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湖畔
一次,唐德宗心血來潮,想去基層走訪走訪。這一走就走進了趙光奇的家里。
趙光奇是個老實巴交、土里刨食的農(nóng)民大哥,以前沒見過皇帝,因此并不知道來訪者的身份,在心理上也就沒有什么懼怕之感?;实蹎柪馅w:“老伯,你過得怎么樣?。俊币话銇碚f,面對領(lǐng)導(dǎo)和藹可親的詢問,被問者通常會滿臉幸福地回答,謝謝領(lǐng)導(dǎo)關(guān)心,我過得很好。老趙卻直言不諱:“我呀,過得一點都不好?!边@個回答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
唐德宗心想,地方政府寫給自己的報告上明明說,今年全國糧食大豐收,百姓安居樂業(yè),可老趙為何還不滿意啊?于是接著問:“今年明明是大豐收,你為什么不高興???”老趙的回答很直白:“皇帝不講信用?!?/p>
接下來,老趙結(jié)合自己的情況,對“詔令不信”進行了具體詮釋:“以前兩稅之外就沒有其他的賦稅了,但是官府從百姓家中強取的又超過了以前的兩稅。后來又實行官家征購糧食,但這只是借口,實際上就是巧取豪奪,百姓連一文錢都得不到。一開始,只是讓百姓把糧食運送到路邊,現(xiàn)在卻要求百姓把糧食運到百里之外的京西行營,因路途遙遠(yuǎn),致使車壞牛死,家家破產(chǎn)。百姓如此愁苦,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直到此時,德宗才知道原來那些大臣的報告都是虛假之言,與實際情況根本不符。德宗當(dāng)即免除趙光奇家的賦稅。
這樣看來,趙光奇是幸運的,因為他大倒一番苦水就被免除了沉重的賦稅,而其他那些還受賦稅之苦的老百姓怎么辦呢?德宗看到趙光奇家的情況后,本該反思自己的為政方式、官員為何要謊報民情、政令為何得不到有效實施等。他卻沒有想到這些,連司馬光都說他這樣做實在是隔靴搔癢。然而,隔靴搔癢的又豈止德宗一人?
編輯/曉雪
必要時賣豬肉也沒啥
老貓
清朝時,有個叫方觀承的書生進京求職,走到江蘇時,身上沒錢了。他想起有朋友住在這里,就想去朋友家借點錢,剛走到大門口就被看門的趕走了。
方觀承隨后溜達(dá)到旁邊的一個自由市場,站在肉攤前看攤主賣肉。買肉的人實在太多了,攤主一邊切肉稱肉,一邊收錢記賬,手忙腳亂,把方觀承給看樂了。
他說:“我?guī)湍阌涃~怎么樣?”攤主答應(yīng)了。
就這樣,方觀承找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坐在攤主旁邊記賬,攤主一筆筆喊著,方觀承就一筆筆記下來。
辭行時,攤主請他吃了告別飯,送給他一套新行囊,里面是這些日子的工錢——4000錢。有了第一桶金,方觀承就有底了,路上還接濟了一個和他一樣潦倒的書生。這一趟去北京,方觀承沒白去,不僅考試成功,后來,他還做到了直隸總督、陜甘總督等要職。
所以說,無論讀了多少書,上了什么學(xué),必要的時候去賣豬肉也沒什么,關(guān)鍵是自己心中的目標(biāo)一定要明確,知道心之所向,有了人生規(guī)劃,從哪兒起步都不算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