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升
作者:王東升,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吉林醫(yī)藥學院講師(132013)。
泛在學習是一種新型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與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運用移動通信技術。在移動通信技術的支持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得學習內(nèi)容,接受學習評價。泛在學習理念的提出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技術背景。在過去的一百年里,精英教育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大眾教育。人們的學習方式也從過去僅限于在學校教室里的學習轉變成為與校外學習、遠程學習、虛擬學習并存。現(xiàn)在所倡導的知識社會就是學習型社會,社會的責任是向社會中的人提供學習知識的各種有利條件。學習型社會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社會理念。
近年來,以計算機技術和網(wǎng)絡技術為基礎的數(shù)字化學習,以通訊技術為基礎的移動學習都對目前的教育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帶來學習方式和教育方式的革命。泛在學習是在數(shù)字化學習和移動學習的基礎上的又一次學習方式和教育形式的變革,受到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梢哉f,泛在學習是通往終身學習的必由之路。
雖然社會的技術進步對泛在學習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深厚的理論支撐才是泛在學習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原動力。支持泛在學習的理論包括on-demand learning(需求學習理論)、hands-on or minds-on learning(動手動腦學習理論)和authentic learning(真實學習理論)。在泛在學習過程中,教育者要向學習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比如教師要在學生需要信息的地點,當時就給予指導。
Brown、Collins和Duguid把真實學習定義為連貫、有意義、有目的的活動。當教室內(nèi)進行的活動與真實世界相關,學生就會得到很多學習上的快樂。有四種類型的學習能夠確保真實的學習。
第一種是行為學習。行為學習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做事、觀察并模仿專家得到教師和其他學生的反饋。通常把知識和學習地點的活動相聯(lián)系,能夠促成行為學習。
第二種是情境學習。情境學習類似于行為學習,學習者被送往類似學校的場景去學習理解新的概念和理論,以后能夠在實踐中使用。在真實的活動和重要的社會交往中知識被開發(fā)出來。認知學習的方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通過活動和社會交往的真實來實踐。
第三種是偶發(fā)事件學習。偶發(fā)事件學習包括從一些錯誤和無法預測的偶發(fā)事件中不經(jīng)意地學習。學生在做事的過程中有意外的發(fā)現(xiàn)。偶發(fā)事件學習而得到的知識增加了學生的自信和自我獲取知識。
第四種是經(jīng)歷學習。經(jīng)歷學習包括行為學習、未來探索和戶外學習等三種形式。行為學習是一種解決困難的社會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在做事,同時思考他們在做什么。在教室里,行為學習是通過開發(fā)知識和在適當?shù)臅r刻理解來解決問題的過程。未來探索過程是開發(fā)思考和理解能力,不涉及解決問題,而是一種練習,可以發(fā)展人的洞察力、理解力、互相學習和減少誤解。戶外教育是一種團隊成員的戶外項目,成員在戶外體驗中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學習者通過反思戶外的經(jīng)歷,把思想和行動進行整合。
目前的國內(nèi)學術界已經(jīng)對泛在學習的特征有了一致的認識。泛在學習的特征包括Permanency(長時性)、Accessibility(可獲取性)、Immediacy(即時性)、Interactivity(交互性)、Situating of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教學活動的場景性)。
1)長時性:學習者的學習可以永遠進行;此外,所有的學習過程被連續(xù)記錄在日常生活中。
2)可獲取性:學習者獲得學習資料幾乎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種獲取資料的方式鼓勵了學習者自發(fā)地學習。
3)即時性:學習者獲得信息無延遲性,無論學習者遇到何種問題,都能夠立刻提問,找到所需的答案。
4)交互性:學習者可以實時與專家、教師或者同學進行交互活動,因此,學習者可以接觸上專家,獲得更多的知識。
5)教學活動的場景性: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學習者能夠在真實的場景中遇到學習上的問題,這有助于增強學習活動的聯(lián)系性。
此外,張雪(2010)提出對泛在學習主要特征的幾點理解,包括泛在性、移動性、智能交互性、人性化。
6)泛在性:指的是學習者的學習空間的特點,是無所不在的。
7)移動性:未來的學習者和現(xiàn)在的學習者的不同特點之一就是移動性,學習者的學習不僅僅發(fā)生在學校、教室和圖書館,學習地點具有無限的靈活性。
8)智能交互性:學習者的學習不在是單打一,更多的學習者和各類專家可以同時出現(xiàn)在學習過程中,這種互相交流會給學習帶來更多的興趣和挑戰(zhàn)。
9)人性化:泛在學習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理念,真正關心到學習者的體驗。
當前隨著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的推廣,智能手機的普遍應用,智能手機的運算能力不斷增強,移動通信資費也在不斷下調(diào),移動設備的電池續(xù)航能力有所提升,移動充電設備也得到普及。據(jù)相關調(diào)查結果顯示,手機在大學生中的普及率已經(jīng)達到100%,其中智能機占有率已經(jīng)高達80%,并且還在快速增長。大學生使用智能機已經(jīng)成為大學校園里的常見現(xiàn)象,無論是在教室、寢室、食堂,還是在上課、自習、休息甚至走路時,都可以看到大學生使用手機的場景??梢苑从吵鲋悄苁謾C相對于傳統(tǒng)手機而言,其應用價值更高,對人們的吸引性更強。大學生愿意在智能手機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同時,手機也帶來不好的影響,有調(diào)查顯示,68%的大學生上課會玩手機,影響了教師講課,耽誤了自己的學習。因此,如何利用大學生手中的移動設備來提高學習效率成為當前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改變勢在必行。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強調(diào)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處于從屬地位,這種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無法適應當代大學教育的發(fā)展趨勢,無法發(fā)揮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無法調(diào)動大學生的積極性。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利用先進的教育技術,從重教轉向為重學,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由于泛在學習所具備的特點,能夠對大學英語傳統(tǒng)的教學進行有益的補充和改進。
大學英語泛在學習環(huán)境的建設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整合學?,F(xiàn)有資源,轉化成為智能手機可以利用的資源。當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多媒體教室,為學生搭建了英語自主學習平臺,英語資源數(shù)據(jù)庫也十分豐富。這些資源就是建設大學英語泛在學習環(huán)境的基礎。英語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資源進行相應的改造,形成智能手機能夠利用的資源形式。
2)對大學生使用智能手機進行指導和引導。當前大學生使用智能手機還僅限于通訊功能和上網(wǎng)功能,智能手機的學習功能還處于低水平狀態(tài)。英語教師應該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利用現(xiàn)有的手機軟件,比如微信,讓學生進行英語泛在學習。
3)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設計。課程體系的設計需要整合學校各個方面的資源,包括學校教務處、英語教師、計算機專業(yè)人員等。把課本教學內(nèi)容進行轉化,開發(fā)智能手機英語學習軟件,開發(fā)手機英語學習評測軟件,都需要各方長期的努力。
泛在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和新型的教育模式,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學習者,都在探索泛在學習的種種可能性,希望為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提供有益的幫助。而大學英語泛在學習概念也是全新的觀念,大學英語泛在學習環(huán)境的建設還處在萌芽狀態(tài),有很多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但是隨著更多英語教育人士的不斷努力,大學英語泛在學習一定會為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革命性的變化?!?/p>
[1]吳玲.論大學英語泛在學習平臺的構建[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
[2]劉丹丹,董劍橋,李學寧.大學英語泛在化學習環(huán)境的構建與管理[J].中國教育學刊,2013(10).
[3]撒忠清,劉丹丹.基于泛在化學習模式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J].海外英語,2012(8).
[4]張雪,李子運.打開終身教育希望之門的學習方式:泛在學習[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