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鋒,王景順,陳艷花
(1. 安陽縣農業(yè)局,河南 安陽 455000;2. 安陽工學院)
大棚黃瓜棚內高溫、高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利于各種病害發(fā)生,特別是黃瓜霜霉病,因此,應根據病害建立相應生態(tài)控制技術,避免病害發(fā)生,提高大棚黃瓜產量和質量。
黃瓜霜霉病俗稱“跑馬干”、“黑毛”,由真菌門鞭毛菌亞門古巴假霜霉菌侵染所致,病菌潛伏在種子內的菌絲體越冬或越夏,是世界范圍內黃瓜產區(qū)主要葉部病害之一。全世界大約有70多個國家先后發(fā)生過大面積黃瓜霜霉病,對黃瓜生產威脅極大。孢子囊可隨風雨、黃瓜甲蟲、農器具等進行傳播。黃瓜霜霉病是一種常發(fā)性毀滅性病害,黃瓜霜霉病發(fā)生后植株抗逆性降低,葉片早衰,影響光合作用,坐果率降低,果實較小,對黃瓜生長及產量均構成明顯影響。病害流行年,黃瓜減產30%~50%,個別重病田塊甚至絕收。
子葉染病時,首先在子葉反面產生不規(guī)則褪綠色枯黃斑,潮濕時葉背病斑上產生灰黑色霉層,此時也可稱為灰霉病。真葉染病,葉緣或背面出現水浸狀病斑,早晨尤為明顯。病情逐步發(fā)展時,褪綠色黃斑會在葉面逐漸顯示出來,子葉很快變黃干枯。病情嚴重時,病斑連接成片,全葉逐漸變?yōu)辄S褐色干枯、卷縮,除頂端保存少量新葉外,全株葉片均發(fā)病,田間一片枯黃,但病部不易穿孔,不腐爛。
大棚黃瓜霜霉病的發(fā)生和流行一般是植株、菌源和環(huán)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環(huán)境條件起決定作用。棚室黃瓜霜霉病的發(fā)生和流行與棚室內溫度、相對濕度也有關。病菌喜溫暖高濕環(huán)境,適宜發(fā)病溫度范圍為10~30℃。最適宜發(fā)病環(huán)境為日均溫度15~22℃,相對濕度80%~100%,晝夜溫差8~10℃。最易感病生育時期為開花至結瓜中后期。
霜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30℃以上活動緩慢,42℃以上停止活動甚至死亡。濕度越高孢子囊形成越快,數量越多。高溫時,葉片結露是發(fā)病和流行的必要條件。據報道,2h高濕條件即可導致霜霉病菌的侵染。
主要措施包括:和其他非茄果類蔬菜實行三年以上的輪作;苗期防徒長,定植密度適當,不要過密;噴灑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減少植株營養(yǎng)生長,促進植株生殖生長;如果出現生理性萎蔫現象,應在光照過強的中午覆蓋遮陽網,降低光照。使大棚黃瓜生長環(huán)境處于不利于霜霉病發(fā)病的條件下。
降低濕度,使水汽可直接從風口排出,縮短排氣路程和水汽在棚內的滯留時間。若早晨不通風,水汽會凝結在薄膜上,流至前沿。當中午打開風口降溫時,水氣凝結的水再從前沿蒸發(fā)到后坡風口,然后排出,這樣排氣的路程相對較遠,在通風的同時也排出了一部分的有害氣體,減少生病。
用O3型紫外燈照射溫室黃瓜,對溫室黃瓜霜霉病防治效果較好,且經濟環(huán)保。
在霜霉病發(fā)病初期,當氣溫較高,天氣晴朗時可進行高溫悶棚生態(tài)控制。采用高溫滅菌處理兩次,傍晚對大棚內黃瓜澆水后通風3h,關閉棚室,次日六點通風2h,以降低棚內溫度、濕度。當太陽升起后開始悶棚,每隔15min記錄棚內溫度。4d后進行第二次悶棚。
高溫悶棚效果明顯。兩次悶棚后,病斑開始呈現黃色干枯狀、病斑背面霉層干枯或消失,有效地控制了霜霉病的蔓延。
管理過程中,注意經常通風,控制棚內溫、濕度。晴天早晨溫度適宜情況下,放風排濕30min,以通風換氣。濕度下降到75%左右后,緊閉棚室,使棚室溫度迅速提高到28℃以上,實現溫、濕度雙限制,抑制病害發(fā)生。溫度超過30℃時放小風,將上午棚的溫度控制在28~32℃。下午可加大通風,使溫度降到20~25℃,相對濕度在70%以下,這樣有利于黃瓜進行光合作用。入夜后,通過溫濕度交替限制病害,前半夜相對濕度小于75%,溫度控制在15~20℃,利用低溫控制病害;后半夜,雖然相對濕度可達到90%以上,但溫度只有10~15℃,亦是利用低溫來控制病害。
[1] 牛全根,崔衛(wèi)國.秋黃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種業(yè)導刊,2010(10):41-42.
[2] 崔艷玲.溫棚黃瓜病蟲害防治[J].種業(yè)導刊,2010(3):31.
[3] 秦寒露,王學峰,周文芹.越夏蔬菜病害防治技術[J].種業(yè)導刊,2010(8):34.
[4] 仲秀芳.日光溫室黃瓜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0(13):125.
[5] 周文芹.日光溫室冬春茬黃瓜栽培技術[J].種業(yè)導刊,2013(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