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輝英
新生兒從出生時便具有感受疼痛的能力,但由于他們沒有表達能力,以往的研究經(jīng)常會忽略對新生兒疼痛的干預。疼痛會給新生兒帶來大量的遠期及近期的危害[1],這應當引起廣大臨床醫(yī)護工作者的高度重視。當前新生兒疼痛研究多集中于早產(chǎn)兒的護理,對于足月兒護理過程的重視相對不足[2]。袋鼠式護理(KMC),指的是在新生兒出生的早期與產(chǎn)婦直接進行持續(xù)的肌膚接觸,同時給以純母乳喂養(yǎng)以及出院之后繼續(xù)隨訪等一系列工作模式[3,4],此方案可以有效改善母嬰關系,并且可以有效維持新生兒的各項生命指標的穩(wěn)定。本研究中,我們對60例新生兒采用袋鼠式護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現(xiàn)將方法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出生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足月新生兒120例。納入標準:新生兒肺炎、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新生兒黃疽等,將其隨機等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男31例,女29例;自然分娩41例,剖宮產(chǎn)19例;平均胎齡258.7 d;出生時間4~9 d,平均6.8 d;體重(2.5 ±0.6)kg。干預組男37例,女23例;自然分娩44例,剖宮產(chǎn)16例;平均胎齡259.3 d;出生時間5~9 d,平均 6.9 d;體重(2.5 ±0.5)kg。兩組新生兒在身體素質(zhì)、體重、性別、胎齡、日齡、孕周、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的護理方案,護理環(huán)境與干預組一致,進食1 h之后新生兒取仰臥位置于保溫箱之中,15min后對其采取足跟采血操作。
1.2.2 干預組 采用袋鼠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2.1 前期準備 實行致疼操作前半小時,由經(jīng)專業(yè)培訓的醫(yī)護人員協(xié)助新生兒的母親做好實施袋鼠式護理前期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環(huán)境的準備,維持室內(nèi)溫度的恒定,以避免新生兒體溫的流失;用床簾單獨隔離出一空間,以防母親身體隱私的暴露;將床頭的高度調(diào)至50°左右,以保證新生兒與母親保持舒適的體位;準備好保暖使用的毛毯為新生兒做好保暖,盡量保持新生兒母親心情愉悅,并指導其做好持續(xù)的袋鼠式護理;保持環(huán)境安靜、干爽、清潔。
1.2.2.2 母嬰肌膚接觸 母親解開衣服靠在事前調(diào)整好的床上,由醫(yī)護人員把只穿著紙尿褲的新生兒抱起,讓新生兒面部朝上貼在母親裸露的胸前,兩人的皮膚直接接觸。新生兒盡量保持裸體,若室溫過低可穿薄棉衫。醫(yī)護人員協(xié)助母親做好保護工作,以免發(fā)生意外事件。
1.2.2.3 母嬰情感交流 護理人員指導母親與新生兒之間進行情感交流,例如采取輕柔撫摸新生兒額頭、清唱兒歌等方式,以及鼓勵母嬰之間眼神的交流。
1.2.2.4 由護士為新生兒進行足跟采血操作,在操作結(jié)束前后持續(xù)實施袋鼠式護理方案。
1.3 評價指標
1.3.1 疼痛程度評分 運用新生兒疼痛評估量表(NIPS)進行致疼操作后新生兒的疼痛狀況評分[5]。該量表主要包括新生兒的呼吸、面部表情、覺醒狀態(tài)、下肢動作、哭鬧及上肢動作等6個指標,每項的分值為0~6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評分由兩名經(jīng)過專業(yè)培訓的護士同時評價,然后取平均值記錄。
1.3.2 生理指標 監(jiān)測致痛操作時新生兒的呼吸頻率、心率、血氧飽和度[6]。在操作中采用心電監(jiān)護儀觀察新生兒的生理指標。
1.3.3 哭鬧時間 比較兩組足月新生兒在致痛性操作期首次出現(xiàn)哭鬧的平均時間。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或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新生兒致痛操作后疼痛平均評分比較(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致痛操作后疼痛平均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新生兒致痛操作后疼痛平均評分比較(分,±s)
評分干預組組別 例數(shù) NIPS 60 2.21 ±0.81對照組 60 3.54 ±1.30 t'值<0.05 6.726 P值
2.2 兩組新生兒致痛操作時生理指標比較(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致痛操作時生理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新生兒致痛操作時生理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次/min)心率(次/min)60 95.93 ±2.29 39.74 ±4.81 143.87 ±5.93對照組 60 93.84 ±2.31 47.51 ±4.88 147.42 ±6.05 t值干預組<0.001 <0.001 <0.001 4.9771 8.7837 3.2459 P值
2.3 兩組新生兒致痛操作時哭鬧時間比較(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致痛操作時哭鬧時間比較(s,±s)
表3 兩組新生兒致痛操作時哭鬧時間比較(s,±s)
組別 例數(shù) 哭鬧時間對照組60 52.13 ±18.72干預組 60 43.41 ±17.93 t值0.0103 2.6057 P值
疼痛是一種內(nèi)心不愉快的表現(xiàn),反復的疼痛刺激可以對新生兒心理和生理的發(fā)育造成許多不良的影響,其中生理的反應主要表現(xiàn)是血氧飽和度下降、心率與呼吸加快,因新生兒無言語交流能力往往會使我們對其疼痛的理解加大難度,甚至忽視其疼痛體驗[7,8]。因上述原因,醫(yī)護人員需要對新生兒進行人性化的護理,以緩解新生兒的疼痛程度。對新生兒疼痛程度評估我們可以以從其哭鬧時間、肢體動作、生理指標的穩(wěn)定性等維度進行觀測[9,10]。袋鼠式護理是由新生兒的母親或者父親以類似于袋鼠等有袋的動物照顧幼兒的方式進行護理[11],將新生兒緊貼在父母的胸口,然后對其進行交流和撫慰,為其提供所需要的安全感和溫暖,為新生兒提供一種合理的緩沖,達到減緩外界的感知刺激對他們的影響效果。
本研究結(jié)果提示,袋鼠式護理對緩解足月新生兒疼痛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表1顯示干預組新生兒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袋鼠式護理模式能夠給新生兒一種撫慰的效果,這可能是通過母嬰皮膚接觸引起傳入纖維興奮新生兒的大腦邊緣系統(tǒng)進而產(chǎn)生愉悅的感覺。這種愉悅的感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疼痛的傳導,以達到減輕疼痛的效果。表2結(jié)果顯示在進行致痛性操作后干預組新生兒的心率和呼吸頻率低于對照組,血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3提示干預組新生兒的哭鬧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這些結(jié)果均可以表明袋鼠式護理方案可以給新生兒一種安全感和信賴感,這對維持新生兒心率、呼吸頻率、動脈血氧飽和度等生理指標的穩(wěn)定性有重要的作用,同時減少哭鬧時間不僅有利于保持室內(nèi)的安靜同時對醫(yī)護人員的工作也會提供極大的方便。
袋鼠式護理方案作為母親的本能反應,是一種人性化和科學化的足月新生兒疼痛控制的方法,通過簡便易行的方法可以有效緩解新生兒致痛性操作時的疼痛程度,幾乎無不良反應,有效、安全、性價比高。綜上所述,袋鼠式護理在足月新生兒疼痛干預中具有良好的臨床價值與意義,作為一種優(yōu)質(zhì)的護理方法值得廣大醫(yī)護人員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1]Franck LS,Oulton K,Bruce E.Parental involvement in neonatal pain management:an empirical and conceptual update[J].J Nurs Scholarsh,2012,44(1):45-54.
[2]宗小敏.袋鼠式護理對足月新生兒疼痛的護理效果[J].華西醫(yī)學,2013,28(2):282-284.
[3]龍月香,譚桂香.袋鼠式護理對緩解足月新生兒操作性疼痛的探討[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1,13(16):318-319.
[4]劉紅霞,郜玉珍,欒志燕,等.國外新生兒疼痛評估常用工具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7,21(1A):13-16.
[5]包蓓蕾,陳 云.袋鼠式護理對早產(chǎn)兒生理指標穩(wěn)定性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3):39-40.
[6]高海霞,陳京立,高洪蓮,等.袋鼠式護理對足月新生兒疼痛干預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8):47-49.
[7]余章斌,韓樹萍,徐業(yè)芹,等.早產(chǎn)兒袋鼠式護理的臨床效果和母親滿意度的Meta分析[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08,8(4):277-283.
[8]Mazars N,Milési C,Carbajal R,et al.Implementation of a neonatal pain management module in the computerized physician order entry system[J].Ann Intensive Care,2012,2(1):38.
[9]Ozawa M,Yokoo K.Pain management of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Japan[J].Acta Paediatr,2013,102(4):366-372.
[10]Skene C.Parental involvement in neonatal pain management:reflecting on the researcher-practitioner role[J].Nurse Res,2012,19(4):27-30.
[11]Harrison D,Yamada J,Stevens B.Strategi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neonatal and infant pain[J].Curr Pain Headache Rep,2010,14(2):11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