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言
1987年下半年,臺灣當局對大陸的政策出現(xiàn)重大突破:解除實行了38年之久的“戒嚴令”,并傳出可能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臺灣的新聞界對此反應最為敏感,各個報社都在四處打探,希望能提早獲得一點消息。
創(chuàng)立于1947年、具有很濃地方特色的《自立晚報》,是臺灣頗有影響的第三大報。老板吳豐山40多歲,一向敢做敢為、處事果斷。此時,他有一種預感:兩岸關(guān)系僵持了這么多年,早晚會有一個大的改觀。于是,他的腦子里閃出一個冒險的計劃:派記者搶灘赴大陸!
決心下定后,吳社長親自挑選了兩名“資深”當家記者,準備經(jīng)香港由廣州入境;但護照遲遲辦不下來。與此同時,臺灣別的報社也在緊鑼密鼓籌謀此事。不能再等,吳豐山?jīng)Q定重新派人。這次選定的是兩位年輕記者:一位叫李永得,男,34歲,生于高雄美濃,臺灣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yè),報社政治經(jīng)濟研究室主任;另一位叫徐璐,女,31歲,祖籍上海,生于基隆,畢業(yè)于臺灣淡江大學英文系,政治研究室研究員。李永得做事較為穩(wěn)重,處理問題較有心計;而徐璐的頭腦比較靈活,平時一向思維敏捷、敢說敢做,他們倆配合,會十分默契。李永得、徐璐被秘密叫到吳豐山的辦公室。當吳豐山把赴大陸采訪的任務告訴他們時,兩人都感到此次采訪任務的分量,既緊張又興奮。吳豐山?jīng)Q定:這次不從廣州入境了,那樣太冒險;而是改從日本東京轉(zhuǎn)道,爭取一舉成功。
李永得、徐璐首赴大陸采訪,轟動臺灣
9月11日,吳老板親自把兩名記者送到桃園機場,看到飛機緩緩升上天空,吳豐山立即打電話給總編輯陳國祥:“已順利登機,請照預定計劃換版發(fā)稿?!毕挛?時30分,以《本報特派記者李永得、徐璐由東京赴大陸采訪》為頭條新聞的《自立晚報》,出現(xiàn)在臺灣街頭。
整個臺灣轟動了,人人都在議論著這一特大新聞。臺灣新聞界對《自立晚報》的“搶跑”反應是既羨慕又嫉妒;一邊為之喝彩,同時也暗暗替他們捏一把汗。
面對這一意外狀況,臺灣當局似乎有些不知所措?!芭_灣警總出入境管理局”、“新聞局”等部門大為惱怒,“這豈不是違反了‘國安法嗎?”他們通知報社,要求馬上把兩名記者召回。當局一位高級官員稱,如果報社一意孤行,將會受到懲罰。
然而,吳豐山的態(tài)度也非常堅定:“我決不會把我的記者召回來?!?/p>
李永得、徐璐仍按原計劃進行。當天傍晚5點15分,他們到達日本成田機場。一出機場,他們立即前往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大使館。
38年來,中國駐日使館這扇大門還從來沒有被來自臺灣的、要求采訪的記者叩開過。所以,大使館里面的工作人員都感到十分驚奇。
首次接待臺灣記者李永得、徐璐的是專門負責臺胞簽證的二等秘書馬連印。當他明白了兩位記者的意圖之后,感到有些為難。因為,這是第一個正式以臺灣記者身份向大陸提出入境采訪的申請案例。馬連印說:“如果你們以探親的名義申請入境,我現(xiàn)在就可以發(fā)簽證給你們?!钡牵瑑晌挥浾邎猿忠凇杜_胞探親旅游入境申請表》上寫下記者的身份和采訪的目的。馬連印說:“你們的情況非常特殊,我們要研究才能作決定?!?/p>
李永得、徐璐住進了日本東京一家普通旅館。經(jīng)過32個小時的等待,9月13日上午9點,馬連印通知兩位記者到大使館。一見面,馬連印問:“你們的計劃是否改變?”得到肯定答復后,馬連印說:“你們的事已獲得批準,而且是非常熱烈的歡迎?!辈坏桨雮€小時,李永得和徐璐便拿到旅行簽證;并預定了第二天的中國民航班機。
消息傳開,各國記者的電話開始“炮轟”兩位記者的房間。當晚,兩名臺灣駐東京機構(gòu)“亞東關(guān)系協(xié)會”的“不速之客”悄然而至。他們勸李、徐二人“終止這項行動”,被兩位記者斷然拒絕。
首次接待臺灣記者
原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陳佐洱當年親自接待首次來大陸采訪的臺灣記者,見證了這一轟動海峽兩岸的重大事件。他回憶說,1987年9月的一天,中新社社長王士谷通知他去社長辦公室,王社長嚴肅地對他說,有兩位臺灣記者要來大陸采訪,中央對此很重視,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直接負責。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考慮到臺灣《自立晚報》是民間媒體,官方不宜出面,而中國新聞社是民間性質(zhì)的新聞媒體,可以對等接待。王士谷社長告訴陳佐洱,這次來的一位是《自立晚報》的部門主任,而陳佐洱當時正好是負責對臺新聞的部門主任,所以由陳佐洱作為中國新聞社的代表,帶幾位助手來接待李永得和徐璐。
具體指導陳佐洱工作的是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楊斯德,還有樂美真。公安部的一位姓張的處長和陳佐洱搭檔,全程負責協(xié)助兩位臺灣記者在大陸的采訪活動。
接受任務后,陳佐洱立即著手準備。他溫習了中央的一系列對臺方針政策,掌握宣傳口徑。楊斯德和樂美真專門把陳佐洱叫去,當面布置任務,詳細交代各項注意事項。陳佐洱說:“我牢記不忘的是兩條接待方針:一是自由采訪。臺灣記者想采訪誰,到什么地方采訪,都要盡量滿足,開放;二是確保安全。防止敵對勢力迫害暗算,然后嫁禍于人?!苯又?,國務院僑辦廖暉主任又接見了陳佐洱,指示說,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臺灣記者第一次來大陸采訪,而且是第一次公開采訪,一定要認真做好這次接待工作,不能出現(xiàn)任何差錯。
“等你們38年了”
9月14日下午3點50分,李永得、徐璐踏進了中國民航CA930的艙門,途經(jīng)上海飛向北京。陳佐洱和張?zhí)庨L也于當日稍晚時間即前往首都機場迎接。由于飛機為確保機上重要旅客的安全,在上海多做了一次客貨安檢,所以晚點至15日凌晨0點56分才抵達北京首都機場。兩位臺灣記者走入機場衛(wèi)星廳時歉意地說:“讓你們久等了?!标愖舳锨叭ノ罩麄兊氖置摽诙觯骸皻g迎,歡迎,等你們38年了!”李永得說:“我們終于邁出了艱難的一步??!”徐璐補充道:“其實路程很近,但周折了快40年!”這些話同樣讓人感到意味深長。
兩位記者離開臺灣時,吳社長曾交代他們,“只要進入大陸就算成功。”因為,這一舉動本身就大有新聞價值,甚至要超過他們后面將要進行的采訪。
陳佐洱在送他們?nèi)ラL城飯店的路上,問他們有什么要求,需要采訪什么,他會盡一切努力,滿足他們的采訪要求。到了飯店,陳佐洱給他們安排好房間后才離開。這時,天已破曉。
回到家里,陳佐洱顧不上休息,連夜翻找通訊錄,根據(jù)兩位臺灣記者提出的采訪對象,與助手們分頭一與他們所在單位或本人聯(lián)系。當天傍晚,當陳佐洱把一份初擬的日程表以及這些采訪對象的電話、地址告訴他們時,兩位記者感到很驚訝。曾幾何時,他們受過如此高規(guī)格的待遇。按常規(guī),記者得自己去聯(lián)系采訪對象,要不,怎么說叫跑新聞呢?但由于他們來自臺灣,又是第一次踏上大陸,為減少無謂的不便和誤會,中新社是樂意幫忙的。陳佐洱是上海人,在福建長大。所以,陳佐洱既會說上海話,也會閩南語。徐璐是上海人,陳佐洱可以用上海話跟她交談;李永得只會說閩南話,陳佐洱就用閩南話和他溝通,“國語”加上家鄉(xiāng)話,彼此的距離一下子縮短了,感覺自然親近了許多。
臺灣記者感受大陸的真實存在
臺灣記者得到陳佐洱提供的“聯(lián)絡圖”后,立即打電話聯(lián)系,一分鐘也不耽誤。陳佐洱按照中臺辦要求的只聯(lián)系不陪同的指示精神,沒有和他們一同去過任何一個采訪點。要說陪同的話,就只是陪同他們出席了中新社社長設的烤鴨宴。李、徐二位對聞名已久的北京烤鴨贊不絕口。
出乎陳佐洱的意料,沒想到臺灣記者很謹慎。陳佐洱在飯店門口招手過來第一輛出租車,他們沒有上,而是多走幾步上了第二輛出租車。可能是他們怕第一輛出租車是有意安排的“特別出租”。
兩位臺灣記者的大陸之行,從9月15日開始,到9月27結(jié)束。先后到了北京、杭州、廣州、深圳和廈門5個城市。在北京,他們看了故宮、天安門等地。采訪了張春男、王錫爵、陳鼓應、黃順興、李大維等被他們稱之為“走上不歸路的流亡者”。還采訪了當時的敏感人物方勵之。陳佐洱與中國科學院聯(lián)系時,中國科學院的領導對此也一陣詫異,他們沒想到臺灣記者也可以公開采訪方勵之,還問陳佐洱是不是陪著去。陳佐洱說:“不陪同,臺灣記者自己去,我只負責聯(lián)系?!标愖舳絼钪?lián)系時,方勵之也頗感驚訝,顯然沒有這個思想準備。由此,陳佐洱看到了一代偉人小平同志的大度寬容、高瞻遠矚。
在杭州,他們看了像古詩一樣美的西湖,品了龍井茶,徐璐還見到了由上海趕來相見的姨母和表弟。38年未見,見面時,徐璐和姑媽抱頭大哭。徐璐還根據(jù)她和姑媽見面的情景和心里感受寫了一篇長篇報道,很是感人。
在廣州,他們采訪了孫逸仙紀念醫(yī)院和中山大學,并到了中山市翠亨村參觀了孫中山故居及黃埔軍校舊址。
在深圳,他們看了國際貿(mào)易大樓、沙頭角的中英街、海關(guān)大樓出入境的檢查關(guān)口等。
在廈門,他們訪問了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并采訪了東山的“寡婦村”。
在他們走過的大陸的土地上,最熟悉的應該是福建沿海一帶。臺灣的眾多拓荒者,都是從這塊原鄉(xiāng)的土地渡海過去的。當他們抵達廈門后,看到與臺灣鄉(xiāng)村一模一樣的四合院建筑,以及幾乎相同的閩南語,才真切感受到了這條源遠流長的臍帶。他們在沿街看到許多小吃店,有一種仿佛置身于臺灣某條古老街上的幻覺。他們在廈門之行的系列專文中這樣寫道:“這里的小吃店和許多臺灣的傳統(tǒng)小吃店一樣,賣的東西也一樣,有油面、肉棕、肉羹、以及各種可以切盤的熟食,像白切肉、白斬雞肉、紅燒肉等等?!痹趶B門,他們還聽到了臺灣當時最流行的歌;并可以清楚地看到臺灣“中華電視臺”的節(jié)目。
廈門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眺望到二擔島。他們聽一些人說:順風的時侯,當?shù)厝丝梢月牭脚_灣對大陸的廣播、喊話。有些人根本就不需要鬧鐘,因為每天早上6點鐘,他們就會被對岸的“三民主義”歌聲所吵醒。很多人對這種政治上的宣傳攻勢十分反感、惱怒;也有人生氣地去問李永得、徐璐:“你們?yōu)槭裁吹浆F(xiàn)在還在用那樣的廣播詞形容我們?你們是不是還認為大陸要用路條?!”并為此面紅耳赤地爭論了一番。
經(jīng)歷了這一切,李永得、徐璐感慨地評述道:福建與臺灣,“這樣兩個有著相同文化背景的地方,在過去40年,不但彼此隔絕,而且是海峽兩岸對峙的前哨點,這對崇尚文化、血緣、倫理、親情的中國歷史而言,真是不可思議,也是一大諷刺”。兩人還認為:“從文化、生活的相似到政治上的這種敵對與相峙,這正是一場最鮮活的悲劇。事實上,過去40年來,海峽兩岸互相丑化的宣傳教育已嚴重地扭曲了多數(shù)人心靈,也摧毀了彼此之間基本的信任感。”他們說,這是他們此次大陸之行中最沉痛的一次經(jīng)歷。
14天的時間是短暫的。兩位臺灣記者自己也認為,“大陸14天的見聞只能算是對大陸的驚鴻一瞥,連走馬看花都談不上”。他們覺得有點像“瞎子摸象”。但不管怎樣,它仍“是一個真實的捕捉,一個完完全全透過臺灣記者的雙眼所做的直接捕捉,而不是透過外國記者的筆和鏡頭的折射”。
對于這兩位在臺灣出生的“新生代”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用自己的眼睛真實地看到大陸??吹綕M街都是和自己長著一樣臉孔的人。他們覺得:“一切都仿佛那么熟悉,卻又是那么陌生和遙遠?!痹诒本┑?天,“雖然只是這么短暫而且片面的一個搜尋,但對于從小只在課本上看過‘大陸的我們來說,卻仍具有無比的震撼,”“我們感受到了大陸的真實存在。”
海峽兩岸都關(guān)注著這兩位記者的此次歷史性的大陸行。兩名臺灣記者每天都有大量的報道及感受見諸報端,大陸的《參考消息》等也有轉(zhuǎn)載。對于他們的報道,臺灣的老百姓普遍“叫好”,因為,38年來,人們第一次看到了由臺灣自己的記者寫出來的有關(guān)大陸的報道,他們覺得可信,覺得比那些多年來的“丑化”、“教育”及“宣傳”更“貼切些”、更“真實些”。很多人更是躍躍欲試,想趕快親自踏上大陸的土地。
回臺之路有點悲傷
“兩位臺灣記者在大陸采訪的14天里,除了在北京,我跟他們見過面外,其他地方,我們都沒有再見過面。但是,他們也許不知道我和公安部的張?zhí)庨L一直在給他們打前站,一個城市又一個城市,一般總是比他們先到一兩天,早走或晚走幾個小時,一如既往地聯(lián)系好采訪對象,再用電話告訴他們,盡量給他們提供方便。”陳佐洱說這話時一臉的滿意,他覺得自己不辱使命?!翱紤]到他們的安全,他們每到一處,都有嚴格的保護措施,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確保他們在大陸采訪的絕對安全,又絕不影響、干擾他們的采訪自由?!?
他們采訪的最后一站是廈門。在廈門,中國新聞社福建分社代社長李捷負責接待他們。他們對李捷說,中新社對他們安排得很周到。9月27日,李永得、徐璐就要離開廈門,經(jīng)香港返回臺北,結(jié)束這次歷史性的大陸行。李捷親自去送他們上飛機,因為一定得送他們安全離開祖國大陸。臨別時,兩位臺灣記者熱淚盈眶,黯然神傷。一方面固然是彼此舍不得離開;更重要的是帶著悲壯的心情上路的。因為,他們知道回去后按臺灣當局的“法律”至少要坐2年牢。
據(jù)臺灣媒體報道,當晚,吳豐山社長在臺北的僑福樓為“滿載而歸”的兩名記者舉辦慶功宴。然而,就在慶功宴上,他們看到晚7點半的第一則新聞─“新聞局”宣布李永得、徐璐的大陸之行為“非法”,采取兩項處分措施:
一、 兩年內(nèi)停止受理《自立晚報》人員出國申請。
二、以偽報不實罪,將社長吳豐山和兩名記者交臺北地檢處偵辦。
“新聞局”動用了“刑法”,確實是超出了吳社長原先的料想。對于他們以法律為政治工具的做法,《自立晚報》的同仁們“深不以為然”。
隨后的一個星期,各界聲援的函電,像雪片般飛來。事情似乎有越搞越大的趨勢。《自立晚報》也請好了律師,等待開庭。并做好各種準備,“假使硬被羅織”罪名,便“從容作禁囚”。不過,在臺灣,很少有人相信他們3人真的會被判刑。
《自立晚報》也的確不在乎,任事態(tài)發(fā)展,照常我行我素。事情既然做了,就坦坦蕩蕩去面對。10月6日,該報創(chuàng)刊40周年。他們在臺北一家大飯店舉行同仁聚餐慶祝大會,場面十分盛大。近千名嘉賓到場慶賀。會上,《自立晚報》的發(fā)行人吳三連,頒獎表揚李永得和徐璐,稱他們此次的大陸旅行采訪,“表現(xiàn)杰出,幾近完美”。
由于這一趟歷史性的大陸行,李永得、徐璐一躍成為中外所矚目的記者明星。而這兩位記者明星所產(chǎn)生的沖擊波,對臺灣當局的震蕩是很大的。李永得、徐璐在報道中提出:臺灣當局“目前在探親政策上所表現(xiàn)的消極被動的姿態(tài),確有大加檢討修正之必要”。他們批評臺灣當局所制定的大陸政策,“就像一塊不吸水的海綿”,“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在臺灣社會的強烈反響及各界人士的抗議下,臺灣當局準備處罰《自立晚報》的事,果然不了了之。在兩位記者回臺灣一個月之后,11月2日,臺灣當局正式開放臺灣民眾到大陸探親。開放當天,2000多人辦理了赴大陸探親的證件;隨之,與大陸隔絕了38年的骨肉同胞掀起了洶涌澎湃的探親潮;而這一潮流,猛然沖破了堤壩,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