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我國教育均等化的政策效果

      2014-01-27 23:40陸道芬李輝
      商業(yè)經濟研究 2014年3期
      關鍵詞:財政支出

      陸道芬+李輝

      內容摘要:本文運用泰爾指標、變異系數(shù)及拓展的標準差等指標對教育均等化政策效果進行評價,發(fā)現(xiàn)自教育均等化政策提出以來,我國教育均等化水平有所提高,且這種提高主要源于區(qū)域內教育均等化水平的提高;農村和城市基礎教育均等化水平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三級教育財政資金投入結構不合理狀況加劇。并針對這些問題的存在,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教育均等化 財政支出 泰爾指標

      引言

      教育是一國之本,是影響國家長遠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重要手段。教育均等化作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指在符合受教育條件的情況下,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它是國家行使政府職能的重要領域,也是解決我國民生問題的重要體現(xiàn)。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對教育投資和改革,但受限于落后的經濟實力和國家整體發(fā)展水平,教育事業(y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但是依然存在教育不均等等多方面的嚴重問題,也日益成為我國民生問題的重點,因此2005年政府提出公共服務均等化,教育均等化問題也隨之提上日程,此后國家多次在政府文件、報告中主張要促進教育公平,努力實現(xiàn)教育均等化。教育作為一種準公共物品,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從財政支出的視角來看,政府財政支出的公平與否,可以體現(xiàn)教育是否均等化;財政支出的結構是否合理,也體現(xiàn)了教育是否均等化。基于以上背景和前提,本文運用泰爾指標等方法對教育均等化水平進行測度,發(fā)現(xiàn)教育均等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政策效果評價方法

      泰爾指標源于泰爾從信息量和熵(信息期望量)的概念對個體間差異性的考察,泰爾指標值越小,說明差異越小,反之說明差異越大。本文將全國分為東、中、西三大區(qū)域(東部區(qū)域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海南省共12個省份(市或自治區(qū));中部區(qū)域包括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qū)、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共9個省份(市或自治區(qū));西部區(qū)域包括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區(qū)、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共10個省份(市或自治區(qū))),運用泰爾指標測度我國教育政策實施以來,區(qū)域教育均等化水平變化情況,并分析區(qū)域間及區(qū)域內均等化對中國教育均等化程度的影響。泰爾指標值越大說明了教育均等化水平越低,意味教育政策效果并未促進教育均等化水平提高。而指標值越小,反映了具有較高的教育均等化水平,教育政策效果明顯。

      本文中三個區(qū)域泰爾指標分別為:

      東部地區(qū)泰爾指標:

      TE=∑E(Di/DE)ln(DiPE/DEPi)

      中部地區(qū)泰爾指標:

      TM=∑M(Di/DM)ln(DiPM/DMPi)

      西部地區(qū)泰爾指標:

      TW=∑W(Di/DW)ln(DiPW/DWPi)

      區(qū)域內泰爾指標為:

      TI=DETE+DMTM+DWTW

      區(qū)域間泰爾指標為:

      TB=DEln(DE/PE)+DMln(DM/PM)+DWln(DW/PW)

      總的泰爾指標為:

      T=TI+TB

      其中:E、M、W分別表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區(qū)域;Di、DE、DM、DW分別代表i省(市或自治區(qū))、東部、中部、西部財政教育支出在全國財政教育支出中所占的比重;Pi、PE、PM、PW分別代表i?。ㄊ谢蜃灾螀^(qū))、東部、中部、西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所占比重。

      財政支出對教育均等化水平提升作用的評價

      (一)教育均等化水平總體有所提高

      由圖1可知,衡量總體均等化水平的泰爾指標自2005年以來有所降低,說明均等化水平有所提高,教育均等化政策效果有所顯現(xiàn)。從分解的區(qū)域間泰爾指標及區(qū)域內泰爾指標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總體泰爾指標的下降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即自2005年以來,教育均等化水平有所提高是東中西部區(qū)域間均等化和三大區(qū)域內均等化程度同時提高共同貢獻的。

      總體均等化水平之所以提高是區(qū)域內和區(qū)域間均等化共同作用的結果。通過對泰爾指標的分解計算,可以得到如圖2所示的結果,從圖2可以看出,總體泰爾指標的降低是區(qū)域內和區(qū)域間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且區(qū)域內的貢獻率要遠遠大于區(qū)域間的貢獻率。也就是說,自2005年以來我國教育均等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源于各區(qū)域內教育均等化水平的提高。

      (二)東、中、西部三大區(qū)域內教育均等化水平差異大

      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區(qū)域內教育均等化程度差異很大。由圖3可知,總體上東部教育均等化水平最低,西部教育均等化程度優(yōu)于東部但比中部教育均等化程度要差。我國東部地區(qū)泰爾指標自2005年以來呈現(xiàn)下降趨勢,而中部地區(qū)和西部地區(qū)自2000年以來泰爾指標基本不變,即自教育均等化政策實施以來,東部地區(qū)的教育均等化水平有所提高,而中部和西部地區(qū)教育均等化水平依然保持原狀,說明教育均等化政策在東部地區(qū)效果比較明顯,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區(qū)作用不大。正因為東部地區(qū)泰爾指標遠遠高于中部地區(qū)和西部地區(qū),所以它對區(qū)域內的貢獻率也最大。

      由表1可知,區(qū)域差異主要由區(qū)域內貢獻,而區(qū)域內差異則主要由東部地區(qū)拉動。東部地區(qū)對區(qū)域內差異的貢獻率基本保持在70%以上,而中部和西部地區(qū)基本保持在10%以下,但總體都有上升趨勢,這也是總體區(qū)域內貢獻率持續(xù)上升的原因。

      (三)農村與城市基礎教育均等化水平低

      本文中基礎教育包含小學教育和初中教育,由于它們擁有極強的外部效應,從公共產品屬性及政府財政的職能角度來考慮,基礎教育最應該由政府來提供,而政府對教育的供給主要表現(xiàn)在財政教育支出方面。為了考察農村和城市教育均等化的水平差異,運用標準差的拓展形式以及變異系數(shù)分別對小學生和初中生的生均教育經費進行比較。endprint

      由圖4可知,自2000年以來,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城鄉(xiāng)間標準差逐年增大,從2000年的41.75增加到2010年的220.12,翻了超過五番;而初中生生均教育經費城鄉(xiāng)間標準差變化趨勢更加明顯,除了2000年到2001年有所下降,隨后從2001年的570.30上升到2010年的1809.29,其中雖然從2005年到2007年有所下降,但是2007年之后又以較大的幅度上升。由此可見我國城鄉(xiāng)間基礎教育均等化水平差異很大,而且有不斷增大的趨勢。

      同時,通過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城鄉(xiāng)間標準差與初中生生均教育經費城鄉(xiāng)間標準差的比較來看,初中生的標準差要遠遠高于小學生的,說明在基礎教育中,初中生的城鄉(xiāng)均等化水平差異要比小學生的大很多。

      本文利用統(tǒng)計數(shù)據,對農村內部和城市內部的教育均等化水平也做了分析,從圖5可以看出,農村和城市的小學生、初中生生均教育經費變異系數(shù)差異不是很大,基本上都集中在0.60到0.80之間,說明農村和城市內部的教育均等化水平較高,但這并不能說明現(xiàn)在的農村和城市教育均等化已經達到了合理的范圍,因為可能是由于農村或者城市生均教育投入普遍較低所造成的。此外,農村初中生生均教育經費變異系數(shù)經歷了先降低后增長的趨勢,而農村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變異系數(shù)、城市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變異系數(shù)以及城市初中生生均教育經費變異系數(shù)在2000年到2010年11年間總體呈現(xiàn)先增長后降低的趨勢,而且基本以2004年、2005年兩年為轉折點,說明我國的教育均等化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四)教育經費投入結構不合理

      我國通常將教育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級結構,其中初等教育主要指小學生教育;中等教育指初中教育及各種??平逃桓叩冉逃ū究蒲芯可逃耙陨?。本文出于數(shù)據的可得性,以及考慮教育作為公共產品的屬性,中等教育只包括初中教育。

      根據發(fā)達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在不同階段對各級教育的投入比例的變化規(guī)律,初等教育的財政投入比例要高于中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財政投入比例最少。同時,由于教育的外部性隨著教育級別的上升而不斷遞減,所以越是基礎的教育越應該由國家來提供,所以從這方面分析,國家對初等教育的投入也應該是最多的。

      但是,由表2可知,自2000年以來,我國中等教育的財政支出要高于初等教育的財政支出,高等教育財政支出占比相對其他兩級的財政支出最少,但比例也在20%以上,且逐年上升,到2010年已經達到26.77%,比例超過25%;而初等教育從2000年的39.34%下降到2010年的34.85%,在2007年達到最低值,只占財政教育支出的32.92%;中等教育支出占比最大,基本保持在39.00%左右。

      不論教育的外部性隨著教育級別的提高而遞減這一規(guī)律,就各級教育的在校生人數(shù)來看,初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數(shù)比例超過60.00%,遠遠高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shù)占比,從公平性的角度考慮,也應該是初等教育財政投入最多。所以當前我國三級教育財政投入結構嚴重失調,既不符合教育本身的屬性特征,也不符合我國的國情。

      結論及對策建議

      (一)結論

      一是我國教育均等化水平總體較低,尤其是區(qū)域內教育均等化程度低;自教育均等化政策提出以來,我國教育均等化水平有所提高,且這種提高主要源于區(qū)域內教育均等化水平的提高。

      二是我國東、中、西部教育均等化水平差異較大。主要表現(xiàn)在東部地區(qū)教育均等化程度遠遠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區(qū),中部地區(qū)教育均等化程度最高。但是2000年以來,由于教育均等化政策的實施,東部地區(qū)教育均等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西部和中部教育均等化沒有得到大的改善。

      三是我國農村和城市基礎教育均等化水平差異較大,并且差異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其中基礎教育中初中教育均等化的城鄉(xiāng)差異要遠遠高于小學教育均等化的差異。此外,農村和城市內部的基礎教育均等化水平基本相當,且隨著教育均等化政策的實施,內部均等化水平有上升趨勢。

      四是我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三級教育財政資金投入不合理。表現(xiàn)為財政對三級教育的資金投入結構與各級教育的性質不相符,同時我國三級教育在校生人數(shù)表現(xiàn)為初等教育在校生人數(shù)大于中等教育在校生人數(shù)大于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shù),從公平性考慮,財政資金投入并不配比。即便是教育均等化政策自2005年以來努力推行,不合理的局面依然沒有任何改觀。

      (二)對策建議

      一是加大中央財政對東、中、西部教育資金的協(xié)調投入,尤其是中西部地區(qū);東部地區(qū)由于市場機制比較健全、信息流通較快,所以東部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應該轉向各地區(qū)自主籌資和民間投資為主、財政教育投入為輔的模式;而中西部地區(qū)則要以財政支出為主,其他投資為輔。

      二是建立教育對口支援政策,既包括東部地區(qū)對中西部地區(qū)的對口支援,尤其是對中西部邊遠山區(qū)和邊境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教育支援;也包括各區(qū)域內部教育發(fā)達地區(qū)對教育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對口支援,構建地區(qū)間的教育財政資金轉移支付機制。

      三是加大對農村教育的財政投入,尤其是農村基礎教育,要全面徹底普及九年義務免費教育,在貫徹該政策的過程中,為防止地方教育機構以其他形式收取學雜費、提高學生接受教育成本的現(xiàn)象,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應設置監(jiān)督機構,對各地方義務免費教育尤其是偏遠農村地區(qū)的義務教育執(zhí)行情況進行檢查和監(jiān)督。

      四是優(yōu)化我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三級教育財政投入結構。財政教育資金應該主要投入到初等教育,其次是中等教育,最后才是高等教育,在中等教育的職業(yè)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要鼓勵集團、民間私人資本等多種形式的教育投入,鼓勵校企合作等多樣化辦學形式。

      參考文獻:

      1.安體富,任強.公共服務均等化:理論、問題與對策[J].財貿經濟,2007(8)

      2.王瑩.基礎教育服務均等化:基于度量的實證考察[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9(1)

      3.譚建立.論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范圍[J].中國國情國力,2013(1)

      4.王葉春,楊樹琪.實現(xiàn)教育均等化的評價指標選擇分析—基于西部省市數(shù)據實證檢驗[J].經濟研究導刊,2011(7)

      5.盧洪友,祁毓.中國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研究報告[J].學習與實踐,2013(2)

      6.管永昊,賀伊琦.資源流動視角的教育均等化問題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3(1)endprint

      由圖4可知,自2000年以來,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城鄉(xiāng)間標準差逐年增大,從2000年的41.75增加到2010年的220.12,翻了超過五番;而初中生生均教育經費城鄉(xiāng)間標準差變化趨勢更加明顯,除了2000年到2001年有所下降,隨后從2001年的570.30上升到2010年的1809.29,其中雖然從2005年到2007年有所下降,但是2007年之后又以較大的幅度上升。由此可見我國城鄉(xiāng)間基礎教育均等化水平差異很大,而且有不斷增大的趨勢。

      同時,通過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城鄉(xiāng)間標準差與初中生生均教育經費城鄉(xiāng)間標準差的比較來看,初中生的標準差要遠遠高于小學生的,說明在基礎教育中,初中生的城鄉(xiāng)均等化水平差異要比小學生的大很多。

      本文利用統(tǒng)計數(shù)據,對農村內部和城市內部的教育均等化水平也做了分析,從圖5可以看出,農村和城市的小學生、初中生生均教育經費變異系數(shù)差異不是很大,基本上都集中在0.60到0.80之間,說明農村和城市內部的教育均等化水平較高,但這并不能說明現(xiàn)在的農村和城市教育均等化已經達到了合理的范圍,因為可能是由于農村或者城市生均教育投入普遍較低所造成的。此外,農村初中生生均教育經費變異系數(shù)經歷了先降低后增長的趨勢,而農村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變異系數(shù)、城市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變異系數(shù)以及城市初中生生均教育經費變異系數(shù)在2000年到2010年11年間總體呈現(xiàn)先增長后降低的趨勢,而且基本以2004年、2005年兩年為轉折點,說明我國的教育均等化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四)教育經費投入結構不合理

      我國通常將教育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級結構,其中初等教育主要指小學生教育;中等教育指初中教育及各種??平逃桓叩冉逃ū究蒲芯可逃耙陨?。本文出于數(shù)據的可得性,以及考慮教育作為公共產品的屬性,中等教育只包括初中教育。

      根據發(fā)達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在不同階段對各級教育的投入比例的變化規(guī)律,初等教育的財政投入比例要高于中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財政投入比例最少。同時,由于教育的外部性隨著教育級別的上升而不斷遞減,所以越是基礎的教育越應該由國家來提供,所以從這方面分析,國家對初等教育的投入也應該是最多的。

      但是,由表2可知,自2000年以來,我國中等教育的財政支出要高于初等教育的財政支出,高等教育財政支出占比相對其他兩級的財政支出最少,但比例也在20%以上,且逐年上升,到2010年已經達到26.77%,比例超過25%;而初等教育從2000年的39.34%下降到2010年的34.85%,在2007年達到最低值,只占財政教育支出的32.92%;中等教育支出占比最大,基本保持在39.00%左右。

      不論教育的外部性隨著教育級別的提高而遞減這一規(guī)律,就各級教育的在校生人數(shù)來看,初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數(shù)比例超過60.00%,遠遠高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shù)占比,從公平性的角度考慮,也應該是初等教育財政投入最多。所以當前我國三級教育財政投入結構嚴重失調,既不符合教育本身的屬性特征,也不符合我國的國情。

      結論及對策建議

      (一)結論

      一是我國教育均等化水平總體較低,尤其是區(qū)域內教育均等化程度低;自教育均等化政策提出以來,我國教育均等化水平有所提高,且這種提高主要源于區(qū)域內教育均等化水平的提高。

      二是我國東、中、西部教育均等化水平差異較大。主要表現(xiàn)在東部地區(qū)教育均等化程度遠遠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區(qū),中部地區(qū)教育均等化程度最高。但是2000年以來,由于教育均等化政策的實施,東部地區(qū)教育均等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西部和中部教育均等化沒有得到大的改善。

      三是我國農村和城市基礎教育均等化水平差異較大,并且差異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其中基礎教育中初中教育均等化的城鄉(xiāng)差異要遠遠高于小學教育均等化的差異。此外,農村和城市內部的基礎教育均等化水平基本相當,且隨著教育均等化政策的實施,內部均等化水平有上升趨勢。

      四是我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三級教育財政資金投入不合理。表現(xiàn)為財政對三級教育的資金投入結構與各級教育的性質不相符,同時我國三級教育在校生人數(shù)表現(xiàn)為初等教育在校生人數(shù)大于中等教育在校生人數(shù)大于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shù),從公平性考慮,財政資金投入并不配比。即便是教育均等化政策自2005年以來努力推行,不合理的局面依然沒有任何改觀。

      (二)對策建議

      一是加大中央財政對東、中、西部教育資金的協(xié)調投入,尤其是中西部地區(qū);東部地區(qū)由于市場機制比較健全、信息流通較快,所以東部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應該轉向各地區(qū)自主籌資和民間投資為主、財政教育投入為輔的模式;而中西部地區(qū)則要以財政支出為主,其他投資為輔。

      二是建立教育對口支援政策,既包括東部地區(qū)對中西部地區(qū)的對口支援,尤其是對中西部邊遠山區(qū)和邊境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教育支援;也包括各區(qū)域內部教育發(fā)達地區(qū)對教育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對口支援,構建地區(qū)間的教育財政資金轉移支付機制。

      三是加大對農村教育的財政投入,尤其是農村基礎教育,要全面徹底普及九年義務免費教育,在貫徹該政策的過程中,為防止地方教育機構以其他形式收取學雜費、提高學生接受教育成本的現(xiàn)象,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應設置監(jiān)督機構,對各地方義務免費教育尤其是偏遠農村地區(qū)的義務教育執(zhí)行情況進行檢查和監(jiān)督。

      四是優(yōu)化我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三級教育財政投入結構。財政教育資金應該主要投入到初等教育,其次是中等教育,最后才是高等教育,在中等教育的職業(yè)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要鼓勵集團、民間私人資本等多種形式的教育投入,鼓勵校企合作等多樣化辦學形式。

      參考文獻:

      1.安體富,任強.公共服務均等化:理論、問題與對策[J].財貿經濟,2007(8)

      2.王瑩.基礎教育服務均等化:基于度量的實證考察[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9(1)

      3.譚建立.論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范圍[J].中國國情國力,2013(1)

      4.王葉春,楊樹琪.實現(xiàn)教育均等化的評價指標選擇分析—基于西部省市數(shù)據實證檢驗[J].經濟研究導刊,2011(7)

      5.盧洪友,祁毓.中國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研究報告[J].學習與實踐,2013(2)

      6.管永昊,賀伊琦.資源流動視角的教育均等化問題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3(1)endprint

      由圖4可知,自2000年以來,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城鄉(xiāng)間標準差逐年增大,從2000年的41.75增加到2010年的220.12,翻了超過五番;而初中生生均教育經費城鄉(xiāng)間標準差變化趨勢更加明顯,除了2000年到2001年有所下降,隨后從2001年的570.30上升到2010年的1809.29,其中雖然從2005年到2007年有所下降,但是2007年之后又以較大的幅度上升。由此可見我國城鄉(xiāng)間基礎教育均等化水平差異很大,而且有不斷增大的趨勢。

      同時,通過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城鄉(xiāng)間標準差與初中生生均教育經費城鄉(xiāng)間標準差的比較來看,初中生的標準差要遠遠高于小學生的,說明在基礎教育中,初中生的城鄉(xiāng)均等化水平差異要比小學生的大很多。

      本文利用統(tǒng)計數(shù)據,對農村內部和城市內部的教育均等化水平也做了分析,從圖5可以看出,農村和城市的小學生、初中生生均教育經費變異系數(shù)差異不是很大,基本上都集中在0.60到0.80之間,說明農村和城市內部的教育均等化水平較高,但這并不能說明現(xiàn)在的農村和城市教育均等化已經達到了合理的范圍,因為可能是由于農村或者城市生均教育投入普遍較低所造成的。此外,農村初中生生均教育經費變異系數(shù)經歷了先降低后增長的趨勢,而農村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變異系數(shù)、城市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變異系數(shù)以及城市初中生生均教育經費變異系數(shù)在2000年到2010年11年間總體呈現(xiàn)先增長后降低的趨勢,而且基本以2004年、2005年兩年為轉折點,說明我國的教育均等化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四)教育經費投入結構不合理

      我國通常將教育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級結構,其中初等教育主要指小學生教育;中等教育指初中教育及各種??平逃?;高等教育包括本科研究生教育及以上。本文出于數(shù)據的可得性,以及考慮教育作為公共產品的屬性,中等教育只包括初中教育。

      根據發(fā)達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在不同階段對各級教育的投入比例的變化規(guī)律,初等教育的財政投入比例要高于中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財政投入比例最少。同時,由于教育的外部性隨著教育級別的上升而不斷遞減,所以越是基礎的教育越應該由國家來提供,所以從這方面分析,國家對初等教育的投入也應該是最多的。

      但是,由表2可知,自2000年以來,我國中等教育的財政支出要高于初等教育的財政支出,高等教育財政支出占比相對其他兩級的財政支出最少,但比例也在20%以上,且逐年上升,到2010年已經達到26.77%,比例超過25%;而初等教育從2000年的39.34%下降到2010年的34.85%,在2007年達到最低值,只占財政教育支出的32.92%;中等教育支出占比最大,基本保持在39.00%左右。

      不論教育的外部性隨著教育級別的提高而遞減這一規(guī)律,就各級教育的在校生人數(shù)來看,初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數(shù)比例超過60.00%,遠遠高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shù)占比,從公平性的角度考慮,也應該是初等教育財政投入最多。所以當前我國三級教育財政投入結構嚴重失調,既不符合教育本身的屬性特征,也不符合我國的國情。

      結論及對策建議

      (一)結論

      一是我國教育均等化水平總體較低,尤其是區(qū)域內教育均等化程度低;自教育均等化政策提出以來,我國教育均等化水平有所提高,且這種提高主要源于區(qū)域內教育均等化水平的提高。

      二是我國東、中、西部教育均等化水平差異較大。主要表現(xiàn)在東部地區(qū)教育均等化程度遠遠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區(qū),中部地區(qū)教育均等化程度最高。但是2000年以來,由于教育均等化政策的實施,東部地區(qū)教育均等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西部和中部教育均等化沒有得到大的改善。

      三是我國農村和城市基礎教育均等化水平差異較大,并且差異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其中基礎教育中初中教育均等化的城鄉(xiāng)差異要遠遠高于小學教育均等化的差異。此外,農村和城市內部的基礎教育均等化水平基本相當,且隨著教育均等化政策的實施,內部均等化水平有上升趨勢。

      四是我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三級教育財政資金投入不合理。表現(xiàn)為財政對三級教育的資金投入結構與各級教育的性質不相符,同時我國三級教育在校生人數(shù)表現(xiàn)為初等教育在校生人數(shù)大于中等教育在校生人數(shù)大于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shù),從公平性考慮,財政資金投入并不配比。即便是教育均等化政策自2005年以來努力推行,不合理的局面依然沒有任何改觀。

      (二)對策建議

      一是加大中央財政對東、中、西部教育資金的協(xié)調投入,尤其是中西部地區(qū);東部地區(qū)由于市場機制比較健全、信息流通較快,所以東部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應該轉向各地區(qū)自主籌資和民間投資為主、財政教育投入為輔的模式;而中西部地區(qū)則要以財政支出為主,其他投資為輔。

      二是建立教育對口支援政策,既包括東部地區(qū)對中西部地區(qū)的對口支援,尤其是對中西部邊遠山區(qū)和邊境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教育支援;也包括各區(qū)域內部教育發(fā)達地區(qū)對教育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對口支援,構建地區(qū)間的教育財政資金轉移支付機制。

      三是加大對農村教育的財政投入,尤其是農村基礎教育,要全面徹底普及九年義務免費教育,在貫徹該政策的過程中,為防止地方教育機構以其他形式收取學雜費、提高學生接受教育成本的現(xiàn)象,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應設置監(jiān)督機構,對各地方義務免費教育尤其是偏遠農村地區(qū)的義務教育執(zhí)行情況進行檢查和監(jiān)督。

      四是優(yōu)化我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三級教育財政投入結構。財政教育資金應該主要投入到初等教育,其次是中等教育,最后才是高等教育,在中等教育的職業(yè)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要鼓勵集團、民間私人資本等多種形式的教育投入,鼓勵校企合作等多樣化辦學形式。

      參考文獻:

      1.安體富,任強.公共服務均等化:理論、問題與對策[J].財貿經濟,2007(8)

      2.王瑩.基礎教育服務均等化:基于度量的實證考察[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9(1)

      3.譚建立.論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范圍[J].中國國情國力,2013(1)

      4.王葉春,楊樹琪.實現(xiàn)教育均等化的評價指標選擇分析—基于西部省市數(shù)據實證檢驗[J].經濟研究導刊,2011(7)

      5.盧洪友,祁毓.中國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研究報告[J].學習與實踐,2013(2)

      6.管永昊,賀伊琦.資源流動視角的教育均等化問題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3(1)endprint

      猜你喜歡
      財政支出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嚴格落實2020年省級財政支出預算管控清單的通知
      眉山市財政支出與公共服務供給實證研究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建立2020年財政支出預算管控清單的通知
      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及比重
      2016年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財政支出完成預算情況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
      各級政府財政支出凈額
      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及比重
      2015年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財政支出完成預算情況
      氣象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初探
      太仆寺旗| 都安| 定日县| 衡阳市| 天津市| 福清市| 宾川县| 永靖县| 五台县| 和田市| 武鸣县| 疏勒县| 叶城县| 湘潭市| 徐水县| 尉犁县| 满城县| 通江县| 夏津县| 和政县| 宁武县| 绩溪县| 民和| 德江县| 新余市| 商河县| 象州县| 洪湖市| 浙江省| 腾冲县| 武清区| 民乐县| 巩义市| 关岭| 安福县| 吴旗县| 馆陶县| 建始县| 云阳县| 山东省| 丽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