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明,董銀平
(鶴壁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院,河南 鶴壁 458030)
對癥治療是以緩解或消除癥狀為目的的治療方法,如常用的止痛、退熱等,因為不能或不以消除病因為目的,常常被看做是權宜之計,但卻是臨床不可缺少的一種治療方法,在醫(yī)學治療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人們大多認為,對癥治療是西醫(yī)學的方法,中醫(yī)講究辨證論治,不能進行對癥治療,其實不然。中醫(yī)雖以辨證論治為主導,但也有許多中藥對某些癥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能起到類似于對癥治療的效果。中醫(yī)歷來有“急者治其標,緩者治其本”之說,“治標”之法有很多即類似于對癥處理。筆者對常用中藥的“對癥治療”作用進行了初步探討。
西醫(yī)有專用于止痛的藥物,適用于大部分疼痛的情況。中醫(yī)必須辨證才能進行施治,疼痛的病機不同、部位不同會使用不同的藥物,如寒痛時用桂枝、附子,瘀血時用桃仁、紅花,氣虛用人參、黃芪等,看似沒有止痛功能的藥物用后卻能止痛。但中醫(yī)也有可適用于大部分疼痛癥狀的藥物,單用或在辨證論治方藥的基礎上加用能起到或增強止痛的功效。如元胡,《本草綱目》稱“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元胡中所含的延胡索甲素、乙素、丑素、癸素均有鎮(zhèn)痛作用,尤以延胡索乙素的鎮(zhèn)痛、鎮(zhèn)靜作用最為顯著[1],故元胡可看作是具有對癥治療疼痛作用的藥物。又如野木瓜(七葉蓮),對風濕痹痛、胃腸道及膽道疾患之疼痛、三叉神經(jīng)痛、跌打損傷、痛經(jīng)等各種疼痛均有較好療效,制成的野木瓜注射液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也可認為是具有對癥止痛作用的藥物。筆者在治療三叉神經(jīng)痛、坐骨神經(jīng)痛、枕大神經(jīng)痛時,常單用或在辨證論治方藥之上加用本品,效果良好。
西醫(yī)有專用于止咳平喘的藥物,如中樞性止咳藥、各種支氣管擴張劑等。中醫(yī)也有止咳平喘藥,在針對病因病機進行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也可以對癥加用,如杏仁苦溫按藥性應適用于寒咳,但經(jīng)過配伍;實際上可適用于大多數(shù)咳嗽的情況;如含有杏仁的桑杏湯可用于溫燥、桑菊飲可用于風熱咳嗽等,所以杏仁等止咳藥也可以說是具有對癥治療的作用。又如麻黃,從中提取的麻黃素已經(jīng)成為西醫(yī)的一種對癥處理的平喘藥,在中醫(yī)傳統(tǒng)的用法中,寒熱喘證均可應用。
西醫(yī)有外用及內服止血藥。中醫(y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也發(fā)現(xiàn)發(fā)明了許多專用于止血的外用和內服藥物,外用藥一般無需辨證論治,如云南白藥、三七粉、白及粉和烏賊骨粉等;內服藥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使用,如三七和一些炭類藥,各種出血均可加用?,F(xiàn)代藥理研究也發(fā)現(xiàn),三七具有較強的止血作用,對不同動物、不同給藥途徑、不同制劑均顯示出明顯的止血作用。清代名醫(yī)黃元御《玉揪藥解》稱三七“凡吐衄、崩漏、刀傷、箭傷,一切新血皆止”[2]。
中醫(yī)治療黃疸必用茵陳,對于黃疸來說,茵陳既是對因治療也是對癥治療。茵陳苦、辛、微寒,可清熱利濕。黃疸以“濕”為主要病理因素,茵陳利濕,故可以退黃乃對因治療;另一方面,茵陳屬寒性,治療濕熱之陽黃理所當然,而治療寒濕所致之陰黃,就屬于利用其退黃之特性,可以看成是對癥治療。茵陳是治療黃疸的專藥,大部分黃疸病人均可使用。
中醫(yī)的消食藥也可稱為助消化藥,常用的有焦山楂、炒麥芽、炒神曲、萊菔子、雞內金等,用于食積停滯所致胃脘痞滿、噯氣吞酸、腹痛泄瀉、腹脹不舒等癥,所起的作用類似于對癥治療。本類藥物的使用,常根據(jù)不同病情而配伍辨證論治的藥物同用。如脾胃虛弱者可配健胃補脾藥,脾胃有寒者可配溫中暖胃藥,濕濁內阻者可配芳香化濕藥,氣滯者可配理氣藥,便秘者可配通便藥,若積滯化熱則當又配合苦寒清熱藥同用。
運用具有峻烈瀉水作用的藥物組方,以攻逐水飲的治法,又稱峻下逐水,適用于腹水、胸脅積水等癥。常用甘遂、大戟、芫花、商陸、牽牛子、葶藶子等藥物組成方劑,代表方劑有十棗湯、控涎丹等。本法所針對的是腹水、胸脅積水的癥狀,并不針對腹水、胸脅積水形成的病因,且因其所用藥物多有毒性、作用峻烈,有損傷正氣的作用,對引起腹水、胸脅積水的病因即正虛反而不利,故也類似于對癥治療。臨床使用時為避免傷正須得效即止,不可連續(xù)使用,必要時可間隔使用,或從小劑量逐漸加大劑量,要以患者的耐受力為度。
利水,即滲利水濕、通利小便的治法,適用于水腫。利水滲濕類藥物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如茯苓、澤瀉、木通、金錢草、半邊蓮、豬苓、玉米須、瞿麥、扁蓄等。治療水腫,要在健脾、溫腎等治本的基礎上,對癥采用利水之法。
以上列舉了筆者認為具有類似于對癥治療作用的幾類中藥,這樣作用的中藥還應該有很多,開發(fā)這些中藥的對癥治療作用,有利于中醫(yī)對某些癥狀的緩解和消除,特別是有可能增強中醫(yī)處理急癥的能力。必須指出,一是具有對癥治療作用的中藥,使用時應該考慮患者整體的情況,不能只看到單個癥狀。二是對癥治療也有其適應癥和禁忌癥,不能說既然是對癥治療,所有的該類癥狀都適用,如麻黃就不適用于心源性哮喘。
[1] 周金黃,王筠默.中藥藥理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6:193-195.
[2] 清·黃元御.黃元御醫(yī)書十一種[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0: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