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平
在許多史籍和古代文藝作品中,都有“甘羅十二為相”的說法,這難道是真的嗎?
甘羅是戰(zhàn)國末期人,是秦相甘茂的孫子。據《史記》記載,甘茂亡命并“卒于魏”后,才華閃爍、智力非凡的甘羅在12歲那年便做了秦相呂不韋的家臣,后又毛遂自薦,主動要求出使趙國,說服趙王割五座城市給秦,并把隨后所攻取的部分燕地分給秦。甘羅因說趙有功,被秦王贏政封為“上卿”。
實際上,“卿”與“丞相”,在等級森嚴的封建官僚體制中,是有區(qū)別的:“卿”是古代奴隸主政權中高級官員的通稱。進入封建社會后,歷代王朝皆沿用此稱,但其地位和職掌與商、周時不同;
“丞相”,戰(zhàn)國時秦國始置,是朝廷最高行政長官,協(xié)助帝王處理全國政務,故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之說。而“卿”的職權就小多了,有的“卿”僅僅為皇家掌管御馬??梢娗渑c丞相之爵位,在封建官制中是涇渭分明的。
盡管在贏政時代中的丞相名冊中,確實查找不到甘羅的名字,但甘羅12歲被封為“上卿”,也實屬出類拔萃。怪不得歷代墨客騷士會添油加醋,對其極盡美化,以生花妙筆,將其塑造為少年丞相。然而,歷史畢竟是歷史,甘羅十二未做相卻是事實。