兀M同戲劇,而生民肝腦涂地,誰與任其責哉?”[14](卷14)錢端禮亦上奏說:“中原之當復,人皆知為不可緩,恐須時至則可為耳。今士多持以為進身之資揣摩上意,所以施為之事未嘗有成,徒捐貨財虛費民力,有用兵之名,無用兵之實,是欲增重兵威而反弱國勢,豈不為鄰人所侮哉?!盵13](1684)

      無論是忠節(jié)論還是名利論,兩種人物評價標準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對于宋孝宗來說,宋金交戰(zhàn)所造成的財政壓力,乃至國家動蕩都是可想而知的政治危機;委曲求全與金人和議,顯然又無視忠孝,置祖宗家業(yè)而不顧,同時也有違自己的政治理想。顯而易見,孝宗即位伊始面臨的是在和戰(zhàn)困窘中對用人政策的選擇,如何最有成效地選擇執(zhí)政群體應對即時的政治形勢成了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政治課題。一如前文提到宋孝宗的“獨斷”行事,他在隆興和議前后即呈現(xiàn)出這一特征,“勤于論相,數(shù)置而亟免”[15],甚至主張“執(zhí)政于宰相,固當和而不同”[16]。頻繁換相即可見孝宗并沒有清晰的用人政策,但卻有一定因時而變的用人準則。

      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張浚與孝宗初次會面即建言:“人主以務(wù)學為主。人主之學,以一心為本。一心合天,何事不濟。所謂天者,天下之公理而已。”[17](882)朱熹亦上言說:“帝王之學必先格物致知,以極夫事物之變,使義理所存,纖悉畢照,則自然意誠心正,而可以應天下之務(wù)?!盵17](881)乾道三年,劉珙被召還,面見孝宗時首論:“獨斷雖英主之能事,然必合眾智而質(zhì)之以至公,然后有以合乎天理人心之正,而事無不成?!盵12](1693)所謂“一心”“正心”,無非是說孝宗政治舉措要專一,要以天下公利為中心。從張浚、朱熹、劉珙的角度來看,天下公利應該取決于銳意恢復那樣道義派的國策,君主既然堅毅恢復之志,用人政策自然要向這方面傾斜。也許是受秦檜擅權(quán)的影響,也許是銳意恢復之志屢屢受挫,孝宗的用人政策并沒有一個既定的程式,而是在兼顧天下公利的基礎(chǔ)上單一考量政治人物的即時作用。隆興之初,秦檜余黨、新興道義派士大夫、反秦檜的紹興冤獄受害者、中間派的政治元老齊聚政壇,孝宗既不以名利視角區(qū)分和戰(zhàn)派別,亦不據(jù)忠節(jié)論判斷其政治主張,而僅僅以邪、正二元標準來判斷政治人物。政治人物邪正與否并非是人格上的差別,政治主張切合即時政治形勢即為正,反之則為邪,這在孝宗朝初年可能只是政治環(huán)境變化的權(quán)宜之策,但卻不失為應對即時政局及制定長遠國策的良策。

      紹興末年,孝宗受禪,正值宋金交戰(zhàn)后關(guān)系異常緊張之時,臣僚持和、戰(zhàn)、守三論而不得統(tǒng)一,如何選擇切實的執(zhí)政群體關(guān)系到如何制定即時的國策。陳俊卿進言說:“今日之事,必也清心寡欲,屏遠便佞,用志專,見理明,則邪正分,功業(yè)就。”[18](4736)紹興三十二年十一月,陳俊卿又進奏陳十事:“曰定規(guī)模,振紀綱,勵風俗,明賞罰,重名器,遵祖宗之法,杜邪枉之門,裁任子之恩,限改秩之數(shù),蠲無名之賦。其杜邪枉之門曰:‘比來左右近習,名聞于外。士夫以身附炎,將帥以賂易官?!盵18](4737)由此可見,陳俊卿的邪正之分主要指任用知情理有志向的人,摒棄趨炎附勢換取爵祿的邪佞之人。隆興元年,張孝祥赴行在入對,“勸帝辯邪正、審是非、崇根本、壯士氣,因痛陳國家委靡之弊,且靖康以來惟和戰(zhàn)兩言,遺無窮禍,要先立自治之策以應之。又陳二相當同心協(xié)力,以副陛下恢復之志?!盵19]在張孝祥看來,邪正之分要講,但不可以和戰(zhàn)來選人用事。隆興元年五月,王十朋亦規(guī)誡孝宗說:“任賢勿貳,去邪勿疑,以革前日圖任之失;有善必賞,有惡必罰,以振今日紀綱之弊?!盵12](1632)符離之敗后,陳俊卿亦建言孝宗說:“陛下治心,修身,立政,用人,專以仁宗為法,此今日之要也。大臣受任不專,用事不久,不能以一身當眾怨,此今日之敝也。人才國家之命脈,氣節(jié)又人才之命脈?!盵18](4738)雖然目的都是建議孝宗專意重用張浚,但從側(cè)面揭示孝宗用人不專一。紹興末到隆興初,宋金關(guān)系不斷惡化,朝論紛紛而各執(zhí)己見,孝宗銳意恢復的同時還需面對軍費支出造成的財政危機,選人用事必須衡量政治投入與收效,多元化用人與時效性的用人政策便應時而生,這是我們必須認識的政治特征。

      紹興年間締結(jié)的宋金和議政策一直支撐到紹興末年宋金第二次戰(zhàn)爭爆發(fā),一度因和議問題而身陷冤獄的士大夫隨著秦檜之死而被召還,孝宗即位及隆興北伐的爆發(fā),和戰(zhàn)守問題再次成為宋廷棘手的政治抉擇。但與之相關(guān)聯(lián)的冤獄不再是這個時代的政治現(xiàn)象,因為新的國是萌生于孝宗多元的、時效性的用人政策之中,全新的政治規(guī)則即將形成。隆興初,陳俊卿曾給孝宗建言:“應敵無一定之謀,而疆國有不易之策。今曰和、曰戰(zhàn)、曰守者,皆應敵之計,因事制宜不可膠于一說者也?!盵19](4489)無論是被迫之舉也好,還是權(quán)宜之策也罷,所謂“因事制宜”“專責實效”的政治路線在隆興和議簽訂之后基本被確定。

      二、內(nèi)修以圖恢復——合乎時宜的政治路線

      如果說“紹興更化”預示著秦檜擅權(quán)舊時代結(jié)束的話,孝宗即位任用張浚銳意恢復便昭示著新時代的開始。不過,孝宗的恢復路線真正確立也有一個發(fā)展過程,最初的恢復多半定位在依靠武力上。據(jù)史籍記載,張?!耙姷塾⑽?,力陳和議之非,勤帝堅意以圖恢復”[20](809)。孝宗最初銳意恢復之志與張浚武力收復失地的方針基本一致,但并不符合隆興初年孝宗政權(quán)的實際情況,主戰(zhàn)方針也并沒有得到朝臣的普遍認同。若要北伐,且不說軍事上戰(zhàn)斗力如何,財政上的軍費補給也必須充足,這是孝宗政權(quán)必須面對的客觀問題。孝宗多元的用人政策恰恰透露出他所做的準備工作,在重用張浚等主戰(zhàn)派道義官員的同時,依靠湯思退等能吏來處理戰(zhàn)備等實務(wù)工作④。由此可見,隆興初年孝宗政權(quán)的武力恢復之方針必然存在多種不同聲音,這也預示著新的國是并不曾確立。孝宗對金主戰(zhàn)的積極態(tài)度可能受到他的侍講、侍讀、教授,諸如黃中、王十朋、陳俊卿等對金強硬派的影響,但最初主戰(zhàn)方針的確立多半取決于他個人的政治理想。反觀隆興北伐之前孝宗的政治抉擇,逆元老重臣史浩規(guī)誡而重用張浚興師北伐,符離之敗后被迫與金簽署和議,又重用虞允文蓄養(yǎng)實力以收復失地,政治理想可謂不曾磨滅,這也成為后學者解釋孝宗勵精圖治以圖恢復的口實。隆興以后,孝宗政權(quán)制定諸多內(nèi)修政策寬養(yǎng)民力以增加財政收入,加強戰(zhàn)備以不忘恢復之志。從最初的武力銳意北伐到后來的內(nèi)修以圖恢復來看,孝宗的恢復之志可謂隨時間延續(xù)而不曾間斷。實際上,內(nèi)修以圖恢復并不是隆興之后孝宗政權(quán)的新創(chuàng),而是“紹興更化”之后乃至宋金第二次戰(zhàn)爭之后宋廷必然的政治走向,也是南宋偏安東南政局真正確立的必然國是政策。

      紹興三十一年金人南侵失敗,但南宋防御戰(zhàn)的勝利并不能說明南宋軍事力量已足以收復失地;符離之敗后乾道、淳熙年間,孝宗確立了內(nèi)修以圖恢復的政策,隨著虞允文淳熙元年的病逝,短期抗金計劃破產(chǎn),這一政策遂成為孝宗朝長久的國策。若僅從政策得失角度來檢討孝宗的內(nèi)修政策并不準確,抗金戰(zhàn)爭中的主觀過失并不能完整解釋孝宗內(nèi)修恢復政策確立的背景,孝宗朝初年軍隊戰(zhàn)斗力薄弱及軍費供給緊張都是朝臣們需要考慮的問題。綜觀孝宗初年的朝政奏論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孝宗銳意北伐,但在士大夫們看來“規(guī)模”還未形成。所謂“規(guī)?!睙o疑是指國家綜合實力或戰(zhàn)備能力,當指涉宋金和戰(zhàn)的條件。紹興三十一年,陳俊卿就曾給高宗上言說:“虜人窺伺其意不測,而兩淮之藩籬未固,荊襄之聲援不接。宜擇近臣有威望者盡護荊襄諸將之兵,而假以它用,陰遣間使往來江上,密問諸將計策?;蛄罡髑哺剐母疤梅A議,使諸大臣從容延問,詰難往復以盡其情,參酌去取以定其論。庶幾緩急,內(nèi)外相應,不失事機。其它則選練犒賜,以作士氣,擇吏蠲賦,以輯鄉(xiāng)兵,修城筑壘,以嚴保障,亦事之不可緩者。而揔其大要則在朝廷,處置得宜有以服人心者。而推其大本則又在陛下益堅睿斷,先定規(guī)模,無以憂疑,自為退沮而巳。”[19](4449)陳俊卿的“規(guī)模說”主要是針對紹興末年金人南侵時的戰(zhàn)備應對,這與他和唐文若隆興元年規(guī)勸張?!安蝗麴B(yǎng)威觀釁,佚萬全而后動”[21](28)有所不同,“養(yǎng)威”即是蓄養(yǎng)國力,制定長久內(nèi)修政策再圖恢復。關(guān)于這一點,一直輔佐孝宗登上皇位的史浩闡述得最為清晰。史浩曾建議孝宗應“少稽銳志,以為后圖,內(nèi)修政事,外固疆圉,上收人才,下裕民力,乃選良將,練精卒,備器械,積資糧。十年之后,事力既備,茍有可乘之機,則一征無敵矣”[22](102),并規(guī)勸張浚說:“晉滅吳,杜征南之力也。而當時歸功于羊太傅,以規(guī)模出于祜也。明公能先立規(guī)模,使后人藉是有成,則亦明公之功也,何必身為之?”[22](103)很顯然,史浩的“規(guī)模說”相對張浚的積極抗金是“示敵以削弱,怠戰(zhàn)守之氣”[20](809),但史浩并非是為了主和,只是為了內(nèi)修以圖恢復⑤。

      關(guān)于孝宗內(nèi)修以圖恢復的國策如何形成,我們有兩點需要澄清:一是孝宗在宋金戰(zhàn)爭變奏中客觀地接受了朝臣們的“規(guī)模說”建議;二是孝宗的恢復之志不曾泯滅。前文已提到,南宋“規(guī)模說”早在紹興末年陳俊卿就向高宗建議過,孝宗即位之后,實務(wù)派士大夫及保守派元老重臣們更是奏議南宋應蓄養(yǎng)實力然后恢復失地。曾是孝宗外戚的錢端禮上奏說:“當今國家利害,莫大于夷狄侵侮,然圖大之計,不若從是而務(wù)實,張?zhí)撀?、蹈實隱,非國之福也。……今金主新立,陛下嗣服之初所當講聘睦鄰,修明政事,訓勵士卒,增理邊要,外與之和而不忘內(nèi)修,中原之民將見襁負而歸王化矣?!盵13](1683)這樣的建議確實從實際情況出發(fā),但卻違背了心氣正盛的孝宗。規(guī)勸張浚無果的史浩,已無繼續(xù)留在朝廷的尊嚴,只好規(guī)誡孝宗:“先為完備,是為良規(guī),議戰(zhàn)議和,在彼不在此。償聽淺謀之士,時興不教之師,寇退則論賞邀功,寇至則斂兵而遁跡,取快一時,含冤萬世?!盵20](810-811)從史籍記載來看,孝宗并未接受這些建議,也正由此才有了符離之敗。但孝宗并未對南宋形勢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只是被一時急切的恢復之志沖昏了頭腦。宋金如若開戰(zhàn),南宋面臨的巨額軍費支出就是一個迫上眉睫的財政問題,這是孝宗完全清楚的。據(jù)史載:“孝宗初立,勵精庶政,至于財用大計,尤所經(jīng)心,或時呼版曹吏入禁中驅(qū)磨財賦,諸庫皆有簿要,多自按視?!盵23](542)但在孝宗的政治理想面前,財政問題有時又與恢復之志沖突。隆興二年,尚書韓仲通奏論財政收入已無能力應對日益增加的軍費支出,錢端禮也說自己先前任戶部侍郎時收入已不足應對支出,一年收入加上賣度牒四百余萬錢及內(nèi)庫劃撥錢,紹興三十一年九月一次調(diào)兵花費一空。孝宗卻不以為然說:“直須恢復中原了,財賦須充足。”[13](1685)符離兵敗后,國是抉擇又一次成為朝議的熱點問題。錢端禮建言:“愿以符離之潰為戒,早決國是為社稷至計?!盵20](817)湯思退、陳康伯、周葵等上疏說:“敵意欲和,則我軍民得以休息,為自治之計,以待中原之變而圖之,是萬全之計也?!盵20](814)孝宗再次選擇實務(wù)派官員已成定局,恢復之志最終讓位給了內(nèi)修以蓄養(yǎng)實力的蓄以養(yǎng)戰(zhàn)政策。對此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孝宗長久的恢復之策是被迫之舉,又是客觀審時度勢的政治選擇,恢復志向的挫敗包含多重原因。

      孝宗即位后重用張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銳意恢復之志,這種志向既包含他對財政危機的矛盾認識,還體現(xiàn)他近乎“獨斷”的多元用人政策,但能夠最為直接透析他恢復志向轉(zhuǎn)折的是他對張浚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隆興元年正月,張浚出任樞密使都督江淮軍,以至符離潰敗之后被擢為右相,隆興二年四月孝宗又罷去他的相位貶謫福州,同年八月途經(jīng)余干時病逝。張浚人生最后階段的浮沉經(jīng)歷似乎可以折射出孝宗的政治轉(zhuǎn)向。李心傳記載張浚賜謚佚事云:“阜陵初受禪,首任張魏公以經(jīng)略中原,禮貌之隆,群公莫及。嘗《書圣主得賢臣頌》以賜,又親書其生辰而祀之禁中。每有所疑,必先詣欽夫,示不敢面詰,其尊禮如此。及符離師潰,上眷頓衰,免相西歸,薨于余干,恤典無加,賜謚不講?!盵23](627)學史者常常解釋孝宗不記張浚兵敗之過任他右相,是因為孝宗志向恢復并未泯滅,而少有人注意孝宗此舉昭示著其恢復之志的轉(zhuǎn)變。太上皇高宗曾經(jīng)規(guī)誡孝宗說:“毋信張浚虛名,彼專以國家財力名器為一擲耳。”[24]這條史料是否屬實尚不足論,僅從張浚兵敗造成國家財力大傷這一角度來看,孝宗對張浚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在所難免。符離之敗后,張浚曾乞使求和,孝宗怒曰:“方敗求和,是何舉措!”[21](32)很顯然,張浚的兵敗大大挫傷了孝宗的恢復銳志,孝宗的政治選擇即在隆興元年底發(fā)生了轉(zhuǎn)變。隆興元年十一月,詔朝臣集議和戎遣使事宜,“侍從、臺諫與議者凡十有四人,主和者半,可否者半”[20](816),只有胡銓反對議和,孝宗最終確定與金和議的舉措。

      三、結(jié)語

      綜觀宋孝宗初年的政治選擇,我們對南宋初年偏安東南政局的形成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宋孝宗以邪正為標準的用人政策,突顯出宋金關(guān)系變奏背景下及“紹興更化”后宋廷客觀的歷史選擇;宋孝宗銳意恢復受挫后選擇內(nèi)修以圖恢復,則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南宋政權(quán)制定長遠國策的坎坷之途。然而,宋金和戰(zhàn)背景下南宋初年政治轉(zhuǎn)向的歷史意義并不止此。

      史籍記載:“帝(宋孝宗)以符離師潰,乃議講和?!盵20](813)這是傳世文獻中對隆興和議的傳統(tǒng)解釋,但卻忽略了孝宗朝初年政策遷移的歷史意義。張浚符離之敗的直接結(jié)果是孝宗和戰(zhàn)政策轉(zhuǎn)變,同時又進一步推動了宋孝宗多元用人政策的實施,宋孝宗銳意恢復計劃的破產(chǎn)恰恰也折射出南宋政權(quán)偏安東南的某種客觀性。就南宋初年的政治問題來說,人臣的政治主張及其用事態(tài)度并不是影響政治轉(zhuǎn)向的主要條件,君主的政策方略也不完全是功過殊途。有學者曾指出,宋孝宗恢復與重建了在高宗朝曾被權(quán)臣所取代的士大夫政治體系,并充分調(diào)動了更廣泛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精神。[25]如此所言,宋孝宗的士大夫政治體系還可以理解為他用人不專,政策實施必然受挫。當我們摒棄人物評價式的歷史解讀后發(fā)現(xiàn),宋孝宗堅意北伐的政治主張與其短暫任命宰相的“獨斷”用人政策息息相關(guān),這樣“獨斷”的用人風格與其以邪正為標準的多元共生用人政策非但并不矛盾,恰恰預示著此后內(nèi)修以圖恢復的國策誕生。當然,孝宗近乎“獨斷”的銳意恢復主張也好,多元性用人策略也罷,都切合“紹興更化”后第二次金人南侵的政治狀況。在這樣的特殊政治環(huán)境下,孝宗政權(quán)的政策取向必然面臨種種阻力,但紹興和議之后制定長治久安的國策已成為時代訴求,所以說,宋金再次和議之后長期的內(nèi)修恢復政策應運而生。

      注釋:

      ① 紹興末年,沈該、湯思退等主和派者多以治理財富為任而擠身臺閣,從而招致忠良士大夫的諷諫。陳俊卿曾上書云:“州縣之間,號為能吏者,往往務(wù)為急刻,專以趣辦財賦為功,而視撫字聽斷為不急,其間又有聚斂以為羨余之獻者,増市征則害啇賈,督逋賦則病農(nóng)民,甚或侵移常賦貽患后人,朝廷不察反謂有才,愿有以深戒戢之,則天下之幸也?!币娭祆洌骸蛾惪∏湫袪睢罚吨煳墓募肪?6,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459頁。

      ② 這里的“實務(wù)性官員”與“道義派官員”主要指代紹興末年致力財政管理的主和派官員和反秦檜路線對金持強硬態(tài)度的官員。寺地遵先生認為,道義派官員主要指秦檜死后復歸政壇或新獲起用反秦檜路線的官員,這些官員地域上來自于四川、福建,都是有修養(yǎng)的學者,他們反對強行征稅、專賣提高財政收入的能吏,又都對金持強硬態(tài)度;與之相反的實務(wù)性官員,則主要出生太湖周邊,致力于財政、法律等實務(wù)性政治問題,對金多持和議態(tài)度。見寺地遵:《秦檜後の政治過程に關(guān)する若干の考察》,《東洋史研究》1976年第3期,第95-96頁。

      ③ 孝宗銳意恢復的理想由來已久,親歷金人單方面撕毀紹興和議協(xié)約南侵而“不勝義憤”,登基伊始即強力反秦崇岳,但這個理想受制于時代環(huán)境是一方面,也可能受到高宗的影響。宋人葉紹翁曾云:“上每侍光堯,必力陳恢復大計以取旨。光堯曰:‘大哥,俟老者百歲后,爾卻議之?!献源瞬粡透已?。”見葉紹翁:《四朝見聞錄》,第58頁。宋人張端義亦記載:“德壽建思堂落成,壽皇同宴,問德壽何以曰‘思堂’,德壽答曰:‘思秦檜也?!墒乔厥现h少息?!币姀埗肆x:《貴耳集》卷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柳立言先生也曾指出,宋高宗與宋孝宗之間的“孝”,影響了孝宗的統(tǒng)治。參見柳立言:《南宋政治初探——高宗陰影下的孝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6年第57本第3分,第553頁。

      ④ 寺地遵先生指出,隆興年間宋金全面戰(zhàn)爭開始后,無論是軍費的調(diào)度,還是各項實務(wù)的處理,都必須尋求原為道義派學者官僚所輕視、蔑視的能吏協(xié)助,結(jié)果遂極為諷刺地,不得不于開戰(zhàn)前招回已自權(quán)力中心放逐,以湯思退為首的這批官僚。參見寺地遵:《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第453-455頁。

      ⑤ 蔣義斌曾指出,傳統(tǒng)認為史浩是主和派的看法并不準確,史浩主張和戰(zhàn)僅是權(quán)宜之計,重要是自強以圖恢復,見蔣義斌:《史浩與南宋孝宗朝政局——兼論孝宗之不久相》,《宋史研究集》第18輯,第38頁。

      [1]王德毅.宋孝宗及其時代[C]// 宋史研究集(第 10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78: 294.

      [2]蔣義斌.史浩與南宋孝宗朝政局——兼論孝宗之不久相[C]//宋史研究集(第18輯).臺北: 國立編譯館,1988: 37.

      [3]王德忠.宋孝宗“恢復”圖治述評[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1): 54-59.

      [4]張復華.論宋孝宗朝宰執(zhí)制國用制度[J].國立政治大學學報,1997(74): 139-155.

      [5]方如金.試評宋孝宗的統(tǒng)治[J].浙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6): 9-13.

      [6]陳曉瑩.宋孝宗治國政策與成效之評析[J].甘肅社會科學2001(3): 45-47.

      [7]劉縉.南宋現(xiàn)實政治與“閱武”之關(guān)系[J].求索 2010: (2): 210-213.

      [8]何忠禮.南宋政治史[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8: 234.

      [9]朱熹.朱文公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0]寺地遵.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M].臺北: 稻禾出版社,1995: 474-477.

      [11]劉時舉.續(xù)宋編年資治通鑒[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9: 109.

      [12]佚名.宋史全文[M].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13]樓鑰.樓鑰集[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14]佚名.中興兩朝編年綱目[M].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15]黃淮,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Z].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884.

      [16]脫脫.宋史[M].北京: 中華書局,1977: 11987.

      [17]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8]楊萬里.楊萬里集箋校[M].辛更儒箋校.北京: 中華書局,2007.

      [19]張孝祥.于湖居士文集[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09.

      [20]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M].北京: 中華書局,1977.

      [21]周密.齊東野語[M].北京: 中華書局,1983.

      [22]葉紹翁.四朝聞見錄[M].北京: 中華書局,1989.

      [23]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M].北京: 中華書局,2000.

      [24]錢士升.南宋書[M].濟南: 齊魯書社,2000: 229.

      [25]崔英超.南宋權(quán)臣政治的斷裂——論宋孝宗的用相方略[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141-145.

      Peace and war division: the poli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early Southern Song Dynasty

      DONG Chunlin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Tourism,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1130,China)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Song-Jin Relationship was the time puzzle for Southern Song regime.In Shaoxing 12 years,Song and Jin signed Armistice treaty,but it did not become the sustainable Song-Jin Relationship foundation.In Shaoxing 31 years,Jin tore the treaty and moved southward.Song Xiaozong forge regain lost ground,Song and Zhang war broke out again,which continued until Fuli defeat.During this period,Song Xiaozong used wider appointment of personnel;After this,because of the political pressure,they signed Longxing Agreement,and the battle policy also converted to long-term recovery policy.Song Xiaozong as the Evil and the positive employment standards,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vailing political situation,which also provided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ith a chance to develop a long-term national policy foreshadowed.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peace and war between Song-Jin;Song Xiaozong;Fuli defeat;Longxing Agreement;poliacy migration

      K245

      :A

      :1672-3104(2014)04-0203-06

      [編輯: 蘇慧]

      2013-09-17;

      :2013-11-04

      董春林(1978-),男,河南葉縣人,成都師范學院史地與旅游系副教授,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宋代政治文化史

      猜你喜歡
      宋金宋孝宗孝宗
      子充必大
      史學集刊(2021年4期)2021-11-18 10:41:51
      父權(quán)和王權(quán)的雙重壓抑之新釋
      明弘治時期的藩王賞賜與國家財政
      明弘治時期的藩王賞賜與國家財政
      宋金時期陜西鳳翔府榷場位置略考
      宋金時期演劇形態(tài)考述
      中華戲曲(2020年2期)2020-02-12 05:18:08
      遼宋金銅鏡辨識舉例
      千眼觀音
      幸福·悅讀(2016年9期)2016-11-08 17:21:40
      試論南宋初期宗室群體勢力的崛起
      ——以宋高宗朝宗室群體勢力的發(fā)展為重心
      南宋孝宗朝的政治生態(tài)與周必大的政治活動
      泸水县| 封丘县| 阜宁县| 和田县| 罗田县| 揭西县| 阿拉善盟| 龙游县| 太康县| 搜索| 通化市| 五家渠市| 灵石县| 民县| 邹平县| 莱州市| 新丰县| 广州市| 罗平县| 姚安县| 周宁县| 湖北省| 望奎县| 正宁县| 吉水县| 昌邑市| 丰宁| 息烽县| 和政县| 宁强县| 天门市| 尼勒克县| 孟连| 日土县| 安徽省| 平阴县| 嘉定区| 宁河县| 临泉县| 固安县| 桃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