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錦英
廣東汕尾市人民醫(yī)院 汕尾 516600
顳葉癲癇是一系列臨床特征復雜的癲癇綜合征,發(fā)病原因多樣,主要包括腫瘤、外傷感染和炎癥、血管病變等,部分患者無法確認具體發(fā)病原因[1]。在臨床診斷中極易漏診或誤診。顳葉癲癇患者由于大腦神經元電信號異常,腦電圖尤其是顳葉可顯示尖波、棘波等癲癇性放電,且常出現(xiàn)認知功能的普遍障礙[2-3]。本次試驗以我院收治的62例顳葉癲癇患者為一般臨床資料,對其病因、臨床特征、發(fā)作期及發(fā)作間期腦電圖特點和認知功能狀況進行探討。
1.1 一般資料 2004-01—2011-12我院確診62例顳葉癲癇患者,男34例,女28例,年齡3~69歲,3~15歲39例,>16歲者23例。所有患者均無其他病癥,病例完整。62例患者中,8例有癲癇家族史,6例有顱腦外傷史,2例有腦炎史,13例有高熱驚厥史,6例有產前及產時損傷史,3例有腦血管病史,2例有缺氧史,12例患者曾服用抗癲癇藥物。臨床表現(xiàn):62例患者中38例有GTCS,52例有CPS,其中15例合并SPS。
1.2 方法 (1)EEG描記:按國際10/20系統(tǒng)安置頭皮電極。使用南京太陽電子公司16導腦電圖機進行單極及雙極描記,描記過程中,行清醒常規(guī)、睜閉眼反應及過度換氣試驗及睡眠誘發(fā),其中40例患者加蝶骨電極檢查,若患者無法睡眠,剝奪睡眠后再行睡眠EEG描記,時間30~40min。(2)神經心理學評價:使用韋氏智力量表的中國修訂版作為標準對隨診患者認知功能進行測試,少兒患者采用兒童量表,成人患者采用成人量表。并選取40例健康體檢者進行檢測,以對患者進行對照。(3)神經影像學檢查:45例患者行MRI檢查,17例行頭顱CT檢查,12例行TCD檢查。(4)診斷標準:根據(jù)1989年國際抗癲癇聯(lián)盟關于癲癇和癲癇綜合征的分類標準[4]:①具有典型顳葉癲癇發(fā)作特征的臨床表現(xiàn)。②EEG常見單側或雙側顳葉的棘波,但也可為其他異常(包括非顳葉的異常),或無異常改變。③可找到病因為海馬硬化、顳葉良性腫瘤、血管畸形等。所有患者首次診斷后每隔3個月隨診一次,記錄發(fā)作情況及復查EEG。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運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發(fā)作類型及臨床表現(xiàn) 62例患者中38例有GTCS 61.3% 多為CPS發(fā)作后繼發(fā)全身性強直性陣攣發(fā)作。52例有CPS(83.9%):以運動停止開始,伴有消化自動癥、言語自動癥和簡單自動癥(摸索、解紐扣等)等,持續(xù)時間長于1 min,發(fā)作后朦朧,事后不能回憶,逐漸恢復。15例合并有SPS(24.2%):一股胃氣上升感;有耳高音調耳鳴,有驚嚇感;發(fā)作性恐怖驚慌感 。腦電圖(EEG)共記錄到19次臨床發(fā)作,均為復雜部分性發(fā)作(CPS)。
2.2 腦電圖表現(xiàn) 13例正常,5例為額部的尖波、尖慢波或棘波、棘慢波發(fā)放,2例為中央、頂、顳部的棘慢波、尖慢波發(fā)放,其余均有單側或雙側顳葉的棘波、棘慢波、尖波、尖慢波發(fā)放。40例蝶骨電極35例為陽性。常規(guī)腦電圖檢測,38例清醒狀態(tài)下正常,43例于睡眠狀態(tài)加蝶骨電極出現(xiàn)癇樣放電。
2.3 神經影像學檢查 29例表現(xiàn)異常,占46.8%。MRI示2例左顳區(qū)AVM,2例右顳區(qū)隱匿性血管畸形,5例海馬硬化體積變細,2例顳葉蛛網膜囊腫,3例顳葉萎縮,1例小腦萎縮,4例顳部腦膜瘤,2例顳角擴大,2例腦梗死,22例正常。CT示1例頭部血腫,1例腦挫裂傷,1例左額顳有低密度灶,1例輕度腦萎縮,2例基底節(jié)腔隙性腦梗死,11例正常。TCD均反映顳葉相應供血動脈血流速度增快或降低。
2.4 智力評估結果 39例3~15歲患者中智力正常21例(53.84%),智力減退或低下18例(46.16%)。23例>16歲患者中,19例智力正常(82.61%),4例異常(17.39%)。不同年齡組相比,智力減退或低下例數(shù)前者高于后者,2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我國癲癇患病率約為7%,其中15%~25%的癲癇患者通過藥物治療的效果不明顯或無效成為難治性癲癇者[5],而顳葉癲癇是難治性癲癇中最常見的類型,占難治性癲癇的60%~80%。目前,中國大約有一千多萬癲癇病患者,并且大多數(shù)患者均未得到正規(guī)治療,為社會、家庭帶來了一定的負擔[6]。顳葉癲癇是由多種原因引起臨床表現(xiàn)復雜的一種臨床綜合證,在神經科較為常見。該病癥具有普通癲癇特有的短暫性和反復發(fā)作性,且發(fā)病原因多樣,部分患者無法確認具體發(fā)病原因。可通過對臨床特征的觀察分析,綜合神經影像學以及腦電波檢查結果對癲癇患者進行診斷?;颊哂捎陂L期的癲癇發(fā)作,常出現(xiàn)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病理改變,繼而引發(fā)認知功能的損害,導致智力衰退或低下[7-8]。
本次試驗對顳葉癲癇發(fā)作的臨床特征、發(fā)作期及發(fā)作間期腦電圖特點和認知功能狀況進行探討,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jù)。根據(jù)檢查結果,40例蝶骨電極35例為陽性,大部分患者腦電圖在睡眠狀態(tài)下出現(xiàn)異常放電,部分患者出現(xiàn)神經影像學異常,表現(xiàn)為血管畸形、腫瘤、海馬硬化及發(fā)育不良、蛛網膜囊腫、顳葉萎縮等,數(shù)量不等,該類癥狀可作為診斷癲癇發(fā)作的有效依據(jù)。對患者進行智力評估,部分患者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認知功能損害,智力減退或低下,少兒患者智力減退率高于成年患者,這可能是少兒腦部發(fā)育不完善,長期癲癇及聯(lián)合用藥對其腦部神經產生的損傷有關。選擇合理治療方法,盡快控制癲癇發(fā)作是避免和減少患者認知功能損害,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前提。
綜上所述,顳葉癲癇患者腦電圖常出現(xiàn)病理波改變,認知功能也會出現(xiàn)損傷,同時還伴隨其他病理癥狀。通過對患者進行睡眠腦電圖加蝶骨電極和神經影像學檢查,同時對其臨床特征進行分析,有助于早發(fā)現(xiàn)和早治療,防止漏診誤診。
[1]王 琴,曾其昌,黃紅星,等 .顳葉癲癇患者認知功能及相關因素的分析[J].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2011,24(6):341-345.
[2]李志梅,丁成赟,趙永青,等 .顳葉癲癇患者認知功能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0,17(6):405-409.
[3]危薇,羅華,董南丁.86例顆葉癲癰患者的臨床特征和腦電圖研究[J].四川醫(yī)學,2010,31(5):581-582.
[4]Commission on Classifrcation and Terminology of the Interi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Proposal for revised classifrcation of epilepsies and epiletie syndromes[J].Epilepsia,1989,30(4):389-399.
[5]潘衛(wèi),居來提·阿布都克熱木,周祥琴,等.30例額葉癲癇患者的臨床特點及視頻腦電圖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7,10(8):655-656.
[6]王承峰,董文濤,任榕娜 .兒童顳葉癲癇的臨床特點及影響其認知功能的因素探討[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2,40(1):167-169.
[7]劉學政,康德智,李志梅,等 .內側顳葉癲癇患者認知功能及語言功能磁共振(FMRI)網絡連接的研究[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2(1):346-348.
[8]羅景華,任榕娜,楊朋范,等 .影響顳葉癲癇患兒磁共振波譜下海馬神經元丟失的相關因素[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9,24(22):1 752-1 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