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善在鄉(xiāng)村
物質貧乏不是美好生活,精神空虛、道德喪失更不是美好生活。
今天,發(fā)展起來的中國,不同以往。經濟崛起中的煩惱,社會轉型中的困惑,帶來的是各種思想觀念的沖撞交錯,各種價值取向的集中呈現(xiàn)。在這樣一個轉型階段,如果沒有道德倫理的“準繩”,沒有價值取向的“定位”,沒有向善精神的“調適”,我們就很容易迷失方向。
古往今來,在廣大農村,一直傳承著孝老愛親、鄰里互助、踐諾重義、知恩圖報、自強不息、敬畏自然等大善大德。當今時代,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xiàn),值得大力宣揚。
大善文化的原產地在鄉(xiāng)村,鄉(xiāng)村大善文化是中華大善文化源頭最清澈的一泓甘泉。在中國漫長的農業(yè)社會里,光輝燦爛的農耕文化孕育了中國大善文化的根脈。從農忙的自發(fā)互助,到左鄰右舍的相伴守望,不僅提高了耕種效率,還形成了互相幫扶、和睦相處的友善美德。從“人不虧地皮,地不虧肚皮”,到“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不僅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農民的智慧和農耕經驗,還給世人傳遞了一種敬天重土、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從緣起于農村、后被廣泛流傳的“二十四孝”,到互相謙讓、鄰里和諧的“六尺巷”故事,不僅使鄉(xiāng)村的仁孝高義永成佳話,還為豐富中華傳統(tǒng)美德提供了紛繁多樣、各具特色的鮮活資源?!爸匦?、講友愛、守誠信、尚感恩、敬自然”的鄉(xiāng)村善德,是中華先民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結晶,理所當然地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和養(yǎng)分。
大善文化的根據地在鄉(xiāng)村,中國農民是大善文化最堅定的傳承者?;仡櫄v史,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是舍生忘死、無私無畏的農民用小米滋養(yǎng)了革命戰(zhàn)士,用小推車贏得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默默奉獻、敢于擔當?shù)霓r民節(jié)衣縮食,為國家工業(yè)化提供了大量原始積累;在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時期,是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農民筑牢了中國糧食安全的堅定基石,托起了中國制造、中國崛起的夢想和奇跡。農民,就是這樣一個群體,用點滴的平凡與普通,對大善作了最真實、最有力的詮釋。在中國廣袤的鄉(xiāng)村,大善精神延續(xù)的“社會場”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們倍加珍視、大力弘揚。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縱觀歷史,上下五千年,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凝聚起56個民族、13億多人“一個家園”的歸屬感,根源就在于我們共同堅守“性本善”的理念,這是中華兒女內心深處的集體意識,這是中華民族綿延已久的精神底線。從鄉(xiāng)村傳統(tǒng)文化中提煉、總結、升華出來的“敬孝愛親、鄰里互助、踐諾重義、知恩圖報、自強不息”等大善美德,則是我們培育核心價值觀的基礎養(yǎng)料、形成高風大德的最佳起點。
今日的中國,堅守鄉(xiāng)村善德精神,復興鄉(xiāng)村善德文化,是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要求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所在,也是我們建設中國夢的重要基石和關鍵一環(huán)。將鄉(xiāng)村大善美德納入到制度建設中、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務中、深入到群眾性的精神文明活動中,真正讓其引領社會思潮、凝聚改革共識,也才能實現(xiàn)完整意義上的全面小康社會。
人生需要信仰驅動,社會需要共識引領,發(fā)展需要價值導航。今天,深化改革重任在肩,民族復興曙光在前,我們引領社會思潮、凝聚改革共識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艱巨。但涓流匯海、壘土成山,我們相信,只要每個公民都把握好崇德向善的人生之舵,就定能積小我為大我、集小氣候為大氣候,筑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