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死亡委婉語中的隱喻

      2014-02-03 05:12:01張霞
      文教資料 2014年29期
      關(guān)鍵詞:隱喻人生生命

      張霞

      (南京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97)

      死亡委婉語中的隱喻

      張霞

      (南京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97)

      概念隱喻認(rèn)為,人類的語言是隱喻性的,隱喻無所不在。人們傾向于用隱喻的手法來表征抽象的概念因?yàn)槿祟惖母拍钕到y(tǒng)是隱喻性的,語言的隱喻表述與隱喻概念是有規(guī)律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我們試圖用隱喻的思維來理解和分析漢語死亡委婉語,探究這些漢民族死亡委婉語中的隱喻。

      死亡 委婉語 隱喻

      一、隱喻

      對隱喻的探索與研究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一直以來,哲學(xué)家和語言學(xué)家都把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手段來進(jìn)行研究。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人們就開始從修辭的角度研究隱喻。近些年,隱喻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修辭領(lǐng)域,它已經(jīng)從修辭學(xué)擴(kuò)展到語言學(xué)和認(rèn)知心理學(xué),又從語言學(xué)進(jìn)一步延伸到語義學(xué)和語用學(xué)。1980年,美國芝加哥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萊考夫和約翰遜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對隱喻研究產(chǎn)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此前,從亞里士多德《詩學(xué)》及《修辭學(xué)》直到近年來的語言哲學(xué)及語用學(xué),兩千多年來的隱喻研究始終保持著一種“共識”,即將隱喻當(dāng)成一種純粹的語言現(xiàn)象,當(dāng)成一種字面上的變異,當(dāng)成只有詩人或者演說家可以掌握的語言技巧。與傳統(tǒng)的隱喻理論不同,萊考夫和約翰遜的隱喻理論則認(rèn)為,隱喻在本質(zhì)上是概念性的,它不僅僅是一種語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人類思維和行為的方式。隱喻作為認(rèn)知語言學(xué)的焦點(diǎn)和重點(diǎn),是揭示和解釋人類認(rèn)知的一種重要工具。

      二、委婉語

      委婉語是指用一種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禮的、聽起來不刺耳的詞來代替令人不快的、粗魯無禮的、聽起來刺耳的詞語。我們在對話中遵循著禮貌原則,希望談話雙方的心情保持愉快,避免尷尬或產(chǎn)生不好的聯(lián)想,但是,有些事情又是我們所無法回避的。例如死亡。死亡作為一種自然規(guī)律,不可避免,但又讓人充滿悲傷,面對這一話題,我們常常選擇使用委婉語。

      “死”最早見于甲骨文中。許慎《說文解字》中釋為:“澌也,人所離也。從歺從人。凡死之屬皆從死。古文死如此。息姊切[注],亦古文死?!倍斡癫米ⅲ骸靶误w與魂魄相離,故其字從歺人。”“死”意味著生命的消亡,而生命的結(jié)束,尤其是人生命的結(jié)束,通常在人們的哲學(xué)理念中是被看作為最令人悲哀痛苦的事,因此,人們在交際中都盡可能避免使用這個詞?!八馈背闪藵h語眾多忌語中覆蓋面最大的忌諱之首。為避諱“死”,人們創(chuàng)造和選擇了許多替代性詞語來頂替“死”的概念義。漢語中“死亡”委婉語數(shù)量很多。王力先生在 《漢語史稿》中談及委婉語時(shí)曾說過,“‘死’的別名為最多”。清人梁章鉅在《浪跡叢談》卷九《人死別稱》條就列舉19個“死”的別名。龔延明《古代“死”的別名》一文中列舉了67個。呂友仁、馮好杰在《古代“死”的別名補(bǔ)遺》中又增補(bǔ)186個。在洪成玉編著的《謙詞敬詞婉詞辭典》中,僅古漢語中“死”的代稱詞就有490多個,在這些“死”的別名中有很多都是死亡委婉語。而這些所涉及的還僅限于古代漢語中的死亡委婉語。

      萊考夫和約翰遜已經(jīng)指出:隱喻通常是從一個比較熟悉的、較易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個不太熟悉的、較難理解的目標(biāo)域。他們進(jìn)一步說明隱喻的本質(zhì)即是以一種事物去理解和體驗(yàn)另一種事物。這里所謂的“一種事情”即始源域;“另一種事物”即目標(biāo)域。作為始源域的事物是隱喻的認(rèn)知基礎(chǔ),通常是為人們所熟悉的有形的、具體的東西;而作為目標(biāo)域的往往是人們感到陌生的、抽象的東西。

      三、漢英死亡委婉語中共同的隱喻表達(dá)

      在漢文化中,關(guān)于死亡的委婉語中包含著眾多的隱喻,這些隱喻既包含各民族共同性,當(dāng)然也不乏漢民族所獨(dú)有的特性。同英語進(jìn)行比較,漢英死亡委婉語中共同的隱喻表達(dá)有:

      (1)LIFE IS A JOURNER,DEATH IS THE END OF THE JOURNER.(人生就是一場旅行,死亡是這場旅行的終點(diǎn)/結(jié)束)

      在這一隱喻中,始源域是旅行,目標(biāo)域是人生。一次旅行有開始、中間、結(jié)束,正如人生有出生、活著、死亡一樣,那死亡就是人生之旅的結(jié)束。例:

      出生是最明確的一場旅行。死亡難道不是另一場出發(fā)。(三毛《歲月》)

      (2)DEATH IS DEPARTURE.(死亡是離別)

      這一概念隱喻在漢語中最為常見,漢民族把死亡看作“離”,“離”是以現(xiàn)世為參照物的,人死就是離開現(xiàn)世的一切。我們常用的成語“生離死別”,就是將死亡理解為一種特殊的告別形式。某人去世了,我們常常說“走了、離開了永別了、過去了”等等。

      (3)DEATH IS GOING TO THE FINAL DESTINATION.(死亡是最終的目的地)

      這一概念隱喻其實(shí)是概念隱喻LIFE IS JOURNER的進(jìn)一步延伸。例:

      2006年12月30日,薩達(dá)姆被執(zhí)行絞刑,生命走到盡頭。(新浪新聞)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shí)眼閉了。(曹雪芹《紅樓夢》)

      (4)PEOPLE ARE PLANTS,HUMAN DEATH IS THE DEATH OF PLANTS.(人是植物,認(rèn)得死亡就如植物的死亡)

      在這一隱喻中,始源域是植物,目標(biāo)域是人生。植物有發(fā)芽、成長、死亡階段,正如生命的開始、成長、結(jié)束一樣。植物的死亡隱喻人的死亡。例:

      “落葉歸根”、“枯木逢春”;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曹松《己亥歲》)

      (5)A LIFETIME IS A DAY,DEATH IS THE NIGHT.(人的一生就像一天,死亡就是黑夜)

      在這一概念隱喻中,始源域是一天,目標(biāo)域是人生。人的死亡就像黑夜的降臨。例:

      我讓你見不到明天的太陽。

      (6)LIFE IS LIGHT,DEATH IS DARKNESS OR PUTTING OUT OF THE LIGHT.(生命是光明,死亡就是黑暗或者光明的熄滅)

      漢語中常有“人死如燈滅”這樣的說法,預(yù)示著死亡即是黑暗,活著才是光明。還有我們常用“燈盡油枯”來形容將死之人,這也預(yù)示著生命之光即將熄滅,黑暗即將來臨。

      在上述案例及以后幾次(某石化公司催化裝置油漿換熱器入口管、催化裝置增壓機(jī)入口管線)的法蘭偏口矯形工作中,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7)DEATH IS SLEEP.(死亡是睡眠)

      這一概念隱喻,始源域是睡眠,目標(biāo)域是死亡。是用睡眠這種安靜、靜止的狀態(tài)來隱喻人的死亡,只是這樣睡眠是永久性的,不再醒來。例:

      德國導(dǎo)演萊尼里芬施塔爾在9月8日夜間永遠(yuǎn)安息了。(www.movie.com)

      她似乎是在一陣痛苦的發(fā)作以后昏沉地睡去了。(巴金《秋》

      (8)LIFE IS FLUID IN THE BODY,DEATH IS LOSS OF THE FLUID.(生命是身體中液體的流動,死亡是液體的流失)

      在這一隱喻中,始源域是流動的液體,目標(biāo)域是人生。用液體的流動性來隱喻生命或者時(shí)光的流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從出生伊始我們的生命就開始流失,直至我們完全失去。

      例:我們的生命在不知不覺中漸漸流逝,正所謂似水流年??!

      這一隱喻的始源域是戲,目標(biāo)域是人生。一出戲,有開場,中間的演繹,還有最后的謝幕,正好與人生的三部曲相吻合,一個人死亡正如一出戲的謝幕。例:

      “紅色資本家”霍英東的悄然謝幕宣告了一個傳奇時(shí)代的結(jié)束,也標(biāo)志著一代人的告別逐漸開始。(人民日報(bào))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演員,他對人世的謝幕顯得太早了,年僅42歲。傅彪的離去,會使生活和廣大觀眾失去獨(dú)特的歡樂。(人民日報(bào))

      (10)LIFE IS BONDAGE,DEATH IS DELIVERANCE.(人生是一種束縛,死亡是一種解脫)我們常常說某人脫離苦海去向西方極樂世界。

      (11)L IFE IS A BURDEN,TO DIE IS TO GET RELEASED FROM THE BURDEN.(人生是一種負(fù)擔(dān),死亡是一種解脫)例:

      他終于不堪重負(fù),累到在工作戰(zhàn)線上了。

      Sickness and healing are in every heart;death and deliverance in every hand(Orson Scott Card).

      (12)A LIFETIME IS A YEAR,DEATH IS THE WINTER.(人的一生如同四季,死亡是生命的冬季)

      人的生命在西方文化中往往被看作一年中的四季,幼年之春,青年之夏,中年之秋,暮年之冬。那么死亡即是一年中最嚴(yán)酷的季節(jié)——冬季。

      (13)LIFE IS A PRECIOUS POSSESSION,DEATH IS THE LOSS OF THAT POSSESSION.(生命是珍貴的財(cái)產(chǎn),死亡是這所有權(quán)的逝去)

      在這一隱喻中,始源域是珍貴的財(cái)產(chǎn),目標(biāo)域是生命。死亡就像珍貴財(cái)產(chǎn)的流失一樣,一去不返。例:

      在這場與暴風(fēng)雪的抗?fàn)幹?,我們的人民子弟兵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獻(xiàn)出了自己最寶貴的生命。(網(wǎng)易新聞)

      (14)LIFE IS A CONTEST,TO DIE IS TO LOSE THE CONTEST.(人生是一場競賽,死亡是競賽的結(jié)束)

      在這一隱喻中,始源域是競賽,目標(biāo)域是人生。一場比賽的節(jié)奏——開始、激戰(zhàn)、結(jié)束,與生命的歷程相符。用競賽的結(jié)束隱喻生命的終結(jié)。例:

      在這場較量中死神無情的奪走了他年輕的生命。(新浪新聞)

      (15)DEATH IS FALLING.(死亡是墜落)

      這一隱喻源于LIFE IS STAR,始源域是星星,目標(biāo)域是生命,用星星的墜落來隱喻生命的結(jié)束。例:

      2003年12月30日香港影壇的又一巨星隕落。(騰訊娛樂)

      四、漢民族特有的死亡隱喻的形成原因

      萊考夫和約翰遜(1980:117)有一句名言:“隱喻的本質(zhì)就是以另一件事和經(jīng)驗(yàn)來理解和經(jīng)歷一件事和經(jīng)驗(yàn)?!彪[喻是認(rèn)知主體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兩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而產(chǎn)生的,而想象和聯(lián)想的認(rèn)知主體是具體文化語境下的社會語言人。因此隱喻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因?yàn)槿魏我粋€語言使用者都屬于某個特定的言語社團(tuán),每個社團(tuán)都有其長期形成的社會文化和價(jià)值觀念。因此,相對于各民族所共有的心理體驗(yàn),漢民族所獨(dú)有的死亡委婉語中的隱喻更值得我們?nèi)ヌ骄俊?/p>

      相比英語之下,漢民族特有的死亡隱喻是有以下原因?qū)е碌模?/p>

      1.社會地位不同

      中國人歷史上一直很重視人們的社會等級身份。早在周代,便把人分為“十等”。這種森嚴(yán)的等級制度反映在君統(tǒng)的政治制度中,便體現(xiàn)為古代官場級別的繁多。人生前所處的社會等級不同,死后所用的死亡委婉語也有所不同,依人生前地位的尊卑而分等級。《禮記·曲禮》說:“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薄缎绿茣ぐ俟僦尽芬灿杏涊d:“凡喪,二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自六品達(dá)于庶人稱死?!贝送?,我們所熟知的皇帝“死”的委婉語還有“駕崩、山陵崩、棄群臣、宮車晏駕、千秋萬歲后”等等。皇后、皇太后的死也可以稱為“晏駕”。這些僅限于古代漢語中,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很少使用了。

      2.信仰不同

      說到信仰,中國古人深受道教和佛教的影響。佛教是中國最早的外來宗教,大約在西漢末東漢初經(jīng)西域傳入我國內(nèi)地。隨之便在中國落地生根,并逐漸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甚至還一度成為國教。它在中國歷史上流傳時(shí)間之長和影響之大都是其他宗教所不及的?!澳?,又作“般涅”,佛教所指的最高境界的音譯。佛經(jīng)上說,信仰佛教的人,經(jīng)過長期修

      道,即能“寂滅”(熄滅)一切煩惱和“圓滿”(具備)一切清凈功德。這種境界名為“涅”?!皥A寂、入寂、歸寂、滅度、滅安、入滅”是“涅”的意譯。高僧臨終之時(shí),常常端坐而逝,稱為“坐化”或“坐脫”。后來,隨著佛教的中國化,“涅、般涅、圓寂、入寂、歸寂、滅度、滅安、入滅、坐化、坐脫”等來自于佛教教義的詞語便被作為“死”的委婉語融入到漢民族的詞匯寶庫之中,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佛祖釋迦牟尼居住在西方的極樂世界,于是佛教的善男信女們生前行善積德,憧憬著死后能夠到達(dá)西方的極樂世界,能夠見到佛祖,在漢語中也有了“上西天、歸西、上天、歸天、見佛祖”等委婉的說法。

      道教的最終目標(biāo)是“得道成仙”。道教認(rèn)為,凡人也可以通過修道,返本還原,與道合一,成為神仙。神仙不但靈魂常在,而且肉體永生。能夠“羽化、飛升、登仙、成仙、上仙、登遐、升遐、仙逝、仙去、仙游”成為修道之人的理想,并且傳說中的神仙常常是騎著仙鶴而去,因此,后來修道人的死便被稱為“羽化、飛升、登仙、成仙、上仙、登遐、升遐、仙逝、仙去、仙游、駕鶴歸西”等等。除此以外,道教圣地也成為死亡委婉語所涉及的對象。傳說中的瑤池、蓬萊、道山都是神仙所居的地方,也是修道之人皆心向往之的仙境。人們幻想著死后能夠到那里去,于是,“駕返瑤池、瑤池添座、蓬島歸真、忽返道山”等委婉語也因此產(chǎn)生。當(dāng)代中國人信仰馬克思主義,所以當(dāng)某人死去的時(shí)候,我們也戲謔的稱其“去見馬克思了”。

      還有封建迷信者,相信有神鬼的存在,這些人就會認(rèn)為死后會有黑白無常兩個小鬼帶著,順著黃泉路經(jīng)過奈何橋喝下孟婆湯,取件閻羅王。所以就有“見閻羅王”、“赴黃泉”等等這些隱喻。

      3.年齡不同

      少壯而死稱“夭”,如“夭歿、夭折、夭促”,未滿20歲而死稱“殤”,老者、長者的死稱“壽終”。父死稱“失怙”,母死稱“失恃”,父母雙亡稱“棄養(yǎng)”,妻死稱“失儷、斷弦”。

      4.性別不同

      我們常常把年輕女子比喻為話,這一用法也同樣存在于死亡隱喻中。我們常常能從古代詩歌、小說中看到這些隱喻,如“香消玉殞”、“蕙損蘭摧”、“玉殞”等等。而年輕有才男子的死亡,我們常常用“英年早逝”,這一隱喻也于花有關(guān)。

      5.死因不同

      我們的民族崇尚正義,崇拜英雄,對于那些為了國家、民族、他人而獻(xiàn)出生命者,對于他們的死亡我們從來就不吝嗇我們的辭藻?!矮I(xiàn)身”、“舍身”、“殉國”、“殉職”、“就義”、“為國捐軀”、“犧牲”、“效死”、“陣亡”、“光榮”、“效命”、“授命”、“成仁”、“殺身成仁”、“以身許國”、“馬革裹尸”、“舍生取義”、“肝腦涂地”等等委婉語中包含著大量的隱喻。

      6.一定歷史時(shí)期獨(dú)特的人文景觀

      漢民族長期實(shí)行土葬制,因此在漢語中就用“入地、入土、身歸泉世、命歸泉路、命染黃沙”等委婉說法來作為“死”的代稱。梳辮子的男人可以說是清朝僅見的一種人文景觀。把人死稱為“翹辮子”正是清朝這一歷史時(shí)期獨(dú)特人文景觀的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逝世后都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八寶山也逐漸成為一個象征,成為一個令人敬慕的地方。作為一定歷史時(shí)期的產(chǎn)物和反映,“上八寶山了”這一死亡隱喻也只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才能夠得以產(chǎn)生。

      五、結(jié)語

      隱喻不僅僅是語言的,在本質(zhì)上,它更是概念的認(rèn)知的,它普遍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用語和思維中。它是我們認(rèn)知整個世界時(shí)所使用的一種常見的、常規(guī)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鏡像折射,透過一個民族的語言層面,窺見的乃是這個民族絢麗多姿的文化形態(tài)。中華文化蘊(yùn)涵著許多死亡隱喻,對死亡隱喻的研究有助于人們了解漢語中的死亡隱喻的構(gòu)建方式并進(jìn)一步洞察中國人認(rèn)知世界的方式。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89.

      [2]包麗紅.漢語死亡委婉語之文化成因探[J].內(nèi)蒙古大學(xué)學(xué)報(bào)(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0(6).

      [3]劉蘊(yùn)璇.禁忌語“死”的對代語及其文化內(nèi)蘊(yùn)[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xué),1997(1).

      [4]Lakoff,George and Mark Joh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樊守媚.古漢語中“死”、“活”的不對稱性研究與認(rèn)知分析[J].語文知識,2010(4).

      [6]陳輝.“死”的委婉與“死”的文化[J].蘇州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10(7).

      [7]林紀(jì)誠.語言與文化綜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8]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9]林偉.論英漢死亡委婉語中死亡隱喻的相似性[J].語文學(xué)刊,2009(4).

      猜你喜歡
      隱喻人生生命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fù)責(zé):《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隱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兩字之間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獨(dú)一無二的你
      珍愛自我,珍愛生命
      德里達(dá)論隱喻與摹擬
      宁城县| 宕昌县| 九龙城区| 荔波县| 同仁县| 寿宁县| 鸡西市| 岳池县| 会理县| 崇信县| 东乡族自治县| 台东市| 诏安县| 巴里| 赣榆县| 青海省| 灯塔市| 内丘县| 扶沟县| 潢川县| 阿荣旗| 梓潼县| 垦利县| 泾源县| 临汾市| 九江市| 沁阳市| 松阳县| 曲靖市| 梅州市| 彭山县| 隆德县| 仙居县| 嘉祥县| 芮城县| 建阳市| 墨玉县| 咸宁市| 义乌市| 龙门县| 临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