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堡感受文化差異的痛
筆者有幸在2014年10月中旬到德國的漢堡參加第六屆主旨為“中國與歐洲相遇”的漢堡峰會。會上,聆聽了李克強總理和歐洲一些國家政要及企業(yè)家們的演講,深受教育和啟發(fā)。但在峰會的分論壇上,個別外國人對中國“信任”問題的指責甚至批判,讓筆者的心里感到陣陣的痛。而痛苦之后的理智和清醒,也讓我找到了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差異的癥結之所在:打一開始,中國人就抱著“我憑什么信任你?”,而德國人則堅持“我為什么不信任你?”;中國人不會輕易信任別人,而需要在此后的交往中逐步建立信任;而德國人一開始就信任你,除非你此后的行為讓他喪失了信任。久而久之,“信任”這個話題也隨著中德交往的頻密而更加凸顯。
舉兩個在漢堡了解的例子,就知道德國人是如何對待“信任”的了—
例1:Tim是漢堡大學漢學系的德國學生,去年他要去北京住上一段時間。Tim的一位中國的好朋友,得知后便欣然誠意地把自己位于北京三環(huán)上精裝修的住宅免費提供給他住。Tim去到北京,住在裝修時髦、設備齊全的公寓里很是愜意開心,打著越洋電話過來道謝??珊镁安婚L,終有一天他正式地致電與他的中國朋友、并用非常嚴肅的口吻質問:“你為什么不信任我呢?”“我沒有不信任你啊!如果不信任,我怎么可能讓你住在我家里?!”“可你確實不信任我!雖然你讓我住在你家里,你卻把其它房間鎖了起來?”“你為什么要進入其它房間呢?”“我并不會進去!只是,你鎖起來就是對我的不信任!甚至是對我人格的侮辱!……”最后,Tim感到自己的“信任”圣像受到了傷害,自己找到房子搬了出去。
例2:前不久中國一個公務團隊考察德國的市政管理體系,其中一項是與車輛檢測部門座談交流。檢驗設施、技術手段都與國內大同小異,唯獨這里的流程檢車“體制”讓國內專家們驚訝不已!得知車輛年檢這等重要職能是由政府委托公司機構來代理時,專家們頓時坐不住了:“翻譯同志問問他們,他們是公司企業(yè),而企業(yè)都要追求利潤最大化,這樣一來,是不是就會出現(xiàn)只收費、不檢驗的情況呢?”翻譯為難了,因為他知道這樣問出去,對德國人是一種傷害,可在專家的堅持之下,他還是輕描淡寫地表達了意思。即便這樣,人家車檢公司的老總還是發(fā)火了:“這怎么可能呢?我們這家企業(yè)有史以來都堅持嚴格的標準和程序,怎么會因為錢而放過不達標的汽車呢?如果這樣,政府怎么會把業(yè)務交給我們辦理呢?我們這是家族企業(yè),經(jīng)歷了好幾代人都沒有污點,你這樣看待我們,簡直是在往我們身上潑臟水……?!?/p>
這兩個發(fā)生在中德之間交往的生動小例子,不難看出德國人的“信任”觀吧?!
中國企業(yè)眼下的在德國人眼里的“信任”危機,也有例為證:在德國高調上市的一家中國制鞋企業(yè),圈到了股民不菲的資本后,“CEO、CFO、COO”、直到“C某O”都集體失聯(lián),會計部門還發(fā)現(xiàn)公司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大部分現(xiàn)金已被轉移,此后股票大幅跳水,近乎崩盤。就在投資者紛紛要求賠償時,CEO重新現(xiàn)身并辯稱:他并非攜款潛逃、只是帶著小孫孫去香港旅游、順便到菲律賓看病,手機丟了、所以失聯(lián);他將努力,把轉出去的錢要回來!……唉,這樣的強詞奪理,哪個國家的人看了不頭暈目眩,更不要說“方腦袋”的德國人了。據(jù)德意志交易所稱,目前共有25家中國企業(yè)在該所上市,但短短幾個月內,在德國上市的中國企業(yè)已第三次發(fā)生負責人“失蹤”丑聞。而本次事件最直觀的結果就是,德國投資者、德國輿論齊聲高喊:“中國人太不講究信任了!”“再不購買中國股!”
在漢堡的日子里,筆者沒少感受中德兩國的商人在“信任”二字上的表現(xiàn)。一邊看著聰明過人、腰纏萬貫的同胞們,向著市場成熟、誠信守法的德國大舉進發(fā),甚或鄙視被西裝、西餐所掩蓋的“方腦袋”德國人的刻板與落伍;另一方面看到德國人,對這個雄起的東方大國、暴富的中國企業(yè)抱以厚望、繼而在受到一次次的“信任”打擊之后徹底失望……難以想象,有朝一日翻過了那個平衡點,情形會是怎樣?!
民族不同,其文化必有差異。中國人的“不輕信”和不時玩耍的“小聰明“,從中國人的文化根子上來看,沒錯!而德國人的“全信”和“一朝遭不信、十年不信爾”的“小心眼”,從德國人的文化源泉來看,也沒錯!問題是:文化差異的存在那是必須的,“整合”也是萬萬不能的,關鍵的是要結合、磨合和融合。結合兩國文化傳承之現(xiàn)狀,磨合兩國文化凸凹之不平,融合兩國文化精髓之光亮,如此,如此,“信任”姑娘就會含笑舞綢翩翩而來……
孔子曰:“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車離了“輗”和“軏”,又怎么能行走?人如果沒了起碼的信任,那還是人嗎?但“信任”又的確是個糾結的話題,其實當你關注這個話題時,你就肯定面臨著“信任”或“不信任”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