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補生
坊間有“一頁宋版,一兩黃金”之說,收藏界有“故紙精品,千金難求”之論,是指見證歷史、存世稀少的珍貴資料。筆者曾在地攤的故紙堆中淘到一張《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附設黃埔中學聘書》,為民國卅三年制作,宣紙鉛印,尺寸175×275mm,品相頗佳。聘約內(nèi)容:“茲聘莊樹棠先生為本中學歷史教員兼高一上級任,並訂約如左:(一)聘期自民國卅三年二月一日起,至卅三年七月卅一日止。(二)薪金每月國幣壹仟壹百陸拾圓整(外發(fā)食米)。(三)其他事項依照本中學教員服務規(guī)約辦理。(四)遵照教育部令規(guī)令有擔任導師之義務。校長顧希平(印章)中華民國卅三年二月一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附設黃埔子弟學校鈐記)卅三字第拾伍號”。此聘書1944年頒發(fā),流存至今已有70年,無人知曉其間經(jīng)過多少風霜,即在網(wǎng)絡搜索“黃埔中學”,也難找到佐證聘書之相關信息。苦尋年余,有幸在舊書店購得一本1948年12月版黃埔中學畢業(yè)生通訊錄,錄中校史部分有力證明聘書存在的真實性。如今,一本有歲月印痕的黃埔中學通訊錄,一張有歷史沉淀的黃埔聘書,已成為承載著深厚情感的黃埔史料。
中央軍校附設黃埔中學概述
一、黃埔中學之始末。在黃埔中學畢業(yè)生通訊錄(1948年12月版)中校史部分記載:“抗戰(zhàn)軍興,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奉令西遷,歷武漢、長沙、銅梁;于廿八年(1939年)春輾轉(zhuǎn)而至成都。間關萬里,教職員及畢業(yè)生之子女,多數(shù)失學;前教育長陳繼承先生有鑒及此,遂創(chuàng)設黃埔子弟小學于銅梁(后隨軍校遷成都北校場)。至卅一年(1942年),畢業(yè)者日益增多,以經(jīng)濟拮據(jù),無法就讀中學,萬教育長耀煌,政治部顧主任希平,因復有籌設中學之議,于是年(1942年)終邀集在蓉黃埔軍校先期畢業(yè)校友及軍?,F(xiàn)任教職員組織校董會,并推定萬教育長任董事長,顧主任希平任校長,籌募基金,于卅二年(1943年)二月正式開辦,定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附設黃埔子弟中學”(行文鈐印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附設黃埔子弟學校),教育計劃及實施悉由軍校政治部指導,暫借成都青龍街成都縣中舊址為校址,招收初一、初二兩班學生入校;是年(1943年)八月增設高中部,招收高一、初三兩班學生,卅三年(1944年)二月,招收高二、初四兩班學生,時校舍已感狹小,乃覓定金河街廿七號為校址。同年八月招收高三、初五兩班學生;顧校長因事離蓉,由董事會推定謝校董廷獻代理校長。卅四年(1945年)二月,招收高四、初六兩班學生入校。同年七月,初一班學生畢業(yè);八月高五、初七兩班學生入校。卅五年(1946年)元月,初二班學生畢業(yè)。同年二月,黃校董仲翔經(jīng)由董事會公推為副董事長兼任校長,招收高六、初八兩班學生;四月萬董事長調(diào)主鄂政,由任軍校校長關雨東先生繼任董事長,并增推現(xiàn)任軍校訓導處長王錫鈞先生任副董事長。同時奉到四川省政府教育廳令,本校立案已奉教育部批準,更名為“成都市私立黃埔中學”。六月高一、初三兩班學生畢業(yè);八月高七、初九兩班入校。卅六年(1947年)元月,高二、初四兩班畢業(yè);二月高八、初十兩班入校。六月高三、初五兩班畢業(yè);八月高九、初十一兩班入校。卅七年(1948年)元月,高四、初六兩班畢業(yè);二月, 高十、初十二兩班入校。六月, 高五、初七兩班畢業(yè)。此后男女學生完全分部,無復有合班教授班次。同年七月, 黃校長因事辭職,由董事會公推謝校董廷獻任校長,增聘軍校教育長吳允周先生為校董。并以校舍不敷,一切均須力加整頓,故決議本期(卅七年下期)停招新生。現(xiàn)(1948年秋)共有高初中二十班,男女生九百四十九名。溯自本校成立迄今歷時六載,竟能在抗戰(zhàn)暨戡亂時期,物資經(jīng)濟極端困難下慘淡經(jīng)營,逐漸成長。而校譽日隆,學子景從,大輅椎輪,此其發(fā)軔而已。茲值本校高六、初八班兩班畢業(yè),特撮述梗概以志不忘?!?/p>
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次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川西區(qū)軍事管制委員會責令黃埔中學停辦,在校學生分別轉(zhuǎn)入附近蜀華中學等校就讀。至此,黃埔中學從1943年春創(chuàng)辦到1950年春停辦,前后共7年;春秋兩季共畢業(yè)高、初中學生一千余人,生源涉及全國各地,現(xiàn)健在者遍布于海峽兩岸。居住大陸有黃儉(畢業(yè)后考入黃埔軍校二十二期)等人;退居臺灣的師生有擔任“資政”、將軍的,也有曾任“駐美武官”而定居美國的。
二、黃埔軍校之簡況。據(jù)當年黃埔中學畢業(yè)生回憶:正如校史所言,黃埔中學是黃埔軍校的子弟學校,是為軍校服務的,學生中就有萬耀煌、黃仲翔、顧希平等人的子女,但也向社會上公開招收一些適齡青少年。它的辦學經(jīng)費除軍校資助、董事會籌集外,主要靠收取學生的學雜費。其歷屆董事長、副董事長及董事均由軍校要員、早期黃埔畢業(yè)生擔任,如董事長萬耀煌 (中將教育長)、關麟征 (黃埔一期、中將校長),副董事長王錫鈞 (黃埔一期、訓導處長)、黃仲翔(黃埔三期);董事顧希平 (黃埔一期、政治部主任)、王祿豐 (黃埔一期)、曾擴情 (黃埔一期)、謝廷獻 (黃埔二期)、萬用霖 (黃埔二期)、吳允周 (黃埔三期)、劉伯龍 (黃埔三期)、陳素農(nóng) (黃埔三期)、張元良 (黃埔三期)、劉騫 (黃埔三期)、胡國澤 (黃埔三期)、任覺五 (黃埔四期)、簡樸 (黃埔四期)、皮震(黃埔四期)、徐中齊 (黃埔五期)、李天民 (黃埔七期)等;方超、王元輝、沈伯超等董事基本上都是四川人。按董事會規(guī)定,黃埔子弟只交半費。黃埔中學的教師,在開辦初期多為軍校文職教官兼任,所聘專職教師亦多系外省籍人士,其中中央大學畢業(yè)生占比例較大,有的還是研究生,后來本地教師才逐漸增多。據(jù)1948年12月教職員花名冊統(tǒng)計,70人中,外省籍者已下降到30人,本省籍者則上升到39人,不明籍貫者1人。校務主任、訓導主任、軍訓主任、軍訓教官均由黃埔軍校畢業(yè)生擔任。
黃埔中學所開設的課程及使用教材,均系當時國民政府教育部統(tǒng)一規(guī)定的科目和部頒教科書,與其他學校一致,但其教育計劃及實施,悉由軍校政治部指導。學校在各班設立級任導師管理學生的日常思想、學習和生活。校方并在每周舉行的紀念周會上對學生德、智、體幾方面進行講評,或請人作專題講演。黃埔中學的學生可以自由進入北較場軍校,在大操場踢足球,攀登軍事設施和去存正門外游泳池游泳。學校還經(jīng)常組織學生去北較場觀看賽馬,聽軍校管樂隊演奏名家樂曲,到禮堂看京劇和漢戲,參觀軍事演習和參加校慶等重要集會。1949年4月11日, 軍校校長關麟征,就曾召集全校官生和黃埔中、小學學生在中正堂訓話,題為《現(xiàn)代青年應有之認識》。學校也偶爾借用軍校場地給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如愛好京劇的學生排練《打漁殺家》,就是借用軍校小禮堂進行彩排演出的。
學校成立之初尚無校歌,于是學校規(guī)定在重大集會和每周星期一的紀念周會上都唱黃埔軍校校歌。軍校將調(diào)配來的美軍剩余物資,為黃埔中學學生冬季發(fā)給毛呢軍服一套,夏季發(fā)給卡其軍服一套;高中同學穿軍服,初中同學改為合身的童子軍服。學校在高中開設軍事課,初中體育課中增加童子軍教學內(nèi)容。1944年, 黃埔中學參加成都市舉辦的中學生運動會和大檢閱,特由軍校軍樂隊陪同后期訓練;檢閱當天軍樂隊在隊前吹奏,學生們身著新制服裝,統(tǒng)一整齊,受到全場注目。
三、黃埔中學之校長。黃埔中學校長歷來由黃埔軍校畢業(yè)的將級軍官擔任或兼任,可見絕非一般。第一任校長系由軍校政治部主任顧希平中將兼任,他是江蘇淮陰人、黃埔一期畢業(yè)生,歷任黃埔軍校教導二團排、連長,參加過第一、二次東征和北伐戰(zhàn)爭,曾留學法國陸軍學院學習軍事。1943年2月, 黃埔中學開校典禮上,體型矮胖的顧校長,身著呢軍裝,上身斜背皮帶,下穿馬褲,足蹬桶靴,腰帶緊繃著肚皮,以標準軍人姿式站著給學生們訓話,其言:“我來當你們的校長,不是為了當官,也不是為了發(fā)財,因為這些我都已經(jīng)有了?!比缓笏謱⑥k學宗旨闡述了一番。第二任校長由時任四川省社會處處長的黃仲翔少將兼任。他是四川成都人、黃埔三期畢業(yè)生,參加過第二次東征和北伐戰(zhàn)爭。歷任國民革命軍連黨代表、敢死隊隊長、軍人部組織主任、中央軍校軍隊黨務人員訓練班副主任。1946年2月兼任黃埔中學校長,至1948年7月因事辭職。第三任校長由時任軍校少將高參謝廷獻兼任。他是四川巴縣人、黃埔二期畢業(yè)生,為早期黃埔“孫文學會”骨干,歷任黃埔軍校教導二團排長、四期入伍生團連長。雖然身材瘦小,打仗最有斗志,參加過第一、二次東征和北伐戰(zhàn)爭。從黃埔中學開辦到結束,謝廷獻是主持日常工作的實際負責人,先后擔任過副校長、代理校長、校長。他在黃埔中學時生活簡樸,曾禁止學生坐私包車上學和留長發(fā)、穿高跟鞋,用“高男剃光頭、初男留平頭、女生留齊耳短發(fā)”等措施來規(guī)范學生行為。他也常到學生中去與學生交談,如早晨學生在操壩上背誦英語、國文時,便走過去說幾句鼓勵的話。1944年, 一位受學生敬重的國文教員因?qū)W校不滿而堅持辭聘,謝廷獻送去路費陪送離蓉,并在途中再三勸留,此舉又給師生留下了好的印象。1944年秋,謝廷獻擔任代理校長期間,反復征求意見之后,譜寫了一首黃埔中學校歌,此后在集會上與軍校校歌同時使用。新校歌歌詞如下:云淡淡,花紛紛,風和日麗錦官城??次覀兂瘹馀畈次覀兓顫娞煺?。如泉之方涌,如日之方升。十年樹木如樹人。堅定革命基礎,發(fā)揚黃埔精神!
四、黃埔中學之抗戰(zhàn)。抗日時期,學生們在校園內(nèi)傳唱著《我們在太行山上》《大刀進行曲》以及歌詞為“臺兒莊,打勝仗,日本鬼子遭了殃……”等抗日歌曲,演出抗日劇目,壁報上刊登抗日題材的散文、詩歌和漫畫;學校當局也請有關學者來校講演,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歐亞戰(zhàn)場的形勢,樹立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念。1944年, 日寇鐵蹄逼近貴州省獨山,大半壁河山淪陷,在這國家民族生死存亡關頭,同學們深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校園內(nèi)議論紛紛,此言參軍殺敵,彼言上山打游擊,救亡圖存報國之心溢于言表。在蓉城街頭處處可見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標語影響下,一些同學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青年遠征軍,在市民的鞭炮聲中離開校園奔赴前線。在印緬戰(zhàn)場浴血奮戰(zhàn)的同學寄回學校的信件和照片,學校還將其張貼于校內(nèi),使在校師生受到極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