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斌 覃佳成 何茂師 蒙息枝
吳大斌副主任醫(yī)師治療脾胃疾病經驗賞析
吳大斌 覃佳成 何茂師 蒙息枝
目的總結吳大斌副主任醫(yī)師治療脾胃疾病經驗。方法通過吳大斌副主任醫(yī)師診治脾胃疾病醫(yī)案的分析,總結吳大斌副主任醫(yī)師脾胃疾病論治的特色。結果吳大斌副主任醫(yī)師治療脾胃疾病,非常重視調理脾胃升降氣血陰陽,認為調氣血就是調脾胃,并選擇適合的經典名方藥治療。結論吳大斌副主任醫(yī)師對治療脾胃疾病的治療,善于從整體調節(jié)著手,重視脾胃升降氣血陰陽調理,臨床遣方用藥,屢獲奇效。
吳大斌;脾胃疾??;經驗;調理
吳大斌副主任醫(yī)師為第一批廣西中(壯瑤)醫(yī)優(yōu)秀臨床人才,在臨床與教學領域工作二十年,臨床經驗比較豐富,理論造詣也很高,對于中醫(yī)內科的疑難雜癥非常擅長,對消化和呼吸方面的疾病治療,有獨到的見解,發(fā)生在食道、脾胃、腸道的功能障礙是臨床的多發(fā)疾病。現(xiàn)將吳大斌副主任醫(yī)師在脾胃疾病臨證中的治療經驗做一介紹。
對本病的病因病機,認為病因復雜,既有飲食不節(jié),生活無規(guī)律,饑飽失常,恣食肥甘厚膩,易致脾胃功能失常,如《素問?痹論》所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皟葌⑽?,百病由生”[1]。又有外感六淫,尤以濕困脾胃多見,如吳鞠通《溫病條辨》曰:“脾主濕土之質,為受濕之區(qū),故中焦?jié)褡C最多”。更有七情所傷,憂思郁怒易致氣機郁滯,《素問?舉痛論篇》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秲冉洝吩唬骸吧党鋈耄瑹o器不有”。脾主運化水谷,胃主受納腐熟,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一納一化,一升一降,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分布。李東垣《脾胃論》主張脾胃為元氣之本,《濟陰綱目》曰:血生化于脾。吳大斌副主任醫(yī)師認為升多者病在胃,降多者病在脾。
吳大斌副主任醫(yī)師認為氣機相宜,人體臟腑才能發(fā)揮正常的生理功能;氣機升降失常則雜病叢生。升多者病在胃,胃病則失于和降;降多者病在脾,脾病則失于健運。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2],故對脾胃病的治療要重視調理脾胃升降氣血陰陽,認為調氣血就是調脾胃。
升多者病在胃,臨證可見脘腹脹痛、納差、反酸、噯氣嘔吐、大便秘結,治療用藥當選降、潤藥物,諸如石斛、麥冬、沙參、百合、太子參;降多者病在脾,臨床癥見乏力、消瘦、痞滿食少、大便溏爛,治宜用升、燥藥物,如黨參、茯苓、蒼術、葛根、黃芪、砂仁、白蔻仁。吳大斌副主任醫(yī)師臨床常用辛開苦降之半夏瀉心湯、升降同用的四逆散、辛開苦泄之左金丸等方劑;同時強調臨證選藥少用滋膩壅滯、大苦大溫破氣之藥,多用芳香化氣助運之品,諸如佩蘭、綠萼梅、藿香。調氣時補氣當選益氣升運之品如黨參、黃芪等,每每臨床遇見不同見證,當靈活應用或補中有通、補行兼施;行氣宜選用行氣和中、疏肝理氣之品如佛手、香櫞等。調理血分當分養(yǎng)血、活血不同,分別選用相應之品,如養(yǎng)血宜用當歸、白芍等,活血則用川芎、三七、劉寄奴、莪術、土鱉蟲;臨床宜注意氣血同調,或健脾益氣養(yǎng)血、或健脾益氣養(yǎng)血、或疏肝理氣養(yǎng)血、或疏肝理氣活血,做到知常達變,圓機活法。
4.1 病例1 楊某,男,52歲,2011年4月9日因“胃脘嘈雜、隱隱作痛半年”來診。3個月前在縣人民醫(yī)院行電子胃鏡診斷為胃角潰瘍,潰瘍面積1.1cm×1.3cm。經西藥治療2個月效果不明顯,遂我院診治。癥見:胃脘嘈雜、隱痛反復發(fā)作,反酸,噯氣,納食可,氣短乏力,消瘦,大便溏,面色少華,舌質淡紅,苔薄白潤滑,邊有齒印,脈沉緩。診斷為嘈雜癥,證屬脾虛氣弱型。脾氣虛弱,不榮則痛;濕蘊日久,釀酸傷胃,化瘍成疾。治宜健脾益氣,燥濕制酸療瘍。處方:生黃芪40g,白芍30g,桂枝10g,柴胡10g,白術10g,黨參10g,生甘草10g,黃連9g,吳茱萸5g,海螵蛸12g。7劑后,癥狀明顯緩解,嘈雜、隱痛基本消失,守方生黃芪30 g、白芍20 g,再服14劑,體重有增加,面色好轉。生黃芪改為炙黃芪,加白及10g,再服1個月。復查胃鏡,潰瘍愈合。1年后隨訪,未見復發(fā)。
從舌脈、證候分析,本病例病變在胃,而病本主要責之于脾。投之黃芪、白術、柴胡、黨參、桂枝等益氣健脾升陽之品治其本;左金丸辛開苦降,升降氣機;海螵蛸、生甘草制酸療瘍。獲效后,改用炙黃芪以緩緩健運脾氣,加白及顧護胃氣,鞏固療效,防潰瘍復發(fā)。
4.2 病例2 梁某,女,30歲,2011年5月19日就診,起因是胃脘刺痛、食欲減退,檢查結果是多發(fā)性胃息肉,建議吃藥,癥狀:胃脘刺痛,飯后加重,消瘦,口干舌微紅有瘀斑,脈細澀,癥狀屬胃絡不和,血瘀邪結,陰津被傷,不通則痛。治宜養(yǎng)陰和胃,行消散結。處方:丹參20g,連翹20g,百合20g,夏枯草30g,鱉甲(先煎)30g,山楂15g,雞內金15g,茯苓15g,石斛10g,天花粉10g,黃藥子10g,劉寄奴10g,馬鞭草10g,莪術10g,穿山甲10g,焦大黃10g。服4劑,諸癥平和,自覺胃中稍舒。原方加鴉膽子10g,服7劑,胃脘痛始減,舌脈未見明顯改善。原方去黃藥子,守方再服 14劑。后又服1個月,臨床諸癥消除。經胃鏡復查,胃息肉消失。
本病例病機為胃絡失和,血型不暢,瘀結成疾。藥用百合、石斛、天花粉、茯苓養(yǎng)胃益陰,丹參、鱉甲、山楂、雞內金、劉寄奴、馬鞭草、莪術、穿山甲化瘀消結,夏枯草、連翹、黃藥子清解散結,焦大黃通降胃氣。諸藥合用,養(yǎng)胃消結,扶正祛邪之功,復加鴉膽子,以期增強化除胃中息肉功效。因為黃藥子有小毒,不宜久服,故去之。
[1] 李東垣,文魁,丁國華.脾胃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33.
[2] 葉天士,蘇禮.臨證指南醫(yī)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 181.
R249
A
1673-5846(2014)02-0249-02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中醫(yī)醫(yī)院,廣西柳州 545300
吳大斌(1968.10-),男,侗族,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人,副主任中醫(yī)師,大學本科,學士學位,研究方向:中醫(yī)藥治療內科疾病的臨床研究及亞健康狀態(tài)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