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豐
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是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是教育永恒的話題。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笨梢娬嬲慕逃切撵`的對話。如何才能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呢?
一、精心做好準備———夯實有效交流的基礎
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很多情況下是隨機的、突發(fā)的,教師準備并不充分,與學生的談話隨意性較大,但是也要突出主題,有層次,不可語無倫次。否則,事倍功半,甚至會適得其反,造成更大的沖突。因此,在和學生交流前,教師應精心做好準備。
1.了解學情
了解學生是師生有效交流的首要條件。了解學生方能深刻理解學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心理上的共鳴。教師應從多種渠道了解學生的情況,信息可以來自家長、教師、同學,也可以來自學生本人;內容包括家庭、性格、學習成績、興趣愛好及形成目前情況的原因等。特別要關注在家庭、身體方面是否存在特殊情況,便于開展交流。
2.注重學習
有調查表明,導致師生關系不和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部分教師的閱讀面比學生窄。師生溝通不同于其他人際溝通,具有很強的教育性和引導性,這是教師的教育職責。師生溝通的內容涉及方方面面,思想、心理、生活、學習等。為此,教師要注重學習,不斷豐富、更新自己的知識。同時教師要主動研究學生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做到明其意,才能在交流上得其法。
3.制定計劃
交流要取得實效,不是一兩次溝通就可以實現(xiàn)的,特別是對于特殊學生,要考慮到交流的復雜性和長期性,更應制定計劃,逐步組織實施,并根據(jù)交流情況適當變化,從而做到交流有方法、有內容、有針對性,確實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二、拓寬溝通渠道———豐富有效交流的形式
自由開放的多種溝通渠道是使有效交流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而良好的師生互動可以促進交流的有效深入。首先,交流的形式可以是談話、周記、書信等,對于活潑開朗的學生,不妨用直接談話的方式,真誠而坦率地交談,溝通的效果可能立竿見影。而對于比較內向的學生,通過書面形式也許會更好,書面形式可以直面學生內心世界,而且具有良好的互動性和可持續(xù)性。對于某些網(wǎng)絡交流方式,教師也要合理應用,同時能夠拉近師生距離。
其次,要積極搭建交流平臺,如舉辦主題活動、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等,在活動中拉近師生距離,發(fā)現(xiàn)學生優(yōu)點,為交流創(chuàng)造契機。同時,也要經(jīng)常邀請家長和任課教師參加班級活動,活動的開展增進了師生間的情感,緩解了師生間的矛盾,讓交流更加順暢和有效。
三、關注溝通細節(jié)———提升有效交流的實效
和學生交流是細致而耐心的過程,只有關注溝通細節(jié),才能提升交流實效。首先,要關注交流的環(huán)境。有的教師選擇在辦公室和學生交流,不是很合適。一是人多嘈雜容易分數(shù)學生注意力;二是會有其他教師加入到教育學生的隊伍中來,讓本來就有抗拒心的學生更不愿開口,甚至會引發(fā)沖突。因此可以把交流的地點選擇在空教室,或在學校安靜的角落,也可以和學生在校園里邊走邊談,交流效果會更好。
其次,要關注交流的時機。要觀察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情緒過于激動或過于低落都不適合交流,應先讓他適當調整后再進行交流;對于后進學生,可以為其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獲得成功,獲得表揚,然后趁熱打鐵與其交流,或鼓勵、或激將;要學會等待,學會傾聽,耐心尋找交流的時機。傳統(tǒng)的師生交流,都是教師喋喋不休,學生一言不發(fā),或者學生剛說幾句,教師就不由自主又接過話去。只有當教師認真傾聽學生談話時,學生感到教師是理解自己、尊重自己的,他們才會向老師傾訴自己的問題和苦惱,也會正視自己的問題,接受老師的幫助和教育。
再次,要關注交流的方式。教師和學生交流時,應更多采用詢問、討論、鼓勵等方式,避免說教、命令甚至嘲諷。教師為了讓學生意識到問題并解決問題,常常采用比較激烈的方式,意圖是希望引起學生的重視,但往往不如溫和的方式更為有效。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處罰更強烈?!痹趯W生們的錯誤或挑釁面前,教師應表現(xiàn)出成熟的風度,這不僅可以避免師生間的矛盾,而且也會讓學生從教師身上學到正確處理問題的態(tài)度和方法。
應該用孩子的情感去感受,用學生的視角去發(fā)現(xiàn),去理解、尊重、幫助和鼓勵他們,從而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達到師生交流的最佳效果。只有這樣,才能聆聽到花開的聲音,收獲到無痕的果實。
(作者單位:江蘇張家港市塘市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