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廷娟
心理康復護理干預在老年腦卒中后抑郁癥的臨床應用效果分析
呂廷娟
目的探討心理康復護理對于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120例老年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與治療組, 每組6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 治療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心理康復護理干預, 觀察臨床效果。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評分無明顯差異, 治療3個月后,進行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 兩組患者均較治療前明顯好轉,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理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以及患者的生存質量, 有利于延長患者的生命。
心理康復護理;腦卒中后抑郁癥;臨床效果分析
腦卒中后抑郁癥主要表現(xiàn):患者寡言少語、精神冷漠、神情淡漠以及情緒抑郁、睡眠障礙等。主要是由于患者腦卒中后, 身體機能喪失, 患者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 其次是腦卒中后患者致殘率較高, 患者對死亡產(chǎn)生恐懼感, 患者產(chǎn)生悲觀厭世的情緒[1]。目前臨床對于腦卒中患者的治療主要集中在機體機能的恢復上, 往往忽略了對患者精神的康復治療,本文作者就自己在臨床中心理康復護理治療的60例患者進行總結分析, 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120例患者均為本院2008年12月進行護理托管的患者, 隨機分成對照組與治療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男45例, 女15例, 年齡55~75歲, 平均年齡65歲, 其中腦出血卒中患者40例, 腦梗死患者20例;治療組男40例,女20例, 年齡50~75歲, 平均年齡62.5歲, 其中腦出血卒中患者38例, 腦梗死患者2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發(fā)病類型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臨床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 ①首先為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住院環(huán)境, 保持患者病房內空氣清新, 環(huán)境清潔;②對患者的飲食做好合理搭配, 禁止高糖、高鹽以及高脂肪飲食,多給患者食用新鮮的蔬菜水果;③加強患者的基礎護理, 對于年齡較大、言語表達欠佳的患者, 定時進行翻身, 預防褥瘡的形成, 經(jīng)常對患者進行敲背, 并保持呼吸道的通暢, 預防墜積性肺炎的形成;④對于癱瘓在床的患者, 做好導尿以及個人衛(wèi)生的保養(yǎng)保健工作, 注意盡量避免大便干燥。
1.2.2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心理康復護理干預首先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 主動增加患者對于事物的認知模式, 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言語上的溝通, 注意態(tài)度和藹可親, 往往護理人員一個溫暖的眼神可以改變患者的內心, 了解患者的生活需要, 發(fā)現(xiàn)患者身上存在的潛在危機,為下一步采取有效的治療手段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jù);其次增加患者對生活的渴望, 消除患者的消極情緒, 逐漸對患者進行機能的康復治療, 達到患者身心健康的目的;最后加強社會的支持, 患者由于精神狀態(tài)的改變, 往往受到外來的壓力,無形中增加了患者的精神負擔, 臨床護理人員一定要盡量避免帶有情緒上班, 不要對患者進行冷漠對待, 社會支持交流可緩沖腦卒中對患者情緒的影響, 預防和降低抑郁的發(fā)生。對于住院患者, 除了醫(yī)護人員應成為其重要的支持者外, 還需要充分發(fā)揮家庭及朋友、同事、社會團體等支持作用。
1.3臨床評價標準 依據(jù)HAMD評分進行療效的評定, 將治療前患者的HAMD評分與治療后的HAMD評分進行對比分析;以HAMD評分患者減分率為標準, 痊愈:患者減分>75%, 顯效:減分>50%, 有效患者減分>25%, 無效患者減分<25%??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治療前后兩組患者HAMD評分比較 治療組60例患者, 治療期評分為(22.55± 3.21)分, 治療后評分為(6.55±5.33)分, 治療前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60例, 治療前評分為(23.45±3.45)分, 治療后患者評分為(12.45±4.56)分, 治療前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組患者60例, 痊愈20例, 顯效35例, 有效3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患者60例, 痊愈10例, 顯效25例, 有效5例, 無效20例, 總有效率為66.7%,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腦卒中后抑郁癥是腦卒中患者最為常見的臨床并發(fā)癥,患者剛開始發(fā)病時, 往往抱著可以治好的態(tài)度, 但是在經(jīng)過一段積極的治療后, 患者身體機能沒有恢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甚至出現(xiàn)惡化, 再加上患者在生活上完全依靠別人, 在內心產(chǎn)生煩躁、不安、悲觀絕望, 甚至出現(xiàn)自殺的念頭。臨床護理人員在這個階段顯得極為重要, 首先要告知患者治療后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 讓患者在心理上早期有個接受的階段, 告知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的必要性, 并告知患者心理康復治療的計劃以及實施的方法, 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2]。心理康復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藥物治療, 說明心理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后抑郁狀態(tài)的康復是有效的干預方法, 對腦卒中患者進行生物、心理、社會的綜合干預, 有利于改善和預防患者的不良心境, 有利于促進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和生存質量的提高, 且心理康復治療無藥物治療帶來的副作用, 可貫穿于整個康復治療的始終, 易于推廣。
[1] 張明圓.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第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35-39, 121-126.
[2] 何小英.腦卒中后抑郁治療方法的探討 .現(xiàn)代康復, 2001, 5(8):34.
2014-06-16]
261021 山東省濰坊市榮復軍人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