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香,梁 芳,黃雪珠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高齡患者逐年增多,而靜脈輸液是老年患者的主要給藥途徑。老年患者多有血管硬化,靜脈穿刺難度大;瘦弱的老人皮膚松弛,針頭不易固定;慢性病和體質(zhì)差的老人皮膚薄、血管脆。建立可長期使用的靜脈通路,是高齡患者的需求。植入式靜脈輸液港(VAP)和經(jīng)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是近年來常用的可長期留置的深靜脈導管,其導管尖端到達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處,為化療藥物、靜脈高價營養(yǎng)、血制品輸注,血標本采集及危重癥搶救,開辟了一條理想的靜脈通路[1]。為了尋求更適合高齡患者長期靜脈輸液的輸液途徑,本研究對比了這兩種深靜脈置管方法在高齡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表1 兩組導管留置率及意外拔管率比較〔n(%)〕
表2 兩組導管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注:*采用確切概率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8年3月—2013年6月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干部病房需長期輸液的高齡患者53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6例、女7例,年齡80~92歲。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兩組:VAP組23例,其中男19例、女4例,平均年齡(82.0±5.2)歲,VAP留置時間35~853 d;PICC組30例,其中男27例、女3例,平均年齡(84.0±4.7)歲,PICC留置時間8~306 d。兩組患者均患有多種慢性?。汗谛牟?1例、高血壓43例、肺部感染3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9例、糖尿病27例、腦梗死后遺癥10例、腫瘤晚期9例、老年癡呆7例。需要長期或反復靜脈輸液治療,輸入藥物一般為抗生素、改善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jīng)及補充能量營養(yǎng)支持等。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內(nèi)科并發(fā)癥、病情輕重及用藥情況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1.2.1 VAP組 選用美國巴德公司的三向瓣膜式VAP,規(guī)格6 F或7 F,由麻醉科醫(yī)生在手術(shù)室進行置管。選擇右鎖骨下靜脈為穿刺靜脈,輸液港的注射座固定在右鎖骨下窩。操作方法嚴格按照《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指南與實施細則》有關VAP操作規(guī)則進行[2]。置管后X線定位確定成功。
1.2.2 PICC組 選用美國巴德公司的三向瓣膜式PICC,規(guī)格4 F,由靜療??谱o士在床邊置管。選擇貴要靜脈或肘正中靜脈為穿刺靜脈,其中右貴要靜脈25例,左貴要靜脈4例,右肘正中靜脈1例。操作方法嚴格按照《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指南與實施細則》有關PICC操作規(guī)則進行[2]。置管后X線定位確定成功。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不同時間導管留置率、意外拔管率及導管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導管并發(fā)癥的判斷標準為:(1)導管堵塞:輸液速度減慢(<40滴/min)或停止,無法回抽到血液,無法沖管或沖管阻力大[3]。(2)導管滲漏:輸液過程中藥液滲出到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圍組織,可發(fā)生局部的紅腫、疼痛。(3)導管尖端異位:置管后定期復查胸部X線片,觀察導管尖端是否在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處。(4)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穿刺部位紅腫、壓痛,或有膿性分泌物,且拔管后的導管尖端培養(yǎng)結(jié)果與血培養(yǎng)有相同的細菌感染[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或確切概率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導管留置率和意外拔管率比較 置管后第1個月兩組導管留置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置管后第3個月、第6個月及12個月以上,VAP組導管留置率較PICC組增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VAP組意外拔管率較PICC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VAP組未發(fā)生意外拔管,1例因?qū)Ч芏氯喂埽?例因?qū)Ч芟嚓P性血流感染拔管。PICC組7例系患者意外拔管,9例因?qū)Ч芏氯喂埽?例因?qū)Ч芟嚓P性血流感染拔管。
2.2 兩組導管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VAP組1例于第76天發(fā)生導管堵塞;未發(fā)生導管滲漏情況;1例導管尖端異位,但不影響治療;1例于第251天發(fā)生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PICC組9例發(fā)生導管堵塞,其中7例為血凝塊堵塞、2例為沉淀物堵塞,且均發(fā)生在置管3個月以后;4例發(fā)生導管滲漏,其中1例滲漏合并局部感染而拔管,其余經(jīng)處理后繼續(xù)治療;3例發(fā)生導管尖端異位,其中1例因退出6 cm而拔管,另2例不影響治療; 2例于第96天和第184天因?qū)Ч芟嚓P性血流感染而拔管。VAP組導管堵塞發(fā)生率較PICC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導管滲漏、導管尖端異位、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置管后第1個月,兩組導管留置率無差別,其他時段比較VAP組高于PICC組,與國內(nèi)報道[4-5]結(jié)論相似。意外拔管率VAP組較PICC組降低。VAP是完全植入皮下的靜脈輸液裝置,無外露部分,患者無法自行拔出,且導管靜脈內(nèi)走行路徑短,并發(fā)癥少,故留置時間更長。PICC因患者肘部有外露導管,老年癡呆者或不配合者常會自行拔管,且因路徑長,上臂靜脈炎、靜脈血栓發(fā)生機會多,縮短了導管留置時間。
PICC組導管堵塞發(fā)生率高于VAP組,與PICC路徑長,上臂受壓機會多,外露部分導管易被污染、牽拉,患者劇烈咳嗽致血液反向流動,形成血栓有關。PICC堵管的原因,7例血液性堵管,2例非血液性堵管;VAP堵管1例,為血液性堵管。血液性堵管主要與血液反流、老年人血液黏稠度增高有關;非血液性堵管主要與導管較細、長期輸注血液制品或腸外營養(yǎng)制劑、藥物配伍方面的不合理、沖管封管不規(guī)范有關。為防止導管堵塞,在輸血、采血、化療、胃腸外營養(yǎng)后等必須沖管和封管,脈沖式正壓封管是預防導管堵塞的關鍵[6-7]。
VAP組與PICC組導管滲漏和尖端異位發(fā)生率比較無差別,經(jīng)及時處理后,多能繼續(xù)正常使用。國外研究結(jié)果顯示VAP藥物外滲的發(fā)生率在3%~6%,主要是在注入藥物時針頭脫位而造成的,或當針頭從輸液港穿刺膜拔出時而造成[8]。而PICC的導管滲漏則出現(xiàn)在使用一段時間后,與患者自身疾病、穿刺方法、導管維護、纖維蛋白鞘形成等因素有關[9]。導管尖端最佳位置應在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處[10],移位不多,一般不影響使用,本研究PICC組1例患者因牽拉導管,致脫出6 cm而拔管。
兩組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發(fā)生率無差別。VAP組發(fā)生1例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該導管在置管后8個月,因連續(xù)輸液4個月后發(fā)生;PICC組2例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fā)生在置管3個月以后。國內(nèi)PICC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發(fā)生率在2.6%~7.4%[11],多數(shù)是由于插管處皮膚上的細菌經(jīng)皮下隧道移居至皮下甚至血管而引起。使用PICC進行輸液、抽血、沖管等操作時,均有可能使微生物進入管道,接頭濾器處的操作是最常見的感染來源[12-14]。對疑似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患者,應分別從外周靜脈以及導液管中抽取血液進行培養(yǎng),如果結(jié)果陽性,那么就很有可能是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有研究顯示,當輸液港護理小組或護士進行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護理工作,那么感染率會大幅度的降低,平均從25%~33%降低到4%,甚至更低[15]。
VAP與PICC是兩種較新的中心靜脈置管技術(shù),其導管材質(zhì)均為醫(yī)用高級硅膠材料,生物相容性好,表面光滑、柔軟,不易損傷血管內(nèi)膜,靜脈炎和血栓形成的發(fā)生率低,可為需要長期輸液治療的患者提供可靠的靜脈通道[5],但VAP具有留置時間更長、導管并發(fā)癥少、日常護理相對簡單、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等優(yōu)點,對高齡的慢性病患者,尤其是需要輸注化療藥物、長期腸外營養(yǎng)支持或合并老年癡呆者,VAP比PICC更具優(yōu)勢。
1 何越,孫艷萍,李寧,等.血液惡性腫瘤患者應用PICC與植入式靜脈輸液港的效果比較[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1):1001-1003.
2 王建榮.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指南與實施細則[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23-32.
3 李浩,于靜蕊.外周中心靜脈置管導管堵塞的相關因素與集束干預策略[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11):3922-3923.
4 倪霞,張?zhí)烊A.PICC與VPA兩種深靜脈置管術(shù)在肺癌患者中的應用比較[J].浙江實用醫(yī)學,2011,16(3):232-233.
5 馬新娟,張艷華,鄭衛(wèi)紅.PICC與VPA在白血病患者中的應用比較[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9):1807-1808.
6 Gonda SJ,Li R.Principles of subcutaneous port placement[J].Tech Vasc Interv Radiol,2011,14(4):198-203.
7 Goossens GA,Stas M,Moons P.Management of functional complications of 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devices by an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 team:5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J].Eur J Oncol Nurs,2012,16(5):465-471.
8 Schwarz RE,Groeger JS,Coit DG. Subcutaneously implanted 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s in cancer patients:a prospective analysis[J].Cancer,1997,79(8):1635-1640.
9 申屠英琴,趙銳祎,陳春芳.27例PICC穿刺部位滲液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2):131-132.
10 Zaghal A,Khalife M,Mukherji D,et al.Update on 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device[J].Surg Oncol,2012,21(3):207-215.
11 吳紅娟,陳雪峰,張美英,等.腫瘤患者PICC 置管主要并發(fā)癥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2):134.
12 姚莉芳.PICC導管相關血行感染的原因分析預防及護理研究[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9(9):1441-1443.
13 傅培榮,孫運波,王惠芬.腸外營養(yǎng)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行性感染危險因素的前瞻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1):181.
14 孫紅霞,賈會榮.中心靜脈置管患者導管相關性血行感染的多因素分析[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0,16(11):1514-1517.
15 Pronovost P,Needham D,Berenholtz S,et al.An intervention to decrease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the ICU[J].N Engl J Med,2006,355(26):2725-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