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俠
(西平縣權寨鎮(zhèn)農(nóng)業(yè)服務中心,河南 駐馬店 463900)
全蝕病是小麥常見病害之一,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發(fā)生,嚴重時引起植株成簇或大片枯死,降低有效穗數(shù)、穗粒數(shù)及千粒重,造成嚴重的產(chǎn)量損失,影響農(nóng)民收入。
小麥全蝕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種典型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麥根部和莖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癥狀是由根及莖基部受害所引起的。
受土壤菌量和根部受害程度的影響,田間癥狀顯現(xiàn)期不一,各生育時期具體癥狀主要特征如下:
一是分蘗期。此期輕病植株地上部無明顯癥狀,僅重病植株表現(xiàn)稍矮,基部黃葉多。沖洗麥根,可見種子根與地下莖變灰黑色。用乳酚油透明封片鏡檢,可見根表有栗褐色匍匐菌絲體。
二是拔節(jié)期。此期病株返青遲緩,黃葉多,拔節(jié)后期重病株矮化,葉片自下向上變黃,似干旱、缺肥癥狀。植株種子主根、次生根大部分變黑。橫剖病根可發(fā)現(xiàn)根軸變黑。莖基部表面和葉鞘內(nèi)側(cè),生有較明顯的灰黑色菌絲層。
三是抽穗灌漿期。此期病株出現(xiàn)的癥狀具備全蝕病的突出特點,也是區(qū)別于其他小麥根腐型病害的主要特征。病株成簇或點片出現(xiàn)早枯白穗,在潮濕麥田中,莖基部表面布滿條點狀黑斑,實為黑色菌絲鞘,形成“黑腳”。因病早死的麥株基部葉鞘內(nèi)側(cè),生有黑色顆粒狀突起,此為子囊殼。
堅決杜絕從病區(qū)引種,防止病害蔓延。對懷疑帶病種子用51~54℃溫水浸種10min,或用有效成分0.1%甲基硫菌靈藥液浸種10min,殺死種子表面的病原菌。不用病區(qū)麥秸作包裝材料外運,以防病情擴展蔓延。
輪作應因地制宜,堅持1~2年與非寄主作物輪作一次,如將小麥與水稻、棉花、花生、煙草、蔬菜、蓖麻、綠肥等進行輪作。也可改種大豆、油菜、馬鈴薯、甘薯等,以切斷土壤全蝕病菌積累,病田應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控制病情發(fā)展。重病地塊可適期晚播,以避開秋苗期侵染高峰。因地制宜種植抗(耐)病品種,可明顯降低病害流行風險。
小麥播種前,將土壤深翻40cm,以減少土表層菌源量,同時施入經(jīng)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及磷肥,每公頃應施有機肥45~60m3、過磷酸鈣750kg。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增加土壤根際微生態(tài)的拮抗作用。
該病害的藥劑防治應將小麥拌種與田間噴霧相結合。一是藥劑拌種。用20%粉銹寧或10%羥銹寧分別按種子量的0.1%~0.2%拌種。播種時,土壤相對含水量較低,易發(fā)生藥害,每公斤種子需加1.5mg赤霉素。二是噴莖基部。苗期每公頃可用15%三唑酮2.25kg,或12.5%禾果利300~450g或50%多菌靈7.5kg,對水3t,沿壟噴莖基部。小麥播種后20~30d噴一次,翌年返青期再噴一次,可有效控制全蝕病危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銹病。
[1]程翠玲. 小麥中后期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J]. 種業(yè)導刊,2012(05):20-21.
[2]呂國強. 河南省2007年麥播期病蟲草鼠害防治意見[J].種業(yè)導刊,2007(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