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陽
(山東省招遠市玲瓏中心衛(wèi)生院,招遠8475011)
生苓湯治療急性腎炎100例
徐春陽
(山東省招遠市玲瓏中心衛(wèi)生院,招遠8475011)
腎炎;生苓湯;急性期;中醫(yī)藥療法
彌漫性腎小球腎炎簡稱“腎炎”,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根據病程不同,臨床將之分為“急性腎炎”和“慢性腎炎”兩類?!凹毙阅I炎”多發(fā)生于年輕人,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癥狀日趨加重,可發(fā)生一些并發(fā)癥,如心力衰竭、高血壓腦病以及尿毒癥等,造成嚴重后果,所以急性腎炎的早期治療至關重要。近年來,筆者在臨床上收治急性腎炎患者100例,為避免使用抗菌素、利尿劑等所產生的毒副作用,采用了純中藥自擬生苓湯治療,收效顯著,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0例患者中,男66例,女34例;年齡4~8歲者10例,8~20歲者56例,21~30歲者30例,31~50歲者4例;臨床表現為顏面或全身浮腫,小便黃赤量少,或咳喘、惡心納減、頭暈目眩、腰酸乏力,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細弦數。體征為尿蛋白陽性,尿鏡檢有紅細胞及管型。
1.2 治療方法 治以滋陰清陽,清熱利水,應用自擬生苓湯。方劑組成:生地黃15g,茯苓15g,山藥12g,澤瀉12g,連翹15g,益母草30g。隨癥加減:咳喘加麻黃3g、生石膏30g;咽痛加板藍根21g,桔梗6g;惡心加竹茹12g,清半夏12g,陳皮10g;納減、腹脹、面黃加黃芪15g,防己12g,木香10g;眩暈加夏枯草15g,鉤藤15g,菊花10g;小便紅赤,鏡檢紅細胞較多者,加金銀花21 g、蒲公英30 g;浮腫消退、尿蛋白持續(xù)不消者,加黃芪15g,女貞子15g,蟬蛻6g;手足冷者,加附片3g,肉桂3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1.3 療效標準 痊愈:癥狀和體征消失,尿蛋白陰性,尿鏡檢無紅細胞及管型;有效:癥狀和體征消失,尿蛋白微量或(+),尿鏡檢有少許紅細胞及管型;無效:癥狀、體征、尿蛋白、鏡檢均同治療前。
2.1 臨床療效 本組100例中痊愈86例,有效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7%。服藥時間:一般20~40天,最少12天,最多60天。
2.2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16歲,1990年4月20日初診。一周前咽部疼痛,經用青霉素治療,咽痛消失,就診前一天出現眼瞼浮腫,小便黃赤,觀眼瞼及下肢浮腫,小便黃赤,量少,頭暈,納減,舌紅,苔薄黃,脈細弦數。查血壓140/110mmHg,尿檢:蛋白(+++),紅細胞(+)。證系陰虛陽亢,熱蘊水停。治宜滋陰潛陽,清熱利水。方用生苓湯加減,生地黃15g,茯苓15g,山藥12g,澤瀉12g,連翹15g,益母草30g,仙鶴草30g,夏枯草15g,鉤藤15g,菊花10g。服上方4劑,小便通利,顏面及下肢浮腫消失,納食不香,繼上方加清半夏10g、佛手10g。10劑后復診。二診(5月10日),食欲漸增,眩暈輕微,稍感腰酸。查:血壓110/ 70mmHg。尿檢:蛋白(+),紅細胞少許,繼上方加減:生地黃15g,茯苓10g,山藥12g,澤瀉10g,連翹15g,益母草15g,黃芪15g,女貞子12g,蟬蛻3g。服上方6劑,癥狀均除,尿檢正常。繼用上方鞏固療效,后連續(xù)三次復查,尿檢均正常。
例2:患者,男,47歲,1991年7月15日初診。顏面及下肢輕微浮腫2天,伴頭暈腰酸,口干,小便略黃,舌紅苔薄黃,脈細弦數,查血壓150/100mmHg。尿檢:蛋白(+),紅細胞(+),透明管型少許。證系陰虛陽亢,熱蘊水停。治宜滋陰潛陽,清熱利水。生苓湯加減,生地黃15g,茯苓12g,山藥15g,澤瀉12g,連翹15g,益母草30g,白茅根30g,夏枯草15g,鉤藤15g,菊花10g,木香10g。服上方2劑,顏面及下肢浮腫消退,仍感頭暈腰酸,查血壓140/70mmHg,繼用上方10劑。頭暈減輕,稍感腰酸,查血壓140/96mmHg,尿檢正常。繼前方加白芍12g、女貞子15g,服上方10劑后,頭暈消失,腰酸也除,血壓130/80mmHg,后尿檢復查未見異常。
急性腎炎以浮腫,少尿,血尿,高血壓及蛋白尿為主要臨床表現,本病的發(fā)生多因風濕熱毒入侵,在正氣虛弱的前提下,外邪循經入腎,熱蘊傷陰,水氣不化所致。本病的主要病位在腎,可涉及肝、脾、胃、肺、膀胱、三焦等臟腑。外邪可直接影響及腎,造成氣化無權,關門不利,水濕潴留。對于浮腫的論述,《內經》中早有記載,如《素問·水熱穴說》“勇而勞奪,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內不得入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容于玄府,行于皮里,傳為臟腑,本之于腎,名曰風水?!睆哪I論治急性腎炎,則其臨床癥狀和化驗檢查均可得到較圓滿的解釋。如熱毒侵襲于腎,腎失主水之功,水氣泛濫于肌膚,故出現水腫;腎精外流,則出現尿蛋白;熱毒蘊結膀胱,灼傷血絡,因而出現血尿;眩暈則因腎陰虧損,水不涵木,肝陽上亢所致。
腎為水頭之臟,內寓元陰元陽,此屬無形之水頭,易匱乏不足,無有余太過,但如外邪侵腎,使腎之陰陽失調,可產生有余之水頭,治療時不可拘泥“腎無實證而無瀉”之說法。急性腎炎是一種虛實夾雜的病癥,它既有腎陰不足的一面,又有熱毒蘊結,水氣不利的一面,治療當以滋陰、清熱、利水三法兼顧。根據滋陰、清熱、利水的原則,我們擬定了“生苓湯”,方中以生地黃滋陰補腎;茯苓、澤瀉利水消腫;山藥益腎健脾,固攝精氣;連翹清熱解毒;益母草活血利水。本方補中兼清,虛實兼顧,久服無害。
急性腎炎臨床常見四種情況:①以浮腫為主要臨床表現:一般服藥2~6天后水腫消失,繼用本方,蛋白尿大多經10~20天消失;②以血尿為主要臨床表現,此時在生苓湯中加涼血止血之品即可。血尿的消失比蛋白消失的時間稍慢。一般需服藥20~30天;③個別患者經治療后,浮腫及蛋白尿均消失,但血壓稍高,可在生苓湯中加夏枯草、鉤藤、菊花登平肝之品,繼服10余劑后,血壓大多可降至正常;④少數病人在浮腫消失,血壓恢復正常后,蛋白尿持續(xù)不消,可在生苓湯中加黃芪、女貞子等益氣養(yǎng)陰藥,蛋白尿可消失。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1.084
1672-2779(2014)-01-0131-02
??張文娟 本文校對:張文娟
20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