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衣蕙帶
唐開元年間,鄴縣(今河北臨漳)城內(nèi)的集市異常熱鬧,眾人里三層外三層地圍在一個臨時搭建的舞臺前看得如癡如醉。這情景吸引了恰好經(jīng)過的張旭,他也好奇地駐足觀望起來。
原來,臺上有一位衣飾華美、容顏端麗的女子在跳《西河劍器》的健舞。舞者時而明快矯健地騰躍旋轉(zhuǎn),時而嫵媚婀娜地斂袖低回,閃轉(zhuǎn)之間婉轉(zhuǎn)頓挫,收放自如。張旭和眾人一樣被舞者的驚人舞技震撼了。
回到府中,張旭久久不能平靜,他的腦海中總是晃動著那場舞蹈的畫面,仿佛那不是舞蹈,而是以人為筆,在天地潑墨狂草。第二天,他匆匆地來到集市,向旁人打聽了舞者的身份和演出時間——原來這位舞者就是公孫大娘。
公孫大娘不僅在民間聲名遠(yuǎn)播,也曾被邀請人皇宮表演,她的《劍器》舞在宮中也是無人能及,所以有了“唐宮第一舞人”的稱號。不過,即便是有這樣的盛名,作為地位低下的伶人,她依然只能過著四海為家的漂泊日子。
看過公孫大娘的舞蹈后,張旭就成了每場必到的鐵桿粉絲。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張旭就從公孫大娘絕世的舞姿里看出了門道,不過他看出的不是舞蹈的門道,而是書法門道?!秳ζ鳌肺柚袕埩κ愕墓?jié)奏美和內(nèi)收外放的靈動美,正是他的書法想要表現(xiàn)出的神韻——他就此得到了創(chuàng)作草書的靈感。
經(jīng)過一段時間,他和公孫大娘也漸漸熟悉起來。通過觀看和揣摩以及同公孫大娘的交流,張旭找到了舞蹈和書法之間那種美的律動,終于從舞蹈中悟出了一筆連環(huán)的草書精髓。他的草書如同一個旋舞盤繞的舞者隨著節(jié)奏舞動毫不停怠,一氣呵成,被韓愈稱贊為“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每當(dāng)有人問他是如何創(chuàng)作出草書的,他總是說,自己“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
當(dāng)然,作為唐朝最著名的舞蹈藝術(shù)家,公孫大娘可不止張旭這一個超級粉絲,只是在當(dāng)時她并不知道。公元715年,四處漂泊的公孫大娘來到郾城(今屬河南漯河)表演《劍器》和《渾脫》舞。時年三歲的杜甫就和家人在人群中觀看,當(dāng)時觀者如云的盛況和公孫大娘驚人的舞藝深深地印在了杜甫的腦海里。
公元767年,已經(jīng)55歲的杜甫在夔府別駕家中又看到了《劍器》舞,兒時的記憶一下子被激活了。細(xì)問之下,跳舞的李十二娘正是公孫大娘的弟子!感慨萬千的杜甫寫下了《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在序里詳細(xì)地記下了這件事情。在詩里,他這樣描寫公孫大娘的:“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在杜甫的記憶中,那是一場驚心動魄的舞蹈,天地都為之動容。
天地亙古不改,歷史驚人無情。公孫大娘這位不知生卒年,也不知最終流落何處的女子原本也會和《劍器》舞一樣被歷史遺忘,但是因?yàn)橛辛恕安菔ァ睆埿窈汀霸娛ァ倍鸥@兩位超級粉絲,卻永遠(yuǎn)鮮活地舞動在一筆狂草的連綿回繞間,舞動在炳柄娘娘的傳世詩文里,留給世人一個絕美的背影。
編輯/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