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請問你是林青霞嗎?我是《星報》記者汪曼玲,可以跟你聊一聊嗎?”
高中剛畢業(yè),生性害羞又不善言辭的我,正不知所措,想找個理由掛電話,對方已經(jīng)跟我聊上了。你一言,我一語,不知不覺說了好長一段時間。不記得在電話里跟她說了些什么,感覺很輕松、很自在、很高興。
那是1973年的夏天,第一次離開家門,第一次坐飛機由臺灣來香港,宣傳我的第一部電影《窗外》。這通電話也是我生平接到的第一通記者電話,卻像是兩個朋友在聊天。阿汪就是有這個本事。
到港的第二天,我們被安排到虎豹別墅拍照,一大堆男記者群中夾著兩位年輕漂亮的女記者,一位叫李小珍,另一位就是汪曼玲,她們的年齡比我大不了多少,汪曼玲小小的個兒,兩只水汪汪的大眼睛,可愛又美麗。那些粗黑高大的男記者們常常拿她們開玩笑,吃她們豆腐,她小圓臉上浮現(xiàn)小酒渦,一點兒也不介意。因為有前一晚的交談,見了她特別有親切感。
《窗外》在香港的票房紀(jì)錄是65萬元港幣,是相當(dāng)賣座的臺灣文藝愛情片,我也因此一夜成名。
回到臺灣拍了劉家昌導(dǎo)演的《云飄飄》,票房新臺幣400萬,也破了票房紀(jì)錄,從此我就忙得不可開交,也不記得什么香港女記者了。
1978年,港臺組織一個團體到泰國義演,那一次聲勢浩大,有成龍、徐楓、秦漢、秦祥林、林伊娃。汪曼玲是隨團記者,一路上說說笑笑很是開心。
回到臺灣又繼續(xù)我昏天黑地的拍戲生涯,那時候臺灣電影圈黑社會當(dāng)?shù)馈?984年導(dǎo)演林嶺東找我來港拍《君子好逑》,我就乘機接拍香港電影。從此就結(jié)束了臺灣的電影事業(yè)。
《東方不敗》上演以后,我的片酬很高,片約不斷。一心想愛惜羽毛,選好戲接。她比較識實務(wù),她說以我38歲高齡,賺多少是多少,賺夠了就可以上岸。于是我聽她勸告,那年就賺進了數(shù)千萬上岸金。
那兩年非常辛苦,部部都是古裝武俠片,戴假發(fā),拉高眉眼,穿上一層層的古裝戲服,打打殺殺,夏天熱得要命,冬天冷得要死。她幫我接戲、推戲、排期,兩人忙得不亦樂乎,最后終于上岸了。我們倆的緣分也上了岸。
14年沒跟她坐在一起,再次見到她,她愈加沉穩(wěn)干練了。
在《明報周刊》的汪曼玲訪談錄,看到許多她訪問的人物,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凸顯出自己的個性,很喜歡看她寫劉曉慶,相信也只有她有這本事,讓劉說出自己出入監(jiān)獄的心理過程,以及在人生中大起大跌的感想,和在監(jiān)獄里悟出的道理。她寫出了劉家昌的隨性、任性和蠻不在乎。劉家昌也沒把她當(dāng)外人看。她在凌波、金漢互道長短的言談間,寫出她們鶼鰈情深的一面,她也道出沈殿霞和女兒鄭欣宜動人的母女情。
她謙虛地說:“我只不過是把他們所說的話寫出來罷了?!蔽蚁胨囟ㄊ前颜勗拑?nèi)容先消化了之后再組織起來呈獻給讀者,文章平實易讀。
讀者仿佛是在分享朋友的生活點滴,和對人生的體驗。能做到這點也是多年來記者生涯所累積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